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七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9 16:2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
难点: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特别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先让他们自己讲故事,能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联系前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且学生小学时学过,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 “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
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资料链接
《山海经》,18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则为西汉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