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万荣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4 20: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万荣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
A. 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 B. 旨在推动社会变革
C. 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D. 努力完善个人品质
2. 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A. 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 B. 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
C. 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 D. 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3. 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体现了当时
A. 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差异 B. 江南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C.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被打破 D. 南北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 下表中国近代前期不同类型企业工人人数情况统计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 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 洋务经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C. 近代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5. 1920年3月,北大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立,以搜集、编译马克思主义文献著作和分组研究专题理论为主要活动内容,并关注国内大事,发展工人人会,指导和推动工人群众开展斗争。这说明该研究会
A. 注重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B. 成为中共北京地区党组织的前身
C. 最先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 D. 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6. 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A. 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7. 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
——根据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编制
A. 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 B. 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
C. 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
7. 如图为1907年《日新画报》上刊登的《不开通》漫画。此画实质上反映了清末
A. 清朝政府极力阻挠教育的变革 B. 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 新1日思想交锋表现异常的激烈 D. 社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8. 1965年,在中央统一领导下,26个部委、3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研究导弹和人造卫星。这说明国防尖端科技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国
A.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深化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D. “一五”计划奠定的基础
9. 许倬云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一方面是汉人的反满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底层与边陲反抗上层……它采撷了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这场运动(  )
A. 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B. 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力量
C. 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D.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
10. .井陉县孙庄村位于河北山西结合部,村里矗立着邻县南望楼、西冶各街村为孙庄村立的《施饭济困》碑,碑文为:“时值洋兵过境,避乱栖于马头红山,多有势迫情皇,升米未带者,数日未餮。幸蒙仁村意气相激,古数余里登山施饭。至德当旌,籍以刻石流芳,永感盛德。大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上旬平邑。”这一石碑见证了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甲午战争
11. 下表反映了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部分年份)。表格信息反映出该银行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A. 民族经济领域的放款额逐年递增 B. 秉持爱国理念拒绝与洋商合作
C. 受益于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D. 推动了中国民族经济的近代化
12. 孙中山针对“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其果,总是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的弊端。”为此他提出了
A. 恢复中华 B. 联俄联共 C. 创立民国 D. 节制资本
13. 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 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 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14. .邓小平晚年在回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时说:“我在这里待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那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八大
15. 如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的战争指导方针。与此相关的战事
A. 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D. 提升了华北敌后抗战必胜的信心
16. 在某一战役中,毛泽东发布电文:“在二十一 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一战役(  )
A.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 实现东北三省解放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17. 观察漫画《敬祝进步》,它主要反映了
A. 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人们高涨的建设热情
D. 三大改造基本结束
18. 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这里的“现阶段”止于
A. 1949 年 B. 1953 年 C. 1956年 D. 1966 年
19. 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使他可以在反殖民主义的掩护下向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
A. 促使了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 B. 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C. 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 D. 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0. .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21. 中共中央某次会议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次会议应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22.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3.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4. 下表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两次战争的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A. 民族意识 B. 经济实力 C. 政府领导 D. 国际援助
25. 下图是我国1952—2002年国民收入变化图。其中,国民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 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C. 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D.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26. 1867年,洋务派所办的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却遭到了监察御史张盛藻以“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的理由反对。据此可知,当时兴办洋务
A. 遭到了中央高级官员的破坏 B. 缺少最高统治者的明确支持
C. 面临着新型人才短缺的瓶颈 D. 提出了废除旧教育体制要求
27. 6.新文化运动树立的民主和科学旗帜,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还促进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广泛传播。所以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既是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是一场价值重建的运动。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B.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C. 否定了资产阶级之前的所有成就 D. 用科学和自由取代了传统和专制
28. 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
B. 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
C. 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D. 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
29. 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B. 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C. 体制转型中矛盾复杂性
D. 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30. 明朝将元朝南方三省统统一分为二,江西省回到汉豫章郡、唐后期江南两道的范围,又成了完整的地理区域;福建省回到唐后期福建观察使辖区和两宋福建路的领域。又将元朝北方的中书省一分为三,北平、山东和山西……元朝犬牙相错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这反映明朝
A. 基本放弃了犬牙交错的原则
B. 试图纠正元朝行省制的遗病
C. 加强了地方官员行政管理能力
D. 迅速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二、简答题(共40分)
31. (12分)材料 1978 年至1985年是我国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减贫动力主要来自农村改革及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 年中央成立专门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1980年又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但没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1986 年至2000年,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政府采取以发展为核心的扶贫政策。由国家投入资金,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各种产业促进增产增收。同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2001年至2013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协调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在此期间,基层组织发展日益规范,“要致富,选好党支部”成为贫困人口的真实呼声。
——摘编自董敬怡 《中国扶贫改革40年:历程、经验及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扶贫改革的阶段性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扶贫改革工作的基本经验。(6分)
32. (10分)材料金世宗即位后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在内部,契丹、汉族人民反金丰争迅速发展,外部宋朝抗金复国势力高涨。在这种形势下,金世宗采取了“内安外和”的对策以稳定统治。在政治上继续采用辽、宋的汉官制度,完善了科举制度,创设了女真进士科,参加考试的有女真人,也有契丹、奚、渤海等诸色人;大批任用非皇室女真人、汉人、契丹人、渤海人参与执政;派官员到各地督劝女真户务农,给他们补授土地或者换授良田,禁止买卖土地;提倡田猎、督导女真郜民练习骑射,以保持其尚武传统;设女真学校,提倡学习女真文,讲女真语,以保持本民族文化。金世宗在住时,社会较为安定,女真貴族间长期以来的纷争逐渐结束,统治集团内部趋于稳定,故旧史称金世宗为“小尧舜”。
——摘编自漆俠主编《中国改革史)(河北教育 出版社)
(1)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金世宗在民族关系方面的改革措施。(6分)
33. 材料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张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比较明确地提出这样的主张:尽速讲求商务、エ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设立商务局、工政局,招商设局、建立公司,以谋抵制洋货倾销。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张之洞奏派张和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前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张謇与陆润痒却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实业救国”的主要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4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下表是不同著作或文献对“大一统”认识的摘要。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2. 【答案】B
3. 【答案】A
4. 【答案】C
5. 【答案】A
6. 【答案】A
7. 【答案】D
8. 【答案】C
9. 【答案】A
10. 【答案】C
11. 【答案】D
12. 【答案】D
13. 【答案】B
14. 【答案】B
15. 【答案】B
16. 【答案】D
17. 【答案】C
18. 【答案】C
19. 【答案】B
20. 【答案】B
21. 【答案】D
22. 【答案】B
23. 【答案】C
24. 【答案】A
25. 【答案】B
26. 【答案】C
27. 【答案】D
28. 【答案】D
29. 【答案】C
30. 【答案】B
二、简答题(共40分)
31.
【答案】(1)阶段性特征:①1978年至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总体上属于国家层面“输血式”、“救济式”扶贫。②1986年至2000年,开发式扶贫阶段,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开发,达到脱贫目的。③2000年至2013年,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从经济开发向全面小康迈进。
(2)经验:①政府主导,注重财政经济扶贫(财政资金的投入)。②加强科教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③扶贫开发与加强党和政府的基础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事业。
32【答案】(1)特点:采用汉制,改革政治文化制度;完善了选官制度;重视农耕,保障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交融发展的同时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
(2)评价:采用汉制促进了女真族的发展;学习汉族文化,尊重本民族文化,有利于形成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3【答案】(1)主张:对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设立专门的工商行政机构以抵制洋货倾销;实行商办官助的方针发展民族工业。
(2)评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具有进步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救国道路行不通。
34. 【答案】“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交融,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中华民国时期,在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更加强调五族共和,立足于中华民族意义上的大一统。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