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岳阳楼记》课件(共95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岳阳楼记》课件(共95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3 09:09:34

文档简介

(共95张PPT)
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上)
10
岳阳楼记
滕王阁
黄鹤楼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导入新知
1.积累文言实词,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3.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他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文集》传世。
简介作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叙事:《桃花源记》
说明:《核舟记》
写景:《小石潭记》
言志:《岳阳楼记》
简介文体
本文选自《范仲淹全集》,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因遭诬陷而被贬谪到岳州做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行将落成时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篇抒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简介背景
汤汤

霏霏






芷汀


浩浩

山岳





畏讥
江湖之远
yín
fēi
yào
qián
qiáng
zhǐ
chǔ
日星隐


心旷神
shāng


chán
tīng

预习检查
参照注释,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整体感知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的政治抱负
……
读完课文,说说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岳阳楼的景色
《岳阳楼记》的写作缘由
迁客骚人登楼的感受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同“俱”,全,皆。
于是,就。
规模。
同“嘱”,嘱托。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1.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这一背景说明了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
说说第1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精读细研
3.第1段开头,“越明年”中的“越”与今天相比,词义有什么变化?
4.
说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守”
有什么特殊用法
?找找这一段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词语。
“守”是名词作动词,做州郡的太守;
“越”在这里的含义是到;今义是跨过,跳过,词义发生了变化,属于古今异义词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的“贤”是形容词作名词,指贤明之人。
“百废具兴”中“废”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指荒废了的事业。
5.
再看第1段中,“具”和“属”两个字是写错了吗?
没有写错,这两个字是通假字,“具”同“俱”,全,皆的意思;“属”同“嘱”,嘱托的意思。
又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又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6.
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找找第1段中还有没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属予作文以记之”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是倒装句,应为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又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
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胜景,美景。
宽阔无边。际涯,边际。
早晚阴晴明暗多变。
壮丽景象。
完全,详尽。
如此……那么。
至、到达。
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
。后泛指文人。
表推测。
整体感知
【译文】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含着远处的山峰,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直通巫峡,向南直到潇水、湘水,那些降职远调的官员和文人大多聚会在这里,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美景有哪些?
气势非凡
宽阔无边
湖光山色
精读细研
2.为什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3.领起下文第3、4段的是哪句?
北通巫峡,南极萧湘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由景入情)
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4.在第2段中找一找有哪些字词的含义在今天发生了变化?
5.“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的两个方位词有什么特殊用法?
“予观夫巴陵胜状”中的“夫”字,古义为指示代词,那;今义是丈夫。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备”字,古义为完备、详尽;今义是准备。
“北”和“南”都是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向南的意思。
又如《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两句中的
“观”字有什么不同?
“予观夫巴陵胜状”中的“观”字,是动词,意思是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是名词,意思是景象。
7.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
如《鸿门宴》中“秦地可尽王也”
“此天子气也”。
若夫淫雨
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连绵不断的雨。
连续一个月不放晴。开,天气放晴。
冲向天空。
光芒。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昏暗。
隐没。
这,这个。
指国都。
担心,担忧。
说坏话。
萧条冷落的样子。
整体感知
【译文】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吼叫猿哀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目凄凉冷落,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了。
1.
第3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以“若夫”领起,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的画面。
2.
“迁客骚人”在风雨天登楼观景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迁客骚人”在阴雨天登楼观景,引发他们“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叹,“感极而悲”之情,抒发了迁客骚人的悲伤之情。
精读细研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日光。
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极言广阔。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美丽的鱼。鳞,代鱼。
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白芷。
有时。
全。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形容草木茂盛。
哪有尽头。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偕,一起。
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持、执。
整体感知
【译文】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而且青绿。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啊。
2.
第4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自由翱翔,鱼儿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画面,渲染出“喜”的气氛。
1.
第4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迁客骚人在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登楼观景,产生喜悦之情。
精读细研
3.结合第3、4段的内容,说说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4.
说说“春和景明”的“景”是什么意思
?今义有什么变化?第4段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词语?找一找。
“景”在文中的意思是日光,今义是景致,风景。
“沙鸥翔集”的“集”古义是停息,今义泛指聚集。
5.
“极”字在“此乐何极”中与前文“南极潇湘”中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都是动词,在“此乐何极”中的意思是穷尽,在“南极潇湘”中的含义是至、到达的意思。
嗟夫!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探求。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因为。
指朝廷。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语气词,表示猜测语气。
这样。
在……之前。
在……之后。
如果没有。
就是“与谁归”。
整体感知
【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廷上做官也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而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时间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迁客骚人”的情感与“古仁人之心”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精读细研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
“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
4.“微斯人,吾谁与归?”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作者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意,希望他也能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次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
5.“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殊之处?正常的句式应是什么?
这句话是倒装句,“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应为“吾与谁归”。
6.“微斯人”与“进亦忧,退亦忧”两句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字

“微”古义是没有,今义是细小;
“进”古义是在朝廷做官,今义是向前移动;
“退”古义是退隐,今义是向后移动。
又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中哪个字是词类活用现象?
“先”和“后”都是名词做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又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8.
根据前文及示例,找一找在第5段中有哪些一词多义现象?
字词
原文
含义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
然则何时而乐耶
连词,那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
于“乃”“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连词,就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岳阳楼记》的大体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导入新知
这样写是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情感与第5段“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就是要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现实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而奋斗。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
3.学完课文,结合文段具体说说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抒情的融合。
写景
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
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和晴好天登楼所见的景色。
抒情
第4段紧跟着写景抒发迁客骚人登楼的感受。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相互映衬
议论
第5段议论兼有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5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古今异义
微斯人(

越明年(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轻微
古义:到
今义:跨过,跳过
古义:日光
今义:景致,风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

沙鸥翔集(

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停息
今义:泛指聚集
古义:完备、详尽
今义:具备,具有
古义:指示代词,那
今义:丈夫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有时、偶尔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连词,来
介词,因为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动词,看
名词,景象
一词多义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动词,穷尽

然则何时而乐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动词,至,到达
连词,那么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连词,就


百废具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词类活用
“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1.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吾谁与归(

文言句式
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3.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岳阳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概括主题
感悟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古人尚能以此为行为目标,我们现代人更应为之努力。
感悟二: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如果我们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去对待,就一定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学后感悟
?剪裁繁简得当。
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写作特色
?结构层层深入。
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情中潜理,理中蕴情,逐层披露,迭进深入,如深山探宝,渐入佳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文字整齐对称。
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工于对仗。“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岳阳楼记
叙事:
写景: 
抒情:
议论:
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暗



↓↓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板书设计
1.乃重修岳阳楼
乃: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_______________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_______________
谗:_______________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偕:_______________
6.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______________
于是,就
同“嘱”,嘱托
景象
离开
说别人坏话
一起
归依
一、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课堂练习
1.文段中与“进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假借古仁人立言,表达了“ 
 
, 
”的远大政治抱负。
3.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例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批注:一“上”一“入”,灵活机动,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环境雅致、闲适、清静
的特点。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喜”一“悲”,对比鲜明,表现出了作者平和、高尚、豁达的胸襟。
一“进”一“退”,处境迥然,表现出了作者不计个人得失,而心系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的博大胸怀。
一“先”一“后”,一“忧”一“乐”,形成对比,体现出作者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操,也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

三、仿照例句,赏析句子。
D
课后练习
C
美好
天气放晴

边际
日光
停息
一起
冲向
D
景象
天气变化
如果没有
微小
景象

详尽
准备
规模
制度
离开
前往
曾经
品尝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波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景象千变万化。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探求
如果没有
光芒
折断
D
“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玉璧”,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无风时月圆水清的特点。
以物喜,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形容草木茂盛
持,执
然而,但是
虽然
B





阁/赣


西


北/阁


称/杰


观。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君山四周,洞庭湖碧波万顷,水天融合在一起,广大而无边无际,不像滕王阁和黄鹤楼,可以直接指出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所以岳阳楼的风景最美。
示例:迁客骚人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象,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
示例: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阳楼。第二问:【乙】文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甲】文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乙文参考译文】登上南昌滕王阁,看到赣江水从西面来流向北方,滕王阁与水相称,是高大雄伟的景观。然而却比不上武昌的黄鹤楼。虽然水流的走向与滕王阁没有差别,但是黄鹤楼楼体的建造精巧,显得奇特而美丽,立在黄鹄矶上面,并且三面临水,又因西对晴川楼、汉阳城更加美丽。总之黄鹤楼和滕王阁又都比不上岳阳的岳阳楼。君山四周,洞庭湖碧波万顷,水天融合在一起,广大而无边无际,不像滕王阁和黄鹤楼可以直接指出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所以岳阳楼的风景最美。三座楼都面向西,岳阳楼更加雄伟。
不矛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就个人荣辱得失而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就国家、人民命运和前途而言的,二者所表述的角度和立足点不同。
示例: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要以平和之心待之,保持生活的进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