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试
历史(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题(每小题只有
确答案,每
选择题
因:倭寇到中国沿海武装走私、抢掠骚扰;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防止西方殖民侵I
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
贸易,有利于巩固抗倭成果和维护沿海稳定;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
外贸易进入新时期;推动
济的发展,成效明显;白银大量流入中国。(6分
(2)背景
60年
始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和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英国传统
政策,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4分)角色:斯密主张的政府不干预的“守
夜人”角色体
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英国工业
命极大推动了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政府保护私有财产、建设大社
有利于保证社会
转
秩序;推动国英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英国为
的世界贸易体系。(8分
例内容:西方殖民主义是世界
段。(3分
说明:(1)新航路开辟及其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开始殖民扩张,把亚非拉部分地区变为其殖
散逐渐走向联系。(2)第一次
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进一步
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半殖民
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
场初步形成。(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意日俄展开新
场最终形成,世界联
密不可分的整体,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6分
所以,西方的殖民扩张是世界一体化的重要推手。(3分)
(14分
容: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制度;稳定和提高零售农产品收购价格;完全经济
核算制农场自主权;实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6分)
(2)原因:赫鲁晓夫后期严重农业问题。(2分)
影响:加大农业投资,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稳
统治初期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推动了苏联
划的成功和苏联国力的迅
增
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增加了财政负担;但改革不彻底。(6分)
高一历史(文科)试题答案笄内江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试题
历史(文科)
第
Ⅰ
卷(选择题
共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和信奉神农之言的许行一派辩论时,问“许子以斧甑爨,以铁
耕乎?”这说明战国时期
A.
刀耕火种已退出历史舞台
B.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C.
农耕工具已步入铁器时代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2.
据崔定《四民月令》,东汉田庄是农、林、牧、渔及手工业、商业综合经营的经济单位。田庄中
规模性的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以及“巧不可言”
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为田
庄的"闭门成市”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这反映了汉代田庄
A.
自然经济的特色
B.
官营手工业发达
C.
突破了农业为本
D.
土地国有的性质
3.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
“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从此,饮食夜市不仅大量出现,而且非常繁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些说明宋代
A.
开始出现了夜市
B.
改变了重农政策
C.
市坊分离被打破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4.
康熙雍正年间,苏州棉布字号兴盛。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即踹坊包头置备巨石木家伙房屋,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垫发银米柴钱,加
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包头不得克扣;字号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这反映了
A.
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
B.
新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苏州的主体
C.
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D.
清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
5.下表是中国民族工业甲午战争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企业利润诱导B.清朝放宽投资设厂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6.
1953—
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
,
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
B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农业
C.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国家强制推进快速改造
7.
1953--1956年,我国农村开展了农民土地个体所有向合作社集体所有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78
-1983年,我国农村实行了由人民公社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生产组织形式
由集体转向家庭个体。这些变化
A,显示了国家的决定性作用B.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D.说明了历史周期律的道理
8.
1849年,科考失利的王韬接受麦都斯邀请参加上海墨海书馆的编校工作。墨海书馆正是由
这位“中文期刊界最活跃的”传教士创办的,书馆主要出版宗教、科技等书籍。王韬在这里接触到了与之前科举考试完全不同的知识,成为其思想的重要转折点。据此可知近代报业
A.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需要B.是推进维新变法重要手段
C.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转变D.成为西方思想侵略的工具
9.
1450—
1750年,英格兰的总价格指数从100上涨到600;
1500—
1592年,法国价格增长了十倍,在对巴黎食品市场价目表的分析中,谷物价格一直飞涨,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所好转。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争霸的影响B工业资本的掠夺C.商业革命的冲击
D.贵金属大量流入
10.右图是英国人口职业结构变化图。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C.工业革命发展过程
D.圈地运动巨大影响
11.
1929年,英国施行“帝国特惠制”
,将其殖民地市场对外关闭,建立高耸的贸易保护壁垒。
英国将美国、德国、日本等竞争对手从英联邦市场赶了出去,独享对殖民地工业产品的倾销权。其主要目的是
A.
摆脱经济危机
B.
退出世界市场C.加强殖民统治
D.捍卫自由主义
12.
1973—1982年,西方七国国民经济增长普遍处于停滞状态,各国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大幅度
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上石油价格猛涨,加剧了60年代以来主要由通货膨胀引起的物
价持续上涨,发展为严重恶性物价上涨。这一状态根源于
A.
生产停滞通货膨胀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
凯恩斯主义的失灵D.
中东石油危机影响
13.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下降为1917年的21%,由于不顾条件,强令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倒闭,工业生产的总管理局体制,造成中央与地方的不协调,出现官僚主义滋长经济效益低下现象。这表明
A.
战时政策实际作用不大
B.
高度集中管理政策危机
C.
新经济政策有严重弊端
D.
国家必须加强计划指导
14.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
缩写:CCCP),
简称苏联。右图反映了
A.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
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C.
苏联建设走上改革道路
D.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15.
IMF的议事规则执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投票权与各国所缴股金份额成正比,而份额是根据国民收入总值、经济发展程度、二战前国际贸易幅度等多种因素确定的,
IMF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美欧国家手中,美国则是IMF的最大股东。这一议事规则
A.
促使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
B.
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C.
适应了美国经济扩张需要
D.
确立了美欧经济霸权地位
16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
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
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这一现状表明当前
A.
世贸组织仍然发挥临时调节作用
B.西方殖民国家处于世界主导地位
C.
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D.
落后国家经济主权面临严峻挑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武装走私、抢掠骚扰。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
“禁海令”
;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放开朝贡贸易,仍不准民间出海。而后随倭患海禁愈加严格。
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私自前往以
“通倭”罪处。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贸易进入新时期。隆庆
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
明朝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闭关锁国》
材料二
斯密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发,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
下,应听任个人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利益,同他人自由竞争。
这种政策下,政府的职能或君主的义务只有三项:第一,保护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也就是建立国防。第二,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社会中任何人不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保证人民私有财产的安全。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由大社会而不是少数人经营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设施,服务的对象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是为了便于实施前两种职能,同时为社会商业发展提供便利、为青少年提供基本教育。
总体来说,斯密主张的政府职能是让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保证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
对于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本身,政府没必要也不应该加以干涉,应任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由竞争。
——摘编自《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道德哲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6分)概括明朝“隆庆元
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现的背景。(4分)简评斯密主张的政府龟色。(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2分)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和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问题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与世界一体化有关的一个内容,利用所学知识说明你对选取内容的认识。
(要求:思路清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针对赫鲁晓夫后期严重农业问题,在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前,勃列日涅夫先抓农业
改革: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制度,凡农庄农场超过固定收购计划后交售国家的农产品,国家提价50%收购;同时稳定零售价格;1965—
1979年,农产品收购7次提价,某些农产品收购价格超过零售价格,出现倒挂,财政补贴不断增加;完全经济核算制农场,可把大部分利润
留为自己支配,不上缴预算,有利于社会稳定。1964年,苏联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
助金法》,实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集体农庄设立养老金、残废优抚金、丧失赡养人员优抚金以及女庄员妊娠生育补助金,化抚金和补助金,1/3由农庄、2/3由国家支付,不得从庄员收入中扣除。1973—1982年,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如果把与
农业相关的化肥、农药、农机、混合饲料等计算在内,农业投资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30%以上,
在当时世界大国中居首位。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八五计划(1966—1970年)被认为是斯大林时
代以来最成功五年计划,但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计划彻底实施。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内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原因和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