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实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2 19: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卖炭翁》教学实录
活动一:交流预习
(课前闲聊,略)
师:我们上课就要这样,充满自信。自信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希望同学们都像我们刚才两位同学这样充满自信,包揽第一名。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字写到我们的课题上面,“包揽”。
(众生动笔齐写)
师:我们每一节课都要有种“包揽”意识,要往前冲刺,积极前进,积极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卖炭翁》。
出示PPT:预习时做了什么,懂得了哪些?
师:首先,我们交流一下预习情况。请同学们看看,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懂了那些。哪位同学来第一个“揽”一下,把第一个问题揽下来。哦!你看,还是我们这位女同学,是班长是不是?
生1:不是。
师:不是班长你也这么包揽。你看,你就是将来的班长,下一次你就可以竞争了。好,你来说。
生1:我预习时,查了不太懂的生字词,大概懂得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卖炭翁,卖的煤炭被朝廷用一匹红绸就直接带走了的故事。
师:哦!你查了字词,然后知道了这个故事,是卖炭翁去卖煤炭,结果煤炭被宫使用两块绸布就拿走了。(询问前排一同学)你觉得她说的对不对?
生2:是半匹红绫,一丈白绫。她刚才说的是两匹红绫。多说了半匹。
师:还有没有?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他是去卖煤炭哦!是卖煤炭吗?
生3:木炭。
师:请大家注明哈!把这个“炭”字在旁边注明,这是木炭而不是煤炭。唐代那个时候,还没有普遍使用煤炭。
好,刚才这位同学预习的时候查了生字词,懂得了基本的故事内容。还有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
(生举手)
师:嗯,你是班长?
(众生笑)
生4:不是。我下去查了这篇文章它表达的中心思想。
师:哦!你查了一下中心思想,在哪里查的?
生4:网上。
师:哦!网上查的,你看,还上了网。像她一样上了网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哦!注意,上网要是用来学习哈!好,你说。
生4:就是查了一下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情感。
师:你是通过查才知道的。那如果不查,知不知道呢?
生4:不查就根据自己理解,就是翻译这个古文,借助工具书嘛!
师:哦!借助工具书、翻译可以知道。好,今后我们一定要先自己去读、去理解之后再上网查。好,请坐,还有吗?
(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是班长?(生5点头)我一定要把班长给逼出来。
(众生笑)
生5:我预习的时候还了解了一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之称。他的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师:这是在哪知道的?
生5:网上。
师:也是网上,哦!网上的,非常好!课文里面看不到的东西,我们上网去查一查,很好。还有吗?
生5还有就是这篇文章它大概是从几个方面讲的。他写了卖炭翁烧炭,然后送炭,最后炭被抢了。
师:哦!烧炭、送炭、炭被抢了。我有个问题!他送给谁呀?
生5:他就是去卖呀!
师:哦!那就叫“卖炭”,而不是“送炭”,卖炭跟送炭是有区别的。请坐下。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都非常认真,读课文、查字词、查作者、了解中心意思,非常好!下面,请大家看第二个问题。
出示PPT:找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两三个重要的文言词语。
师:请在我们发的课文单子上,圈出来。
(生认真勾画,师巡视)
师:好了,同桌两个把单子交换一下。看看,同桌找到我的问题没有,他所圈的这几个我都知道不?在圈的地方做出答案。
(生交换,写答案,师巡视)
师:做完后就又交换回去,给他改一改,看掌握没有。
(生交换批改)
师:我们有的同学还用红笔批改的,这个习惯很好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发现你圈的这三个词语,同桌这三个都没做对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哦!你真厉害,你圈了三个,他就没做对三个。
生1:不,我圈了两个,他两个没做对。“晓驾炭车”的“晓”,他写的“了解”,但这个词应该翻译成“早晨”。
师:哦!非常好!请大家做好笔记,“晓”是指“早晨”。嗯,对,你这个圈得非常好。看来你对你同桌非常了解,这样的同桌真是好同学,是不是?知我莫若同桌也。好,还圈了哪一个他也不知道。
生1:“十指黑”他就直接翻译成:“十指黑”,应该是十指被炭给染黑。
师:他讲成“黑”也可以,这个算个半勾。好的,还有没有?你圈几个他就错几个的,有没有?
(无人举手)
师:没有了。圈三个只错了一个的请举手。有没有?
(无人举手)
师:没有?全对了?都全对了?
(众生笑)
师(随机抽问):你圈了几个?
生2:两个。(声音很小)
师:圈了哪两个?声音大点。哪个字?指一下。
(生指圈的字)
师:这个,“直”,是不是?你声音大点。
生2:(声音较小)“直”。
师:再大点。
生2:(声音较前次洪亮)“直”。
师:再大点,张开点,念大点。
生2:(声音洪亮)“直”。
师:这个“直”,就是最后这个。对了,是不是?还有哪个?指一下。
(生指给老师看)
师:这个字,这个读什么?他圈了,以为同桌会错,结果同桌是对了的。这是你没读来。该读什么?这个字读“辗”(niǎn),“辗冰辙”的“辗”。这提醒我们,我们有可能自己发现了以为同桌会错的,结果同桌对了,自己错了。
(众生笑)
师:我们一起来把第一段读一读,好不好?《卖炭翁》,起!
(众生齐读)
师:嗯,好!注意,有一个字啊,注意一下读音,“身上衣裳”我们一般读yī shang。但这个地方,在古代的时候,“衣”“裳”读yī cháng。“衣”是指的“上衣”,“裳”是指的“下衣”,古人分得很清楚。“上衣”“下衣”,合起来还是翻译成衣服。下面读第二段,预备起。
(众生齐读第二段)
活动二:复述故事
出示PPT:较详细地复述故事
师:嗯,好!现在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请较详细地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同桌两个同学,一个同学讲,另一个同学听。听完之后,给予纠正,给予补充。两个同学,抓紧时间。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主动合作,主动交流。
(生热烈讨论,师巡视)
师:好,请停下。我们有同学做的非常好,第一遍完了,并没有停下来,而是马上交换,又开始第二遍。我们请这两个同学来讲讲,他们就做得非常好,没有浪费时间。掌声送给我们这两位同学。
(生热烈鼓掌)
生: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面砍柴烧炭,他穿着单薄的衣裳,担心炭卖不出去,不值钱,希望雪下大一点。夜里城外下了一丈厚的雪,他很早就拉着牛车去卖炭,后来遇到两个太监和太监的手下,把他的炭给抢走了,只给了他一些破旧的绸布,当做买炭的钱。
师:讲得好,非常完整。掌声再送给我们这位同学。
(生热烈鼓掌)
师:优秀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你看两个同学讲完之后,马上又开始讲第二遍,另外一个同学又开始讲了,就不仅是简单的补充。从刚才这位同学复述的情况来看,讲得非常好。优秀往往会成为习惯,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也让优秀成为习惯,请在“包揽”后面写上:“让优秀成为习惯。”
(生动笔齐写)
师:好,接下来继续优秀。我们把全诗连起来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把你的理解加进去。《卖炭翁》,白居易,起。
(生齐读,师巡视)
师:注意,个别同学有一个字还没有读准。“偏偏两骑来是谁”的“骑”,不是骑(qí),是骑(jì)。
活动三:透视故事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今天的第三个活动,透视故事。
出示PPT:透过故事看到一些东西
师:这个故事我们已经基本明白了,但是作为读书人,要善于透视故事,把故事看穿——看穿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我给大家设计了一个看穿故事的思路。
出示PPT:添加中心语:卖炭翁的( )。
师:给这个标题后面加一个中心语,我们学了语法,后边加个中心语,让它构成一个偏正短语。在语法里面,加中心语要加进一个什么样的词?根据刚才大家的朗读、理解,加进什么合适?这首诗写的是卖炭翁的什么?
(生思考)
生1:我觉得是“卖炭翁的悲剧”。卖炭翁可能烧了很多年的炭了,才烧成千余斤的炭。本来是烧那么多年,那么辛苦,就是想换一点钱。可是呢?这些炭却被宫里的人强买强卖,自己多年的付出就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可能就够他几天的吃食。所以,我觉得他特别悲惨。这首诗讲的就是卖炭翁的一个非常悲惨的遭遇,就是悲剧。
师:我们这位同学从这首诗看到了卖炭翁的悲剧,个人命运的悲剧。非常好!还有吗?
(生举手)
生2:我写的是卖炭翁的无奈。卖炭翁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就得到那么多炭,最后却近似于被人抢走。他没有能力把自己得到的炭换回来。
师:哦!无可奈何!很好,还有吗?
生3:我写的是卖炭翁的痛苦。因为悲剧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他的这件事是一件悲剧;但是从卖炭翁自己的角度来说,他辛苦了这么多年,到了该有报酬的时候,却就被宫里的人强抢走了,这件事对他来说非常痛苦。
师:哦!非常痛苦。你还跟别人的答案进行了一番比较。悲剧是从别人的角度看他整个人生命运,痛苦是指他的内心。非常好!你很善于回答问题。
请继续看屏幕。
出示PPT:添加定语:( )的卖炭翁。
师:什么样的卖炭翁?
(师巡视,生思考)
师:想好了就举手,包揽,优秀,让优秀成为习惯。
(生举手)
生1:我写的是“可怜的卖炭翁”。
师:可怜的卖炭翁。你的优秀已经成为习惯了,今天已经答了几次了。怎么讲?
生1:就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卖炭翁,他辛苦地烧炭,但是被宫里强买强卖之后,并没得到什么钱,所以他很可怜。
生2:我认为应该是“令人心酸的卖炭翁”。我觉得,他自己的遭遇,我们没办法去感同身受。但是,我们可以从原文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来看出他自己衣着单薄,却希望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
师:嗯!确实令人心酸。说的好,表达了我们的一种感受。还有没有?
(生举手)
生3:我觉得这个卖炭翁是勤劳的一个卖炭翁。因为他一车炭千余斤,他一个人都已经烧了千余斤的炭,那个卖炭翁他很勤劳。
师:哦!卖炭翁他很勤劳。他生意做得怎么样?卖炭翁,是不是做卖炭生意的一个商人。是不是?
(生讨论)
生3:嗯!
师:大家再想想,卖炭翁是不是专门做卖炭生意的人?
(生讨论)
生3:他是自己烧炭,不是专门做卖炭生意的。
师:自己烧的,对了。不是做卖炭生意的。很好,继续。
出示PPT:请从作者写作意图(目的)的角度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师:给课文另外拟一个标题,写在现在这个标题的前边。注意是从作者写作意图,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的角度去写。
(生动笔写,师巡视)
生1:我拟的是“悲天悯人”。作者是想激发自己对卖炭翁的同情。
师:哦!表现自己对卖炭翁遭遇的同情,所以你拟了一个“悲天悯人”,有道理。还有吗?
生2:我拟的是“悲惨命运”。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想通过卖炭翁的这个故事,来表达出那个社会的黑暗统治,也有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3:我拟的是“市井小事”。因为我认为卖炭翁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作者想用这件事情反映社会,反映官府对贫苦人民的霸占剥削。
师:嗯!你的意思是以小……
生3:见大。
师:以小见大,哦!你还看到了表现手法“以小见大”,通过市井小事以小见大。你还有个话说的是,这些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你怎么知道不是第一次发生的?
生3:嗯……宫使说这是皇帝下的命令,他们操作很熟练的。
师:哦!很熟练的,你怎么看出来他们很熟练?
生3:因为他就直接把那个“红绡”和“绫”系到牛头上面,然后就扬长而去。
师:哦!动作这么熟练,说明他们不是第一次干这个事情了。非常好!宫使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种剥削老百姓的事情了。她说得很有道理。
其实,作者本人也拟了一个标题。我们来看看——
出示PPT:作者自拟的副标题:“苦宫市也”
师:“苦”是“以……为苦,认为……苦”的意思。同学们刚才都拟得很好,请把作者自己拟的也写在课文标题后边,加个括弧。
(生写)
活动四:比较故事
师:我们接下来“比较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这样的事情其实不是第一次发生。其实,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
出示PPT:
一年夏天,有个青年农民,用驴子驼了木柴到城里卖,被太监拉住了。太监撕了几尺绢给他做柴价,要农民把驴子赶到宫里去。农夫痛苦不已,他不要绢,要自己的驴子,说他一家就靠这头驴过活的。太监不放过他,他便与太监扭打起来。此事传到宫里,皇帝觉得太监给他丢了脸,因此斥责了太监,给了农民一些补偿。 (《后唐书·张建封传》)。
(抽生读PPT内容)
师:注意这个读“太监”(jiàn),不读太监(jiān),四声啊!大家发现没有?原来真实发生的这个事情,跟白居易写的这个故事之间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呢?同桌两个找一找。
(生热烈讨论)
生1:首先是结局不同。课文里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卖炭翁的炭是全部被宫使拉走了,只换得了一些破绸布;故事原型的结局是皇帝发现那件事情之后赔偿了农民。
师:嗯!结局不同,非常好!这位同学很善于概括。
生1:再者,那个卖炭翁和这个农民的一些行为也不同。卖炭翁虽然舍不得,但是他没有反抗,也没有说:“这是我的炭,我不能让你牵走啊”之类的话。但是原型里的农民,他为了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反抗。
师:好。其他同学发现什么不同了?要让优秀成为习惯。
生2:课文里还写了卖炭翁自己烧煤(接着改口“烧炭”),还写了他可怜的背景。原型故事里,并没有仔细描写农民,只是说农民艰苦,活计都寄托在驴子身上。
师:哦,重心在驴子上。
生3:原型和这个《卖炭翁》的天气不同。课文里写的是冬天,体现出这个卖炭翁卖炭不容易,给他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师:本来原型是夏天,结果变成了冬天,是不是?哦!你发现得很好,这个是其他同学们没发现的。你们还发现了其他同学没发现的地方了吗?
生4:我觉得描写的方式不同。白居易写的《卖炭翁》,他有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师:哦!哪?
生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他穿着单薄却还在希望天气更加寒冷一点。这里没有,是不是?这里他能说希望再更热一点?
(生笑)
师:不能哦!好的。还有吗?还发现什么没有?
生5:原型中是青年农民,在这里改成了老翁。
师:哦!这一点发现的好,由一个青年农民变成了一个老头。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呢?
生5:他们连老头也要欺负。更加让人痛恨。
生6:故事原型只说了青年农民驼木柴到城里,并没有对他进行外貌描写。但是《卖炭翁》里面有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说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头?
生6:就是满面都是尘色、尘灰,然后被烟火熏得颜色。
师:哦!非常好!还有吗?还有一点,大家都没发现的。
生7:《卖炭翁》讲了炭的来历,炭的来之不易。但是那个故事原型,只说了他要把那个木柴运进去卖。
师:对了,一个是卖木柴,一个是卖炭,这有什么区别?
生7:柴就只用把它砍下来;而那个炭,要先把柴砍下来,然后还要去烧。
师:哦!还有烧的这个工作,工序更多一些,是不是?非常好!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8:《卖炭翁》里,宫使抢炭的时候,是用了皇帝的命令。体现了当时那种社会的不良气象。
师:哦!不良气象。等于说这一窝都黑了。
(生笑)
生9:《卖炭翁》原文有这样的句子“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这更加具体表明,这个卖炭翁十分贫穷。但原型没有清楚表现青年农民家是如何的贫穷。
生10:青年农民是用驴子驼木柴过去的。但是这个卖炭翁是用牛拉炭车去的。
师:一个是牛拉的车,一个是驴子拉的车。有什么区别?
生:牛的体型更大。显出那个炭更多、更重。
师:哦!说明那个炭更多、更重,更不容易啊。非常好!
好了,我也梳理了一下,主要的有这样一些不同之处。
出示PPT:
青年—老翁 劳力:一强一弱
卖柴—卖炭 工序:一简一繁
夏天—隆冬 时令:一暖一冷
皇帝—没出场 结局:一正一反
师:作者对这个材料的艺术加工,由一个青年变成了一个老头,这里在劳力上,一个是强一个是弱;一个是卖柴,一个是卖炭,这从工序上,卖柴肯定更简单一些,而炭更繁复一些;在时令上,一个是夏天,一个是隆冬季节,体现一个是暖一个是冷;还有出场人物,在《卖炭翁》中没有皇帝的出场,在原型中有皇帝出场,这就体现了结局的一个是正的,一个是反的。
大家思考一下,你觉得是用原型故事把它原封不动的讲出来更好呢,还是像白居易这样加工一下更好呢?
生1:我觉得应该是加工更好一些。因为通过加工,他把一些细节包括工序、年龄,这些给添加出来,更显出卖炭翁的辛苦,更显出他劳作的来之不易。第二点,这个结局的改变,更能凸显出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因为不是所有的劳动人民都可能碰上那个青年农民的好运气,碰到皇帝。第三点,隆冬时节的话,明显地让我们感觉到十分寒冷,而这个寒冷的时间,他身上衣裳单薄,却要出去卖炭,更体现出他的贫穷。
师:嗯!非常好!我们这位同学让优秀成为了习惯。作者没有把原型故事原封不动地写出来,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了,通过这番加工,效果更好。还有没有同学,想发表一下看法?
生2:我觉得是加工的这个更好,因为他添加了细节,进行了艺术加工,更能突出白居易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师:哦!更突出了中心思想。怎么回事?它就更能突出中心思想呢?给大家讲一讲。
生2:我觉得,青年变成老翁,卖柴变成卖炭,夏天变成隆冬,这是一个条件的变化,就是条件变得更艰难了,更苦痛了之后,更能突出他结局的悲惨,结局更加悲惨之后,就能更加引起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怜悯,从而体会到当时底层农民被剥削之后的痛苦。
师:嗯!更能够表现底层农民被剥削之后的痛苦,非常好!像这种做法,就是艺术家、作家,对原型材料作艺术加工,在写作学里称为“典型化”。请同学们把这三个字写到标题上方,“典型化”。
(生批注,师巡视)
师:什么是“典型化”呢?
出示PPT:
典型化:通过搜集分析生活材料,从中提炼中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
师:经过“典型化”加工,“卖炭翁”这一个艺术形象变成一个新的形象,不再是那个卖柴的青年农民。
“典型化”包括哪些呢?人物典型化、环境典型化、情节典型化、细节典型化。当然,处在中心位置的是人物典型化。
出示PPT:
典型化的目的:更有针对性,更能够揭示本质,更有批判的力量,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也都讲到了这些方面,同学们的思考非常好!通过典型化加工,更有针对性,指向了当时那个社会现状,更能够揭示老百姓日子的艰难、统治阶级的残酷,更有批判的力量。我们读的时候,更能够引起对这个“卖炭翁”的同情。
好,现在大家带着对这“卖炭翁”的同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痛恨,我们来齐读这首诗。《卖炭翁》,起!
(生齐读)
师:非常好!我们平常写文章,也要注意对材料原型的加工,让它更加典型,内容更集中,表现更深刻,这是我们写作要注意的。
活动五:续写故事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个小练习,续写故事
出示PPT: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被宫使残酷掠夺。他拿着宫使给的破旧绸布,一步一步艰难地往终南山走去……
卖炭翁会以怎样的状态走回终南山,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想一想,他怎么走回去的?回去后怎么跟家人交差的?家里人在这种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今后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你也来给他典型化一下,让它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批判性,更能够激发出读者的同情。同学们下课后写好,交给我们的语文老师,然后,抽个时间再来评比评比、展示展示、交流交流。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好,下课!
(师生致礼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