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训练十:误会巧合
【要点梳理】
一、误会
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平铺直叙是为文之大忌。而要让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巧设误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误会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误差,或者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差异,造成的一种暂时矛盾假象。电视电影中常常使用误会的构戏手法来曲折故事情节,写文章时,也经常使用误会的手法,来激化文章中人物的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制造误会”是记叙文创新构思的一种方法技巧,其目的在于力避叙事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写法,自然形成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这种谋篇技巧,能更好地吊起读者的胃口,引人入胜,增强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恰当“制造误会”呢?
1.巧布“歧途”
在文章开头时就设置误会,然后文章的布局、情节便在误会的基础上构建。读者会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甚至“歧途”重重,又环环相扣,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这个过程也是蓄势的过程,误会越深,给人的震撼越大。 如作家许行的小小说《钱包》的中的情节:
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男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钱包》的故事线:主角误会自己钱包被偷——奋起直追——发现钱包不是自己的,开头就用误会来引发情节,然后在追得过程中,故事情节达到高潮,结尾突然下跌反转,真相大白。当读者读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2.伏笔照应
运用“制造误会”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人为编造的破绽,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如莫泊桑的《项链》,玛蒂尔德节衣缩食,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却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此前已有多处的铺垫和暗示,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所有这一切,只是被玛蒂尔德误会罢了。
二、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它,我们的文章就会显得曲折新颖,富有戏剧性效果。
《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由前文我们知道,林冲的性格可以说是有些愚忠的,遇见不平待遇也只会逆来顺受,那么如何让林冲突破自身个性又不显得突兀,文中作者通过几个巧合:林教头巧遇李小二,李小二又巧遇陆虞侯,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林冲山神庙又恰巧听到了仇人的谈话。这一连串的巧合让林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个情节,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把原本不相连的人物、事件穿插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过滤,从而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展开扣人心弦的情节;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通过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促使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产生突变,从而使情节曲折生动,而且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适宜中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合方式
1.不约而同的巧合
就是作品中不同人物不约而同做出相同或者类似的行为。最具典型的就是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了。
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与之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
圣诞节来临了,丈夫卖掉了金表,买来了发梳;妻子卖掉了头发,买了表链。
两个人都为了对方做出了自我的“牺牲”,却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比情感更重要的东西——爱,却是无价的。
2.不期而遇的巧合
就是作品中人物在没有准备、约定的情况下相遇。这种相遇常常会使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突转,引出故事的高潮。
如《水浒传》中,李逵想念家中的老母亲,于是下山接母,途中遇到了冒充他名讳拦路抢劫的李鬼,演出“真假李逵”的一场闹剧,刻画出李逵嫉恶如仇的性格,更从侧面反映出李逵在江湖上的赫赫“恶名”。
又如孙犁的《荷花淀》中,女人们去找丈夫时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在敌人追赶、危急万分的当口,游击队员恰巧出现。刻画出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二)运用巧合法的注意事项
1.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只有在意料之外,才能带来集中而强烈的冲突,才有戏剧效果;只有在情理之中,才符合逻辑和有真实感,才能启人深思。切不可单方面为追求而凭空臆造,脱离社会现实。
2.贴近主旨,深化主题
我们在构思巧合的时候,一定要贴近文章主旨。正如鲁迅的《药》中,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恰好是蘸了革命者夏瑜的血,这就是巧合。作者利用了这种巧合有机地组织全篇材料,加强了故事情节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佳作欣赏】
青春期
小芳文文静静的,鼻梁上架着一副乳白色的近视眼镜,在老师、家长眼里一向都是听话女孩子。
可近来,老师发现她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老师也特意看过几次,可那里除了一片青翠的竹林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看见。“莫不是……”老师不敢想了。那天,老师课后进行了家访。
那还得了。小芳的爸爸妈妈赶快找来一大堆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书报杂志,生理心理的研究了半天。两人决定:由小芳的妈妈负责教育孩子,不打骂,进行说服教育。
那以后,小芳每天放学回家后又多了一件事:接受母亲关于青春期的系统教育。最后,做母亲的总要说:“女孩子,要自尊自爱呀!十六七岁,是最危险的年龄哪。”
小芳课间仍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
为了对小芳负责,老师再度家访。小芳回家时,碰个正着。
“过来,小芳。你为什么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你究竟在想什么?”
“我在看竹林。你们不是说看看远处的绿色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吗?”
错误的手套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花
他在为工作埋头忙碌过冬季之后,终于获得了两个礼拜的休假。他老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机会到一个风景秀丽的观光胜地去,泡泡音乐厅,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随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临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放进轿车的车厢里。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母亲说:
"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母亲,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着赶路,因为同人家已约好了见面时间的。"他说。
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他知道母亲喜欢鲜花。
店里有个小男孩,正挑好一把玫瑰,在付钱。小男孩面有愁容,因为他发现所带的钱不够,少了10元钱。
他问小男孩:"这些花是做什么用的?"
小男孩说:"送给我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
他拿出钞票为小男孩凑足了花钱。小男孩很快乐地说:"谢谢你,先生。我妈妈会感激你的慷慨。"
他说:"没关系,今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小男孩满脸微笑地抱着花转身走了。
他选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黄菊花。付了钱,给花店老板写下他母亲的地址,然后发动车,继续上路。
仅开出一小段,转过一个小山坡时,他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小男孩也看见他,挥手说:
"先生,我妈妈喜欢我送给她的花。谢谢你,先生。"
他将车开回花店,找到老板,问道:"那几束花是不是已经送走了?"
老板摇头说:"还没有。"
"不必麻烦你了,"他说,"我自己去送。"
【牛刀小试】
以家庭生活或学校生活为题材,运用巧合或误用法构思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并完成作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