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短文两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9 17: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初读,读顺读通,初步了解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赞叹
色彩斑斓
全、都
具备
清晨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不再
参与,欣赏
方法小结
加字法
换词法
利用注释
调动积累
举例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古来共谈:赞叹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四时俱备:具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就

睡觉
一起

院里
水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课堂检测
再读,读懂读透,理解文章内涵。
景物描写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描写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曾任太子侍读,后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茅山,“礼聘不出”。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元丰二年,苏轼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贬谪闲人”
齐高帝:“山中何所有?”
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苏轼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陶弘景、苏轼。
4、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一、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_____,这篇文章
是_______写给______的一封谈______的信。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陶弘景
陶弘景
谢中书
山 水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课堂检测
二、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猿鸟乱鸣”中的“乱”字能否换成“齐”或“共”字?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态,能够和古今知音比肩的自得之感,归隐山林的喜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说说《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清闲自我安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闲,细致的“竹柏影”——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