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讲解】
以
(1)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2)不以物喜:介词,因为
成
(1)非志无以成学:动词,成就,达成
(2)遂成枯落:动词,变为
学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行
(1)夫君子之行:行为操守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2、古今异义词
(1)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缓慢。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3)悲守穷庐
古义:破旧,简陋;
今义:不富裕。
3、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广”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增长。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倒装句
将复何及,宾语前置句,本为“将复及何”。又怎么来得及呢?
【对点练习】
1.填空,填写下列字词的意思。
(1)学
①夫学须静也 学:________②非志无以成学 学:_________
(2)之
①学而时习之 之:__________②君子之行 之:_________
(3)以
①静以修身 以:_______________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_____________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____________
②非志无以成学 志: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动词,学习②名词,学业(2)①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结构助词,的 (3)①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连词,用来(4)①名词,志向②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请指出下列词词类活用类型并写出字词的意思。
①明: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__________________
②远: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广: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志无以成学 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④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③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④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与时驰 译文:年龄随同时光而逝去。
B.意与日去 译文: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C.多不接世 译文:对社会没有任何的贡献。
D.将复何及 译文:又怎么来不及!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文言翻译。D项“又怎么来不及”句子翻译有误。“将复何及”的译文应该是“又怎么来得及”。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夫君子之行(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
(3)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 (4)遂成枯落(______)
【答案】(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达到远大目标 (4)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夫”句首发语助词,无实义;“淡泊”,本义,指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大的目标;“致远”即达到的远大目标;“枯落”原意指凋落,衰残。文中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6.填写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宁静】古义: 。今义:指(环境、心情)安静。
(2)【险】古义: 今义:危险,不安全;(地势)险要。
(3)【慢】古义: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时间长。
(4)【行】古义: 。今义:走。
【答案】(1)安静,即集中精力,不分散精力。(2)轻薄。(3)懈怠。(4)操守、品德、品行。
7.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
B.淫慢∕则∕不能励精
C.遂∕成枯∕落
D.夫学∕须静也
【答案】C
【详解】
考查文言断句。C项断句不正确。正确读法“遂∕成∕枯落”。译为:最终成为枯败零落。
8.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C项说法与原句意思不符。“非……无以”形成双重否定,肯定了后面的做法。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9.课内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句子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B.非淡泊无以明志 博学而笃志
C.意与日去 目似瞑,意暇甚
D.将复何及 及其家穿井
(2)下列句子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因往晓之
B.静以修身 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夫君子之行 逝者如斯夫
D.将复何及 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全文不足百字,以议论为主,论述了修身治学的道理,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
B.诸葛亮在信中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立志;第二是学习;第三是惜时。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C.诸葛亮在文中指出“静”是学习的前提,只有“静”才可以摒除杂念和干扰,心无旁骛地学习、沉思及反思自己的作为。
D.诸葛亮在信中对儿子晓之以理,先从反面论述了不“静”之害,又从正面说“静”理,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答案】
(1)B
(2)B
(3)D
【分析】
(1)
A.品行,德行/同行,出行;
B.志向/志向;
C.意志/神情、态度;
D.来得及/待,等到;
故选B。
(2)
A. 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B.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C.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语气助词,放在句尾,表示感叹;
D.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怎么/疑问代词,用作宾语,什么;
故选B。
(3)
D.文章先从正面说“静”,后从反面论述“淫慢”“险躁”的害处,论述先正后反。故选D。
【点睛】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
(1)①振奋 ②修养 ③疾行,指时光迅速逝去 ④达到
(2)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②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分析】
(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③年与时驰:年华随时光而逝去。驰:疾行,指时光迅速逝去。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的“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办法)、广才(增长才干)、志(明确志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②句中的“静(屏除杂念和干忧,宁静专一)、以(表目的,来)、修(修养)、养(培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1.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战,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中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 我 如 浮 云。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
②三军可夺帅也 夺:__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_____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______________”字,对比鲜明。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答案】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①坚定 ②改变 ③振奋 ④达到。
(3)①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②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4)①静; ②躁。
(5)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分析】
(1)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故断句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笃,本义,坚定。②夺,一词多义,改变。③励,本义,振奋。致,本义,达到。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逝,往、离去。斯,这。舍弃。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广,增长。成,成就。
(4)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根据乙文中的“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两句可知,作者着重围绕着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概括了做人和治学的经验。前一句是做人的经验,后一句是治学的经验。第二空:根据“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作者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一个“躁”字。
(5)
考查比较阅读和阅读启示。根据甲文中的“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可知孔子认为人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志向必须专一,不能轻易改变。根据乙文中的“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诸葛亮认为要想成就学问,就一定要有立下志向。志向是成就学问的前提和动力。只有做到了立志,才能勤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据此表达“志”与“学”的关系即可。
【点睛】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