第6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 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
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
2.《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最能说明
A.赫梯人喜欢马 B.赫梯人保护马匹的方法特殊
C.马对游牧民族的迁徙极其重要 D.马的主人对马的管理方法失当
3.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令,西行出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联合某民族合击匈奴人。这里的“某民族”最有可能是
A.印欧人 B.日耳曼人 C.凯尔特人 D.大月氏人
4.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这一“西学东渐”现象
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 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5.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开放包容 B.影响深远 C.领先世界 D.固守传统
6.《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
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
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 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
7.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 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
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 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
8.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9.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
B.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C.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
D.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10.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11.有学者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野蛮和宗教的胜利”的结果。下列选项中符合“野蛮”一词的是( )
A.匈奴人的入侵 B.雅利安人的入侵
C.土耳其人的入侵 D.日耳曼人的入侵
12.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是( )
A.种姓制度与佛教 B.儒家思想与道教
C.《荷马史诗》与基督教 D.法老与金字塔
13.公元前1800年左右,第一个古印欧人部落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希腊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 )
A.法典和文学 B.神话和史诗 C.宗教和法典 D.历法和佛塔
14.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来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据此可以推断出
A.雅利安人盛行团结平等观念 B.雅利安人已经分化出现等级
C.印度宗教情愫已经非常浓厚 D.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
15.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16.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
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17.丝绸是2000多年来中国的名片,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至唐朝全盛,“它把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这里的“它”起点是今天的
A.广州 B.洛阳 C.西安 D.北京
18.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C.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D.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19.“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他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A.罗马基督教
B.阿拉伯伊斯兰教
C.拜占庭东正教
D.奥斯曼伊斯兰教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
材料二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
2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交流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方派遣张骞出陇西的目的。结合所学,分析此举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佛教为例写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史实。概括唐朝文化的特征。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据所学知识,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海上民族”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也没有文化传世,C选项符合题意;“海上民族”或来自小亚细亚,或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成分相当复杂,A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海上民族”带着家眷寻找新的定居地,有时也会受雇于埃及和赫梯,充当雇佣兵,B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海上民族”的行动大大改变了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赫梯帝国因“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C
【详解】
据题干《赫梯法典》的内容可知,法典最大限度保护马匹主人的利益,说明了马匹对赫梯人的重要性,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3.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公元前后,中国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贵霜帝国。至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令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合击匈奴。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4.C
【详解】
西学东渐中,来华传教士和部分士大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促进了西方科技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播,C正确;A错在“普遍”,排除;西学东渐影响范围有限,不能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排除B;D错在“开启”,而且当时西学东渐并未能形成潮流,排除。
5.A
【详解】
莫高窟壁画中的盛唐人物在服饰方面出现了中外交融的情形,而唐代歌舞剧代表作《羽衣霓裳舞曲》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特征,这说明唐代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A正确;影响深远强调对后世的影响,题干描述的是当时的情形,排除B;题干中未将唐代文化和世界其他文明对比,无法得出唐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D与题干信息描述相反,排除。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赫梯法典》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的使用,因此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车的马不一定是贵族的,故A项错误;单纯从题干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
【点睛】
7.A
【详解】
题干强调的是早期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当时雅利安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故A项正确。口耳相传的历史也是历史,不能说其一定不可信,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不是雅利安人东进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雅利安人进行的迁徙是否是有计划的,故D项错误。
8.A
【详解】
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BCD。
9.B
【详解】
题干主旨即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或许会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公元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对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体现了其生产力的进步,但与“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是建立在剥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基础上的,与题旨不符,排除C项;D项所述体现不出“社会集团”“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排除D项。
10.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D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日耳曼人入侵的结果,故D项正确;西罗马帝国不是被匈奴人、雅利安人和土耳其人入侵灭亡的,ABC不符合史实,排除。
12.A
【详解】
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与道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符号之一,故B项排除;“《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故C项排除;“法老与金字塔”是古埃及社会的重要符号之一,故D项排除。
13.B
【详解】
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是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B项正确;法典是在古罗马,排除AC;佛塔是在古印度出现的,排除D。
14.B
【详解】
材料“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强调的是不同的部位产生了不同身份的人,因此体现的是人的等级分化,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5.D
【详解】
材料“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符合题意;AC中的“全部”太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ABC不符合题意。
16.D
【详解】
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D项,排除A项;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项;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项;
1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西汉开辟的,其起点是西汉都城长安,即今西安,故C正确;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故A错误;洛阳是东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材料“西汉”不符,故B错误;北京不是西汉政治经济中心,与丝绸之路无关,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18.C
【详解】
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C正确;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排除D。
19.B
【详解】
材料“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750年,他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强盛,其宗教是伊斯兰教,故B正确;罗马帝国在750年并未统治材料所述地区,故A错误;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奉东正教,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它是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750年尚未形成奥斯曼帝国,故D错误。故选B。
20.B
【详解】
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 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往往出现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等,促使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1.(1)特点:移民现象长期存在;移民形式多样;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原因:战争和社会动荡;发生自然灾害;山西人地关系紧张;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
(2)新情况:出现商业性移民。影响:缓解山西人地矛盾;改变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做出贡献;促进清代商业发展;促进山西财富的积累。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可知,移民现象长期存在;根据“有大批山西人外迁”“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可知,移民形式多样;根据“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等信息可知,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可知,战争和社会动荡;根据“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可知,戍边和开发边疆;根据“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可知,民族融合;根据“大槐树移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移民现象出现的原因还包括,人地关系紧张和发生自然灾害等。
(2)新情况:根据材料二中“山西人多商于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山西出现商业性移民。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生活、商业、经济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辩证分析可知,清代山西出现商业性移民,缓解了山西人地矛盾,改变了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做出贡献,促进了清代商业发展和山西财富的积累。
22.(1)目的: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联系: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条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史实: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特征:兼收并蓄(频繁交流),丰富多彩(辉煌灿烂),辐射广泛(影响深远)
【详解】
(1)目的:根据材料“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条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频繁交流),丰富多彩(辉煌灿烂),辐射广泛(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