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22 16:26:03

文档简介

1.5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
课题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
教师姓名
学科
科学
学科(版本)
浙教版
章节
第一章第5节
学时
第2课时
年级
八(上)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和饱和溶液,但只是一个粗略的定性的了解,至于原因却是迷迷糊糊、似懂非懂。而溶解度却是可以从定量上解决之前饱和溶液里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并且为后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
2.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通过实验和练习,学会用定量的思想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读溶解度曲线
学生实验
器材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胶头滴管、硝酸钾固体、熟石灰固体
多媒体教学环境
多媒体PPT教学环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引言】我们很多同学一看到桌上的实验器材就很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老师就满足大家。
【PPT展示】活动1
【提问】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讨论】怎样定量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教师引导学生:怎么定量比较两者的溶解能力强弱?我们需要定一个标准。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并且质量也相等的情况下,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溶解度)
室温下(20℃左右)往两支装有1克氢氧化钙和硝酸钾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0克水。振荡后,观察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
将学生思维快速轻松地转到活动中
通过仔细观察,对两种物质溶解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熟悉控制变量法。
引入课堂主题
二、









【PPT展示】
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意义:
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要点:
(1)一定的温度
(2)100克溶剂
(3)达到饱和
(4)溶质的质量
【板书】
【练习1】附表格下
【提问】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定义的四个要点出发,仔细阅读。
【PPT展示】
3.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表??1-6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
【讨论】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教师引导:意义要从定义出发
【再问】20℃,熟石灰的溶解度是0.165克,它的意义呢?
教师归纳总结:意义基本上都可以从定义出发,其它物理量的意义也是。
【练习2】附表格下
【提问】由以上信息能不能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为什么?
教师总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溶剂中,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
【PPT展示】
4.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提问】说说表
1-6中哪些是易溶物质?哪些是微溶物质?
【PPT展示】
5.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练习3】固体溶解度曲线(附表格下)
先教师讲解,后引导学生答题
【练习4】(附表格下)
【PPT展示】常见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由图中的溶解度曲线归纳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教师及时肯定与总结
【PPT展示】表1-8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结论:(3)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活动2】简单验证温度对氢氧化钙和硝酸钾溶解度的影响
教师归纳总结
【思考与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如烧开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前会出现气泡,想一想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思考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知识延伸】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1.给水加热时我们可以看到水煮沸前会出现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______。
2.打开百事可乐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和______有关。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举例】在夏季闷热的天气中,鱼塘里的鱼常将鱼头浮出水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个别回答
学生先讨论,后个别回答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先个别回答后集体回答
课前预习完成
学生个别答题
学生集体答题
学生交流讨论
取活动1中溶解有熟石灰的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再另取一试管,配置少量的硝酸钾过饱和溶液,分别放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
及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及时巩固
方法的拓展,引起学生深思
强调再比较溶解度时,一定要先控制温度相同,既能进一步强调控制变量,又能引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简单检验预习效果
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及时巩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温度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加深记忆
及时将生活与课堂结合,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气体的溶解度
三、




四、课堂小结
?【板书】
结合板书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关系
四、




五、课堂知识巩固
【PPT放映】
备注:课堂练习附表格下面
学生分析答题
检验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
五、
课外
延伸
几个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增加难度,将知识进行延伸,顺利过渡到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安排了较多的课内练习,让学生通过课内练习及时熟练及掌握。
2、两个难度不大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以及总结表达能力,而这些是一般的练习达不到的。
3、本节课内容安排较合理,难易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几乎没有,虽然前面的课上有演示过,但是实际操作却是第一次,所以浪费时间比较多,导致后面一些溶解度曲线的练习没能完成。应该在活动之前先复习和演示一下。
5、学生上课时比较紧张,回答问题也比较拘谨,所以感觉课堂气氛不够,学生虽然认真,但缺少激情。
6、对活动掌控不是很好,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没能及时注意并解决。
附:
【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20克
A
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A的溶解度是20克。
(2)
20℃时,10克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0克。
(3)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4)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1.6克硝酸钾,
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练习2】
1.
.“20℃时,氯化钠的的溶解度是36克”.
已知此时饱和溶液质量是136克,则该溶液中溶质质量是______克,
溶剂质量是_____克
2.在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5.8g硝酸钾,则3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_____g。
【练习3】
右图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对应的横坐标为
;纵坐标为
;两坐标交点A的含义是: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练习4】
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
(2)Q点表示的意义是: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
(4)t
0

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5)t
2

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下图能表示在此过程中溶液的质量(m)与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n)之间的关系(

A
B
C
D
3.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
可以利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来使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A.①②③
B.③
C.①③
D.只有①
4.某物质的溶解度如图所示。在一个大烧杯中装着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该物质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6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杯中固体减少
B.杯中固体增多
C.杯中固体不变
【课外延伸】
1、把18克1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8克硝酸钠固体,硝酸钠在10℃时的溶解度是多少?
2、某温度下,a克溶质溶解在a克水里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了解溶液的浓、稀跟溶液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联系。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组内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积极思考问题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笔记本、纸、笔。
  ?
2.教学器材:小烧杯1个、大烧杯1个(盛有?杯冷水约10℃左右)、石棉网1块、玻璃棒1根、药匙1把、酒精灯1盏、铁三脚架1个、试管3支(长18cmHФ1.8cm)、手纸、火柴、托盘天平(带称量纸、带砝码盒)、量筒(10毫升)1只、温度计(0~100℃)1支。
  蒸馏水、蔗糖固体、熟石灰粉末、硫酸铜晶体。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取一只杯子放1~2小勺蔗糖(或果珍),倒上开水,用勺子搅拌,过一会儿蔗糖(或果珍)就不见了。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不停地向这杯糖水(或果珍水)继续加入蔗糖(或果珍),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分组实验:如图(课本P31图?1-65硫酸铜的溶解)所示,装配好仪器。在烧杯中加入2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至约70℃。往烧杯中加入硫酸铜晶体,每次加一药匙,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硫酸铜晶体不能继续溶解为止。
  老师:这个现象,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一定数量的水,溶解硫酸铜的数量是有限的。
  学生:硫酸铜不能无限制的在水中溶解。
  学生:20毫升70℃的水是不能无限制的溶解硫酸铜晶体的。
  老师:三个组的同学代表回答的都非常好。那么,哪个组谁能说说什么是饱和溶液呢?
  学生:就是像刚做过实验的溶液,我们认为那就是饱和溶液。
  学生:就是吃饱了,不能再吃(溶质)的溶液。
  学生:有固体不溶解的溶液。
  老师:刚才三位同学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溶液中有不能再溶解的溶质了”,我们就把这样的溶液称之为饱和溶液。反之“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我们就把这样的溶液称之为不饱和溶液(板书:“饱和溶液—不能溶解溶质”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取一组刚才分组实验用过的带有不溶晶体的硫酸铜溶液,接着加热至约90~95℃,停止加热。
  老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硫酸铜晶体不见了。刚才同学说这个烧杯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现在这个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呢?回答时请说出你们的根据。
  学生:我们认为这时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根据是溶质没有了。(全班同学都同意该同学的看法)
  老师:一个溶液它是否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凭我们的肉眼能否作出判断呢?
  我把另外一组硫酸铜饱和溶液(带有溶质)的上层清液取少量倒入一支试管里,我们若没有看到它是从哪来的,与烧杯中的溶液比较,你能否分得出谁是饱和溶液谁是不饱和溶液?那么,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凭肉眼看应当可以,颜色深的那个是饱和溶液,浅的那个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刚才您倒出来的那个溶液是饱和溶液,不然,您再倒回去看看。
  学生:可不可以加点硫酸铜固体,看看哪个能溶解。
  老师: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凭肉眼可以,主要是根据溶液的颜色来分。
  学生分组实验:下面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组里饱和硫酸铜溶液的上层清液取2毫升于试管中,并置于大烧杯的冷水中,稍等一会儿,观察现象(重点观察溶液的颜色变浅了)。??
  老师:这个实验的现象与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产生了矛盾。因此说,凭肉眼是不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区分开的。第二个同学让我把取出的饱和溶液再倒回去,那溶质肯定不溶。我很同意第三个同学的意见,就是取少量固体,分别加入两溶液中,看固体能溶解的则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则是饱和溶液。这也是检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板书:两者的检验方法—加入溶质比较)。刚才的分组实验的现象,还说明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说明是在什么温度下才有意义(板书:两者的讨论前提—温度)。下面的问题是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在溶液中,有的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的溶质,称为稀溶液。那么,它们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如何呢?
  学生分组实验: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10毫升水,然后,在2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振荡后,静置片刻。观察现象。
  老师:说说你们看到的现象。
  学生:熟石灰的溶液中,溶质很少,但溶解的不多
  学生:蔗糖在水中溶解的数量比熟石灰要多,溶液比熟石灰的溶液要浓,经检验溶液还未达到饱和。
  老师:刚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有的组还进行了溶液的检验,学后立竿见影。学以至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板书:这句话)。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时,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小结:区分或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中,进行区分或比较的。溶液的浓稀是由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决定的,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
  教师点评:
  本节课采用的是实验→引出问题→再实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问题的引出和解决是有层次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难点的处理比较自然到位。为符合课程改革精神,改变过去的教与学的方法,力争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发挥群体智慧,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老师再进行总结性的讲解。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处于活跃状态,学生要动手动脑,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种教学方法还不能使师生互动达到比较好的状态,过去不良的教学模式还没能彻底屏弃掉。《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过程分析,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
(2)通过配制溶液的实验,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合作能力
(2)感受到科学是一门和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
(3)培养探究的意识,激发科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及计算,溶液配制
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配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观察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实验用具:烧杯,氯化钠,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药匙
【教学过程】
(约3min)
〖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三支试管,颜色逐渐变深。
〖教师〗老师有个小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这张图片,有三支试管,你能判断哪个试管中的溶液比较浓?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方法判断溶液的浓和稀呢?
〖学生〗颜色深的浓
〖教师〗在生活中,大多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来判断。那么,你觉得这种方法科学吗?如果是不同溶质的溶液呢?无色的溶液呢?什么情境下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
〖学生〗……
〖教师〗只能判断同种溶液,有颜色的,而且还有颜色差别比较大。看来,这种方法不够准确。那我们接下来,就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更加科学地表示溶液的浓稀。
(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展示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参与度。
)
(约15min)
〖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烧杯1:90g水和10g氯化钠;烧杯2:80g水和20g氯化钠。
〖提问〗你知道这两杯氯化钠溶液哪杯比较浓?
〖学生〗第二杯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相同质量的溶液比较溶质的量。溶质多的比较浓。
〖教师〗如果溶液的质量不同,又该怎么比较呢?(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学生〗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得到1g溶液中的溶质质量,进行比较。
〖教师〗说的很好,我们可以用比值进行比较。科学上,我们是这样定义的:
溶质的质量分数,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板书)一、溶质质量分数
〖提问〗你能由此推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吗?
〖学生〗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教师〗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因此,我们在后面×100%。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提问〗用A%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A%=m质/m液×100%
(板书)A%=m质/m液×100%
〖提问〗思考1,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含义是什么?可以类比溶解度的含义。
〖学生〗……(0.9%=0.9/100,在100g溶液中含有0.9g氯化钠。)
〖提问〗计算2,10克食盐溶于90克水中,求所得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写在草稿纸上。注意计算题的规范。
〖学生〗讲述计算过程。(问:其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为多少?)
〖提问〗思考3,将上述溶液倒出一半到另一烧杯中,求剩余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学生〗不变。
〖追问〗为什么不变呢?
〖学生〗因为溶液是均一的。(溶质、溶液质量均为原来的一半,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小组合作〗练习:无土栽培是一种在营养液中培育植物的农业高新技术。某课外小组要配
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4%的
硝酸钾溶液用于配制营养液。问需硝
酸钾多少克,需水多少克?
(
设计意图:比较溶液浓稀,从观察颜色这种不科学不准确的方法到用溶质与溶液的比值的方法,由学生思考逐渐得到结论,再引出科学上的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注重分组讨论,通过组内小老师,组内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对于程度比较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知识;对于比较好的学生,教别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方式。
)
(约17分钟)
〖教师〗我们已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了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那么,要配制这样的100g
溶液,需要哪些步骤呢?
〖学生〗……
〖教师〗1计算,2称量,3溶解。(板书)
〖提问〗(接上题)1、需硝酸钾______g,需水______mL(水的密度是1.0
g?cm-3)。
〖学生〗……(ρ=m/V)
〖教师〗这是第一步计算。然后就要根据计算结果取药品。固体用什么仪器?
〖学生〗托盘天平。
〖教师〗回忆一下托盘天平的使用,有哪些注意点?
〖学生〗调平衡(平衡螺母)、左物右码、游码……
〖教师〗称取2.4g硝酸钾,砝码和药品放反了,结果会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学生〗偏小。游码+药品=砝码
〖教师〗那如果是液体呢?
〖学生〗量筒
〖教师〗有什么注意点?
〖学生〗平视凹液面最低处……
〖教师〗如果仰视,结果(什么结果要指明,是体积还是质量分数,否则易误解)偏大还是偏小?俯视呢?
〖学生〗偏大,偏小
〖提问〗2、若在量取水时仰视凹液面最低处,其它操作正确,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为______2.4%(填“>”或“<”或“=”)。
〖学生〗<
〖提问〗(3)配制该营养液,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学生〗烧杯、玻璃棒、量筒
〖提问〗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搅拌,加速溶解。
〖教师〗接下来,练习一下如何配制溶液。
〖分组实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g。
(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熟悉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掌握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去做,这种自学的方式,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组实验,巩固配制溶液的方法,练习实验操作技能。
)
(约5min)
〖教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和配制溶液的步骤。大家对这一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答疑〗
〖熟能生巧〗大家的疑问都解决了,那么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同步练习P20
5、9
5.
9.
(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回顾课堂重难点,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并且学生相互解答,教师解答相结合,教师及时把握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
【板书设计】
1.5物质的溶解(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A%=m质/m液×100%
配制溶液
计算
称量和量取:托盘天平、量筒
溶解:烧杯、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