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观舞记
冰 心
教材分析
本册第四单元选入的文章尽可能广泛地涉及了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其中《观舞记》一文用精彩的文字再现了印度著名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精妙绝伦的舞蹈表演,在文字背后蕴涵的更是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通过阅读,我们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更可以借鉴作家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感受的描写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分析
七年级下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在班级中已经能够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良好学风。而相较于《安塞腰鼓》,《观舞记》叙事性较强,里面的描写较容易理解,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针对文章中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尝试自己鉴赏文章;再加上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特点,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利用小组教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教师的引导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用舞蹈的视频文件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对舞蹈之美有一定接触,再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并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通过品读课文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5、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并感悟课文对舞蹈艺术优美生动地语言描写。
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作文片断仿写练习,即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着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提出对于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准备:有目的地布置学生预习;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有关印度舞蹈的资料;制作《观舞记》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舞蹈《千手观音》或印度舞《婆罗多》导入。
【要求学生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适当鼓励)】
导语:在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常常感到言语的匮乏,但是作家们却能够用他们高超的语言艺术描绘出他们曾目睹的瞬间美丽。我们曾在刘成章先生的指引下,领略了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壮美,今天,我们又将在一位冰心女士的指引下,去观看异域他乡的舞蹈魅力和风采。请大家一起来学习散文——《观舞记》。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朗读后学生可谈初读体会,自由发言,教师不作硬性评定。】
◎思考:此文是写给谁的 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可引出: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自由发言让学生肯定自我,激起他们主动说话的欲望。而在音乐的陪衬下更能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思考:
1、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尝试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
(此问较简单,只要细心阅读过文章的学生都能从文章第10自然段找出答案——“飞动”。)
2、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 (16、17、18三个自然段。)
(此问主要是加强朗读训练。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正音,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小组朗读竞赛,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3、(在学生情绪激昂的情况下自然而问)这三个自然段,此时此刻,你更喜欢哪一自然段 为什么
【照文章来看,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不能排除有一些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的情况出现。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就以给予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
主要还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课后练习贯穿于研讨之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不仅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而且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各抒己见,产生更多的心得,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四、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本课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优美语言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因此,学会用一些精致、恰到好处的形容词或是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来描绘生活的美好,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请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秋天像梳子,梳理着稻穗;秋天如汗珠,在麦场上挥洒。垂柳用叶子抚摸庄稼;芦苇守卫着野花。蝉声消退,麻雀不再叽喳;蛙声停息,河流不再喧哗。”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再来动笔写,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并灵活运用。】
五、总结:
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描绘了卡拉玛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是“飞动”之舞,而这“飞动”之舞又植根于印度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之中。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通过更多渠道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熏陶。同时也别忘记要学习语言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下你们生活中的精彩画面!
六、家庭作业:
1、反复诵读观舞部分。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并仿照你最喜欢语句的句式写一段话。
3、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品味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课后反思
本课以视频播放印度舞蹈导入,让学生对舞蹈先有一个感性认识,感受印度舞蹈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学习兴趣;再以语言教学为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感悟并理解本文对舞蹈艺术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同时强调学生间的研究合作与探讨,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作用。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也达到培养并巩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但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观舞记》一文的作者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将舞蹈艺术这一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写得很美。对此,学生能感受到美,却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也体现在拓展练习中,学生对诗歌的扩写,虽然能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或是精致的形容词,但明显存在内容简单、语言粗糙、词汇贫乏、搭配不当等毛病,语言缺乏鲜活的生命力。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现在的学生视野狭窄、生活阅历少;也提醒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和了解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新鲜的语言素材,才不至于在表达上辞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