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4 08: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据统计1851-1861年澳大利亚的全部黄金产量大约价值1.24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世界黄金产量的40%,在1854--1870年,有价值3531956英镑的886065盎司的黄金和价值560627英镑的黄金制品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输往中国;仅在1856年,就有116903盎司黄金和价值50万英镑的黄金制品流往广州。对于大量黄金流入中国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A.外国对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 B.反清势力用金钱支持太平天国
C.中国在对澳贸易的出超地位 D.在澳华工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
2.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间,西学东渐已不同于此前的仅有传教一途,而是有着诸如传教士、翻译局、新学堂、洋务、外交使臣与留学生等多种渠道。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客观需求 B.民众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吸收
C.救亡图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 D.统治者对“体”“用”认知的转变
4.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  )
A.美洲的人口结构被改变出现了新的族群
B.原产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
C.大量非洲精壮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为奴
D.美洲原有的各种疾病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
5.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6.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
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7.1869年5月10日,经过七年奋战,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其中承担西段的主力是被称作“沉默的道钉”的华工。华工来到美洲与下面哪一事件有关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8.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9.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10.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11.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12.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13.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14.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15.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16.“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  )
A.持非常消极和谨慎的态度 B.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
C.提出了提高华工政治地位的条件 D.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
17.“仅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的人口就有600万人左右,而征服后过了50年,就已减少到150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18.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  )
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 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
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 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
19.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 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20.据西班牙史学家拉斯卡萨斯1520年的叙述,天花是西班牙卡斯提尔人带到美洲的,造成了1/3多的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土著人口的急剧减少直接导致
A.土生白人力量的壮大 B.美洲沦为殖民地
C.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D.奴隶贸易的兴起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鸟鲁木齐种地,是为民屯。 同年秋天,杨应琚从甘肃省安西、肃州、高台等处共招募贫民四百户,携券前赴乌鲁木齐屯种。1762年, 杨应琚又从张掖、山丹、东乐等县招民二百户、男妇大小七百八十余口。移居的民户,都由政府提供车辆,派专人护送到乌鲁木齐。1764年, 甘肃大旱,乾隆再次提出移民鸟鲁木齐,杨应琚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雾八户前往。1765年, 杨应琚又于肃州招民八百户、高台县四百户,“现饬道员,在瑚图毕、宁边城、昌吉等处,查明余地,给与车辆口粮,送往安插。”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 美国独立前,东部的贫民、冒险者和商人等不顾英王禁令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向西推移。从1769年来自西弗吉尼亚的移民在瓦陶加河畔建立一一个小村落开始,到1775年已有数千移民在这一带定居下来。1783 年,在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居民已达25000人. 1790年, 美国总人口为400万人,但在1821- -1850 年间,迁移到西部的人口数就达400万.早期的移民西进之后,农场主、资本家、医生、律师、教师、牧师和各种技工等也接踵而至。小的村庄逐渐发展成城镇,开始组成地方自治组织。进而按照国会通过的法令,在西部组织起州政府.到1868年,西部先后建立起17个新州。1890年, 美国在西进运动中开发的土地面积达800万平方公里。随着领土西扩,美国人不断向西迁移,形成了西进运动中的人口洪流。西部地区愈益成为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
——摘编自 王洪慈《美国西进运动及其西部开发》等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内地民众向乌鲁木齐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材料反映了1854--1870年,大量黄金从澳大利亚输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出国华工人数不断增多,他们多为殖民者欺骗、掠夺、贩卖而置身异国,在外国进行艰苦劳动工作,并将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故选D;鸦片战争后列强主要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甲午战争后,而且材料并未体现出投资,故排除A;材料反映出1856年大量黄金流往广州,但当时广州并不属于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故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澳洲的黄金输入中国,没有中国输出的情况,无法得出“出超”的结论,故排除C。
2.A
【详解】
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中国大量华工移民美国,成为美国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选A;当时中国华工大多出生穷苦百姓,文化水平低,很难从事金融证券工作,排除B;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活动,排除C;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现象,排除D。
【点睛】
3.A
【详解】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途径日渐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A正确;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民众对于西学的吸收范围无关,排除B;C错在“共识”,排除:D无法解释传教士、留学等传播途径,排除。
4.A
【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并且出现新的族群。故A符合题意;玉米原产地是美洲,B不符合题意;由于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于是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卖为奴隶,故C不符合题意;欧洲人将天花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故D不符合题意。
5.C
【详解】
通过材料可知“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欧洲、美洲、非洲人种组成了最终的美洲,所以移民最终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组成,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非洲人流入美洲,无法体现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6.B
【详解】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指的是当今时代的移民。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移民。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黑奴贸易。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移民。按时间先后顺序为③②④①,故B正确。
7.A
【详解】
根据材料“1869年5月10日……其中承担西段的主力是被称作‘沉默的道钉’的华工”,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华工来到美洲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有准许华工出国的内容,故A项正确,排除B、C、D 项。
8.A
【详解】
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
【点睛】
9.C
【详解】
1851年的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淘金热的掀起,必将使大量的黄金落入殖民者的腰包,从而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积累更多的资本,有利于解决工业资产阶级的资金短缺问题,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实现跨洋资源整合在美洲新大陆发现后即已实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全球自由贸易网络的构建问题,故B项错误;当时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主要吸引的是来自欧美和亚洲的劳工,故D项错误。
【点睛】
10.A
【详解】
从题干中的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17世纪初发现的,故D项错误。
11.C
【详解】
从题干中的“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可知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尊严,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华工权益,而不是提倡华工出国,故D项错误。
12.C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知,非洲殖民地主要生产工农业原料,制造业和初级加工业等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究其原因,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推行单一性的经济政策所导致,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排除;D项的说法局限于表象,并非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点睛】
13.B
【详解】
据材料“原产自印度”“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进行,不同大洲之间经济往来较多,B项正确;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反而拉大了贫富国家差距,排除D项。
14.B
【详解】
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因此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B项符合题意;早在18世纪,英国就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排除A项;19世纪中叶,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导致大量牧地转为耕地,排除C项;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5.A
【详解】
据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洲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A项正确;B项所述与“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其“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澳洲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16.A
【详解】
据材料“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可知A项符合题意;“三国干涉还辽”此时尚未出现,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C、D两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
17.B
【详解】
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西方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印第安人急剧减少,这影响了美洲的人口结构,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叙述的内容,排除。
18.C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中美正常的通航服务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推动了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即华人移民的到来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太平洋铁路建设,排除A项;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信息来看,茶叶和丝绸等交易早于中美建立正常的通航服务,排除B项;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9.A
【详解】
“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A项正确;“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 此后又被迫进行一次次改革,这间接表明当地地主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膨胀,排除B项;C项错在“主动”,题干中所提及的“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是被动的;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20.D
【详解】
天花造成印第安天的大量死亡,种植园经济缺乏大量廉价劳动力,因而奴隶贸易兴起,D正确;A不是直接影响,排除;美洲沦为殖民地是在土著人口死亡之前,排除B;C不是土著死亡的直接后果,排除。
21.(1)治国原理:治理国家应谨慎,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性,不可随意频繁变更;国家官员需善于调和,应具备协调沟通的能力
(2)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形式多样;双向交流但又以西方饮食文化向中国输出为主。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中国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革等。
【详解】
(1)治国原理:根据材料“(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可知,治理国家应谨慎,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性,不可随意频繁变更;根据材料“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可知,国家官员需善于调和,应具备协调沟通的能力。
(2)特点:从交流的内容分析,交流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可知,交流形式多样;根据材料“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知,双向交流但又以西方饮食文化向中国输出为主。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可知,促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革等。
22.(1)原因: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内地流民无地可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推动。
(2)影响:拓展了美国的疆域;加速了人口西移的进程;推动了美国人口中心的西移;扩大了美国国内市场。
(3)关系:人口迁移有利于移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某一地域社会经济地位的发展可以吸引外来居民的移入,改进居民构成结构;盲目的人口迁移会造成被移入地区资源紧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可知,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内地流民无地可种;根据“1764年, 甘肃大旱”可知,自然灾害的影响;根据“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政府提供车辆,派专人护送到乌鲁木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美国在西进运动中开发的土地面积达800万平方公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并拓展了美国的疆域;根据“形成了西进运动中的人口洪流”可知,加速了人口西移的进程,推动了美国人口中心的西移;根据“西部地区愈益成为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可知,扩大了美国国内市场。
(3)关系:根据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迁移对所到地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人口迁移有利于移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某一地域社会经济地位的发展可以吸引外来居民的移入,改进居民构成结构;盲目的人口迁移会造成被移入地区资源紧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