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一战、二战),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一战对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它们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四大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4)殖民地人民在帮助....,民族自决原则....,一系列民主运动开展起来。
民族自决: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 。
一战后摧毁的四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匈帝国
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国
四大帝国的被摧毁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
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
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
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1918年)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
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列宁演讲
中共一大
凯末尔领导革命
甘地领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表现
(1)亚洲:中国、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印度
印度支那
法国统治时期的印度支那
印度的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年,尼赫鲁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次年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前先后8次被捕,在狱中度过9年。
1929年,尼赫鲁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拉合尔会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1947年3月,蒙巴顿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2.表现
(1)亚洲:中国、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印度(甘地、尼赫鲁)
(2)非洲:埃及扎格鲁尔华夫脱党抗英斗争、“泛非会议”
(3)拉丁美洲: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华夫脱在阿拉伯语中称为代表团,以扎格鲁尔为首的组织就叫华夫脱党(Wafd)。是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又译埃及国民党。
卡德纳斯
3.影响:
(1)这些斗争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既给人类文明带来极大的破坏,也为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创造了条件:
(1)国际上: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确定了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1.背景
(1)国际上:
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确定了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②联合国支持非殖民化。
(2)殖民国:殖民主义衰落
(3)殖民地:
①二战强化了民族民主意识。
②二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4)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表现: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
(1)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2)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
(3)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代表:
(1)印度:
①背景: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2.代表:
(1)印度:
①背景
②学习西方文化:a.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b.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c.学习西方科技并不断创新
③传统文化:a.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b.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④特征:多样化
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锡克教
耆那教
注重发扬传统文化
印度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佛教
拜火教
保留独特的传统服饰
(2)新加坡、韩国: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等),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
(3)埃及
①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②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③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有很大影响。
埃及国徽
埃及:现代与传统的交织......
苏伊士运河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合作探究:
我们怎么看待战争?
“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巨大的历史过程的战争又空前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战争作为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出现的事物,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解析】②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②;④说法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排除④。①③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
2.《新全球史》说:“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当欧洲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人们在街头跳舞……”材料主要反映
A.各国民族主义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B.欧洲民众对战争及战争胜利充满信心和期待
C.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主义是一战爆发根源
D.各国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
A【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各国均或多或少存在着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思想的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它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前欧洲各国民众的好战情绪,并非强调其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期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前欧洲民众对战争的期待,不是二战前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1960 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没有国家对该决议投反对票,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英国、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美国投票弃权。该决议
①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 ②重申了大小国家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
③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 ④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团结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可知,联合国在1960年通过维护附属国权益的决议,这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①正确;根据材料“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可知,联合国通过的决议维护任何国家的主权与领土,重申了大小国家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②正确;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是在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③错误;和平共处原则最早由中国提出,材料内容也未强调加强亚非团结的问题,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