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上古神话
上古神话
何谓神话?
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在自然知识极其幼稚,生产技术极其落后的古代,人们征服自然的欲望,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上古神话
中国神话:
《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对比其他神话
赏析
《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甿:méng百姓
《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
絚:gēng 绳索
探索人类起源,反映当时社会为母系氏族社会。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颛:zhuān 愚昧
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堙 :yīn堵塞
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后羿射日》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稼禾,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猰貐:yà yǔ怪兽;狶:xī猪;大猪;畴:chóu 耕地
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喙:huì鸟嘴;詨:xiāo呼唤
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返回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神话的共同特点
都表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畏惧,同时又都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神话的影响
提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神话为后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神话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启发了后世的作家。
神话文学开创了一种文化氛围,而中西方后来的文化发展正是沉浸于各自的氛围之中。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代著作,包含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生物、水利、矿产、医学等诸方面。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 ,30000多字。
《山海经》简介: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竞跑,赛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想要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黄河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桃林
1、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2、对“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夸 父
余光中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又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啸③。是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⑤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炎帝的后裔。共工是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他在治水时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来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练一练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 )
怒而触不周之山 ( )
地维绝 ( )( )
故日月星辰移焉 ( )
故水潦尘埃归焉 ( )( )
碰,撞
从前
兼词,于此
积水
尘土
绳子
断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下列语句
(共工)发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方向移动 ;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1.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共工和夸父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探究: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