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中物理
第6课
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
—《少年中国说》清
梁启超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少年中国说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学习目标: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自主学习维新人士为宣传维新思想所做的准备。
3、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影响。
4、分析材料概括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标要求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识记
快速阅读课文,请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自学反馈
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①《____________》签订。(2)概况:②__________、梁启超联合在京师参加会试的1
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③“____________”。(3)影响:这次上书拉开了④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2.宣传变法:(1)主要活动: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2)主要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⑤《__________》和天津的⑥《__________》。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⑦《____________》,风靡海内;⑧________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马关条约
康有为
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运动
时务报
国闻报
严复
变法通议
快速阅读课文,请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自学反馈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
1.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2.开始:⑨____________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史称⑩“____________”,又称“百日维新”。
3.内容:(1)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3)文化方面,废除?_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4)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898
戊戌变法
工矿企业
八股
快速阅读课文,请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自学反馈
4.失败:(1)原因:变法触犯了以?____________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__________,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__________、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______”。
5.影响:戊戌变法在?__________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谭嗣同
慈禧太后
光绪帝
戊戌六君子
思想文化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
时间
背景
经过
结果
影响
失败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举之人,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叫做“公车”。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康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维新派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原名祖诒(yi),字广夏,号长素。博通经史,1879年,游历香港,接触西方文化。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自幼有“神童”美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亲历晚清诸多重大政治事件,无一不见其身影。后结识康有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新鲜,投其门下,拜康有为为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人物扫描
公车上书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怎样的精神?
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有何影响?
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京沪。
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
甲午战败
甲午战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戊戌变法背景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活动动?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组织学会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强学会旧址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强学会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创办报刊
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所译《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严复
《天演论》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严复(
1854—1921),福建候官人,早年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后成为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后,很快传遍全国,甚至成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渐渐成了报刊上的常用词语。当时许多人还选用这些词汇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严复像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人物扫描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是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光绪帝,1875年至1908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1871—1908),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不做亡国之君!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合作探究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想一想:
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
君;
2.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3、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正式开始。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定国是诏》
2、时间:
1898.6.11-9.21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1898年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传
播资产阶
级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
军事强大
1898.6.11-1898.9.21
4、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求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5、变法失败——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史称“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慈禧太后(1835--1908),1861年开始掌握清廷权力,1889年宣布“撤帘”,由光绪亲政。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掌握清廷全权。
中南海瀛台,光绪帝被囚禁于此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17岁被选入宫,生下皇子载淳,晋封为皇贵妃。1861年,咸丰帝病死,载淳继帝位,她以皇帝生母的身份同咸丰帝皇后一同被尊为皇太后,徽号为“慈禧”,故称慈禧太后。因其居丧期间住在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故又被称为“西太后。”慈禧作为一名女性,在男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能够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有着超出常人的能力和胆识。
光绪和支持他的珍妃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识图学史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历史的瞬间
视频:戊戌六君子
相关史事
梁启超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殉难图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得?
拓展延伸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材料一: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材料二: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
这两则材料说明维新派存在什么问题?
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
6、局限性:可以看得出过去他们的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在法令中没有,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
7、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材料研读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识图学史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教训:
它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革命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
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依据图片及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时务报》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拓展延伸
戊戌变法的影响
1、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
2、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广泛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4、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辛丑和约》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
2.要不断解放思想,结合国情,与时俱进。
3.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进行创新。
……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启示
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之际,回顾戊戌变法,
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者,敢于壮士断腕
变者,要与时俱进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比较归纳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
洋务派:
维新派: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课堂总结
1840年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56年
1894年
1900年
鸦片战争
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邓世昌抗击日军
义和团运动
左宗棠收复新疆
虎门销烟
抗争史
侵略史
19世纪60、70年代
阿古柏入侵新疆
边疆危机
1861年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
情感升华
课堂检测
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材料表明梁启超(
)
A.主张自下而上进行革命
B.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否定君主存在的必要性
D.意识到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A
2.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民族企业家,你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C
课堂检测
3.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增加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A
课堂检测
4.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
①时务报
②国闻报
③知新报
④直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课堂检测
5.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政治制度”?应理解为?
(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在思想领域里开展新文化运动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课堂检测
6.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A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