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17秋)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身边的工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人版(2017秋)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身边的工具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22 16: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身边的工具
【教村分析】
《身边的工具》是冀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技术于工程”领域的教学。二年级教材是围绕“性质和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来展开教学的。本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科技与生活”,了解了身边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可以更准确的选择工具和规范使用工具。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情境于问题、探究与发现和应用与拓展。在情境与问题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小朋友分纸的情境引出小鼠标提出的问题“怎样才能把纸整齐地分开?”从而引领学生体验使用工具的便利。在探究与发现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分别是把一张纸分成两张和寻找教室里的工具。通过两个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聚焦——调查研究——实验验证——归纳应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和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科学源于生活的教育。在应用与拓展中出示了“菜刀切菜”和“晾衣架晾衣服”两幅图片。这些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更多常见的工具以及它们的用途。在此基础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其他常见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对工具有更全面的认识,知道使用不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学情分析】
身边的工具随处可见,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和使用一些工具,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他们对工具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因此本课应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摆弄物品、视频讲解、动手操作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认知体验。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设问题时逐步引导,形成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答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工具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及工具的用途。
科学探究目标:1.能按要求选用不同的工具将纸整齐地分开。
2.能通过观察找到教室中的工具,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动手尝试用工具将纸分开,并对该过程产生兴趣。
2.在分纸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工具。
3.积极参与“寻找教室里的工具”活动,对身边的物体是否是工具产生猜测和质疑。
4.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够举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延伸。
【教学重难点】
学习工具的概念,能够说出常见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小刀、剪刀、裁纸刀、直尺、硬卡纸等。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笔。
【教学流程】
情境再现
引入新知
教师手拿小猪佩奇的贴纸模拟动画片中的场景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佩奇要带着乔治上幼儿园。羚羊夫人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佩奇把手里的一张纸整齐的分开,分享给弟弟乔治一半。但是佩奇分的总是不整齐。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佩奇把纸整齐的分开吗?”
预设:可以用剪刀、小刀等。
【设计意图:把佩奇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人物引入,帮助它们去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分组实验
合作探究
活动一:把一张纸分成两张
明确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工具,想办法将纸整齐地分开,比一比哪组想到的方法多。
2.动手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纸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
,对有创意的做法进行表扬。(动手要注意安全,不要被小刀、剪刀等锋利的物品划伤)
3.记录整理:将自己和同学使用的方法以及用到的工具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提示学生可以写,也可以画。)
4.表达交流:1.先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分纸活动的结果。(汇报:我们想到的方法是
,我们用到的工具是
,我们有
发现。)
5.总结新知: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尝试使用不同工具进行分纸,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使用工具的便利。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格式进行汇报,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同时通过活动用到的工具总结出工具的概念,为接下来寻找教室中的工具做铺垫。】
活动二:寻找教室里的工具
1.搜集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观察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教室图片,找出图片中的工具。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如果有不确定是否是工具的物品,建议记录下来以便进行交流。
2.整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把搜集到的工具及其用途进行整理,并把它们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提示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如用文字、画画或拼音记录等。
3.表达交流: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同一种工具可能有不同的用途进行交流。发挥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注意倾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及时补充和评价。
4.反思评价:最后组织学生说一说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也可以评价其他同学。
【设计意图:在知道什么是工具的基础上,给学生呈现熟悉的教室图片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工具与日常生活、学习的密切联系。同时这样的设置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最后让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总结的好习惯。】
应用拓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观察细小物、拧螺丝、洗衣服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你们都用到了什么工具呢?
预设:放大镜、螺丝刀、洗衣机等。
除了这些工具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工具,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呢?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特定场景下用到的工具。
例如:
厨房里的工具:
打扫卫生用到的工具:
修车时用到的工具:
绘画时用到的工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更多常见的工具以及它们的用途。从而使学生对工具有更全面的认识,知道使用不同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反思】
通过分纸活动我们能够知道我们选择的这些物品可以帮助我们把纸分的很整齐。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这些物品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某一个目的的器具。进而总结工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