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1.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摆一摆好不好?
2.动手操作:摆小棒??
(1)出示要求: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最多能摆几个?还剩几根?你喜欢哪个图形就摆哪个。???
(2)学生汇报。按上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3)问题: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不论是摆三角形、还是正方形、还是五边形,都会有小棒剩下,这个剩余的部分叫什么?该怎样表示呢?)??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3. 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问题: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问题:
1. 7个草莓了,该怎么摆呢?
2.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怎样做做的。
3.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问题: 7、2、3、1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剩下的这部分,不能再继续分的数在除法算式中叫做“余数”(板书)它要写在商的后面,中间用省略号链接,省略号表示剩余,后面的余数就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不能再分。
小知识:“余数”的来历(国学经典进课堂)
(二)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小结:相同点:都是每2个摆一盘;不同点:①摆的结果不同(一个正好分完,一个有剩余)。②算式不同 (一个没有余数,一个有余数)。像这样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提醒:因为余数表示的是被除数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所以单位名称应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保持一致,和商的单位名称不一定是相同的。)
(三)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书“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正方形?如果用9根、10根……16根小棒来摆呢?会出现什么情况?请你动手摆一摆,并用算式表述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完成学习单的记录。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摆2个 8÷4=2(个)
9根 摆2个,剩1根 9÷4=2(个)……1(根)
10根 摆2个,剩2根 10÷4=2(个)……2(根)
11根 摆2个,剩3根 11÷4=2(个)……3(根)
12根 摆3个 12÷4=3(个)
13根 摆3个,剩1根 13÷4=3(个)……1(根)
14根 摆3个,剩2根 14÷4=3(个)……2(根)
15根 摆3个,剩3根 15÷4=3(个)……3(根)
16根 摆4个 16÷4=4(个)
2.汇报交流。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仔细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发现?余数有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也就是说余数和谁有关系?什么关系?)
4.总结出: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填空
2.“练习”,第1题。
3. 游戏(课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余数
余数〈 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