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汉武帝采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京师立学校,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士人都变成儒生了。京师的学校(太学),五经博士当教官,有正式学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全国各郡保荐学生到博士处受业,待遇同博士弟子一样,名额不定。两种学生都是一年考一次,考上、中两等的给官做,考下等的黜令退学。又选通经学的小官吏做地方官府的卒史,职务是用经义装饰政事。从皇帝丞相一直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政治思想统一了。自从汉武帝立官学,两汉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这是封建国家统一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也有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汉武帝做了件什么事?
汉武帝重用儒生,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开设官学,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学校教育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知道印刷书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印刷术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3.了解图书馆、博物馆成长的历程,认识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目
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1
壹
官 学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官学?
(1)汉朝设立的太学(最早),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2)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私 学
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书院教育属于哪种教育?它是如何发展的?
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唐朝以后:
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有什么影响?
(1)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2)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1843年,贺拉斯?曼主张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1852年,美国政府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美国内战结束后,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课程。19世纪90年代,师范学院设立,之后师范院校越来越多;为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办工农商学院,耗费巨资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奖励学术成就突出的杰出人才。19世纪末,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门类有100多种;1916年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
——摘编自《美国教育史》
美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也反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西方的学校是如何发展的呢?
近代西方学校的发展
1、近代西方学校的起源: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近代西方学校的发展: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1)法国:
拿破仓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2)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起。
(3)美国: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纷纷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科,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课程之一,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清政府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是如何发展的?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现代中国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经过无数前人的努力,终于构建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制度的教育制度,新中国的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
2
贰
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是出现在哪个国家?中国早期的书籍是什么样的?
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加工造成新的“纸”,在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呈献皇帝,皇帝赞赏他的巧思精意,封他为侯,于是天下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造 纸 术
谁造了“蔡侯纸”,这种纸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意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 刷 术
北宋时期,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据考古发现,当时采用新印刷术印制的书籍,字体工整,装订精美,但也出现了个别文字方向颠倒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排版疏忽所致。
印刷术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面对印刷术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改进的?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②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③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印刷书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的成长
3
叁
图书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西方的图书馆是如何演进的?
世界图书馆的发展
古代世界: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西方图书馆的演进
(1)职能变化: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2)表现: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古代中国
(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2)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近代中国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现代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4
肆
博物馆的起源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
——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
近代西方博物馆是如何发展的?
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发展
(1)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2)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卢浮宫
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图强御辱“有用“的东西,譬如京师同文馆下属的教学辅助设施——科学博物馆。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1905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
——摘编自李飞《由“集新”到“集旧”: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一个演进趋向》
近现代中国博物馆是如何发展的?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4)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现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2)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故官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3)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4)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5)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的意义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深化探究
探究一:清末办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原因:
(1)清政府政策的推动。
(2)新的学堂章程的颁布和教育行政机构的独立,使全国教育的发展有统一的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保证。
(3)民间办学热情的高涨,教育救国思潮兴起,政府鼓励私人办学。
(4)科举制度的废除。
(5)留学潮流的勃兴。
(6)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
(7)新的传媒载体的出现。
评价:
(1)各类教育的较大发展,使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初具雏形。
(2)不再以培养少数官宦之才为唯一宗旨,而以造就各类新式人才为目的。
(3)不再以儒学经典为唯一教学内容,而代之以近代各门各类知识的学习
(4)体制的转型既是教育观念转变的结果,又在新的层次上促进了观念转变的深化,成长起来的新知识分子成为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5)封建色彩依然很浓厚,“忠君”“尊孔”仍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
深化探究
探究二:书籍刊印发展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重视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技术和经营方式。
2、注重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3、构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管理体制。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民众文化活动。
深化探究
探究三:博物馆的阶段特点以及近代西方博物馆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特点
早期
①藏品数量有限,主要是战利品、古物
②对藏品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③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
④博物馆的功能未能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
中世纪
①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
②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还兼具教化功能
③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
近代
①博物馆教化功能强化
②更加趋向社会化
深化探究
近代西方博物馆出现的原因(17、18世纪)
(1)17、18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科学思想逐渐成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促进了人们文物收藏观念的开放,扩大了藏品领域,加深了人们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
(2)工业革命开始兴起,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使社会出现闲散资本,为文物收藏和博物馆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法国百科全书派通过对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总结,普及了科学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博物馆提供了舆论准备。
(4)法国大革命战胜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革命后的法规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国家教育的必要手段对国民进行教育是国家的义务。
深化探究
近代西方博物馆发展的原因(19世纪——20世纪中叶)
(1)19世纪在文化史上被称为“科学世纪”,重大科学发现超过以往任何世纪,因而向公众传播这些最新成果成为社会问题。
(2)生产力提高,工业革命完成。
(3)社会财富分化日益加剧,财富过度集中。
随堂练习
1.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解析: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B错误;科举制的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D正确。
D
随堂练习
2.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设立的一系列近代图书馆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知识,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素质,这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国立图书馆和省立图书馆都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D项错误,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除,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图书馆的设立没有关系。
B
随堂练习
3.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解析:材料中主要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引起轰动,但无法体现“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论语》《大学》……多部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等信息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传播,没有提及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因而无法体现中西文化交流,而且没有明确交代交流的人群仅限于传教士,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故D项错误。
B
随堂练习
4.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解析: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印刷应用比较普遍,书籍多,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故应选C。A说法不符合史实;B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也有民间刻书,故D错误。
C
随堂练习
5.法国卢浮宫起初是一座起防御作用的堡垒,14世纪时,被查理五世改为寓所并进行扩建,成为宫殿。1793年,卢浮宫正式作为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18世纪卢浮宫的功能发生变化,是因为( )
A.加强王权的政治需求 B.复辟因素的彻底根除
C.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 D.宫廷文化的日益普及
解析:材料中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体现的是当时民众的地位提高,18世纪启蒙运动盛行,其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平等的主张,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现象相符,故选C项;从材料中“作为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可知王权的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封建体制根深蒂固,导致君主制与共和制反复更替,封建复辟的因素没有得到根除,排除B项;从材料中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无法得出卢浮宫在普及宫廷文化,排除D项。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