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20 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20 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4 08:4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
战争
原始社会: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
奴隶和封建社会: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
资本主义社会: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主
影响
对人类:
灾难!
对文化:
碰撞、交锋、断裂、重构···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远征
概况: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影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为东西方文化交融提供平台。
(3)统治政策:
目的: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措施:①埃及···②波斯····③通婚···
(4)性质:具有侵略性质
【问题探究】罗马人是胜利者,为什么甘愿学习希腊文化?
与本书第6课相关
当罗马征服希腊时,希腊人已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无不领先于罗马人。罗马征服希腊后,意识到要真正统治希腊,必须学习希腊文化。事实证明,罗马人学习希腊文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文化在很多方面开始超越希腊文化,实现罗马帝国数百年的长治久安。
2.“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时间):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世界”(空间):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概念:
(2)希腊化的表现
希腊化世界: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并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希腊化时代: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希腊文化中心。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科学发展。
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广大农村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学思之窗】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这个人之所以称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其用意在于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
【针对训练】
21“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新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答案A
2.在希腊化世界中,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接受希腊文化,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说明了
A.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 B.被征服地区居民完全希腊化
C.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 D.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A
铁蹄铮铮······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一)蒙古三次西征
1.背景:
(1)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2)自然条件恶劣
(3)游牧民族的特性,雄才大略的领导人物
(4)东西无强国
“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
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 ,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 ,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
2.过程:
西征
时间
成果
第一次
西征
1218
年后
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
西征
灭亡金
朝之后
蒙古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
西征
13世
纪中叶
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蒙古西征的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2)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3)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①自东向西:蒙古军队为主; ②自西向东:人数众多,“色目人”
(4)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探究:蒙古西征是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
1.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
材料二 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传人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算术、......通过阿拉伯人更加广泛地传播到西方。
2.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加强了双方的直接交往。
材料三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恩汗从不花刺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
3.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
材料四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 他人敬穆汉默得,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
4.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
【针对训练】
3.(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的侵入波斯、高加索和罗斯“不过是一次长途奔袭。他们去后,这些地方的人民可能以为是做了一场噩梦,而蒙古人留在这些城市里面下来的冒烟的瓦砾场以及堆积如山的尸体证实他们经过这里是可怖的事实。”材料说明蒙古西征
A.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B.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C.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D.推动欧洲城市发展
答案C
4.蒙古建国后,于1219年至1260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下列不属于西征影响的是
A.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B.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C.建立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 D.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分布
答案C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
或和平的、或暴力的
和平交流方式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
但暴力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
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
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