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八单元培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八单元培优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4 14: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培优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是错误的,把它前面的字母写在括号里。
(1)A.拜年B.橙清C厨房D.害羞


(2)A伶俐B.投掷C捆傅D撒米


(3)A.徒峭B.骤然C.凝视D.瞬间


(4)A.火焰B.平藻C.出租D.搁浅


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瘦削
剥削
B.下场
打场
C.正月
正好
D.撒种
撒娇
3.下列加点字与“张冠李戴”中“冠”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冠军
B.冠名
C.冠冕
D.树冠
4.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鲁迅的书法造诣极高。他早年抄写过很长时间的古碑,并热衷于搜寻碑帖拓片,对书法、美术有着很高的鉴赏力。他的书法,古雅厚重,文人气十足。无论是精心书写的对联,还是即兴书写的手稿、书信,都大有可观。
(1)“拓片”的“拓”的读音、意思是(
)。
A.tà
把碑刻、铜器等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形印下来
B.tuò
开辟(土地、道路)
C.Tuò

(2)鲁迅的书法主要学习颜体,同时有魏晋人的笔意,又参考了清代著名书法家何基的用笔,书法劲健有力,文人气十足。其中“颜体”的“颜”指的是
,他和柳公权的楷书并称为“
”,魏晋时期,书法的代表人物是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臧克家的《有的人》中哪一句化用了这句诗?(
)
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B.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5.下面各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
(1)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军神


(2)开国大典
“诺曼底号”遇难记
草船借箭


(3)竹节人
桥芦花



(4)在牛肚子里旅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A.通过文题很难准确猜出文章内容
B.以文章主要人物为题
C.以文章记叙的事件为题
D.以贯串全文的重要事物为题
6碑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1)饱经风霜的大树
(2)饱经风霜的脸
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


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2)《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
》。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
”的夜。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部分是果,后几部分是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串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
”这一基本主题。
(4)《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
的可贵精神。
(5)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
(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

——鲁迅
8.口语交际。
鲁迅先生带着对人民的热爱,对反动派的痛恨,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为我们留下不朽的文学作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对他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你有机会对生说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
二、阅读与理解。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材料二】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王蒙所指出的“浅阅读”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思维不连贯,思考不深入,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材料三】
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斯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材料四】
有人说:“靠写段子是成不了作家的。”同样,只有浅阅读的民族,不可能真正强大。
1阅读【材料一】,其中的数字和加点字“略”“远”说明了什么?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什么是浅阅读,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
3.结合四份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的思考和建议。
(二)鲁迅先生记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1】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2】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1.文章中多处描写了“万年青”,这种植物的特点是什么?
2.说一说你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
【2】
3.文章从不同方面写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这不同的方面可以概括为三点,请写出来。



4.文章标题是“鲁迅先生记”,作者为什么没有对鲁迅先生进行过多的刻画,而是用心写了“万年青”?
三、表达与交流。
“有你真好”是一种敬意,崇敬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默默付出的人们;“有你真好”是一种赞美,赞美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默默奉献的人们。新冠肺炎疫情让医护人员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辛苦,他们的努力,他们的付出。请以“有你真好”为题目,写一篇习作,表达你对医护人员崇高的敬意。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答案
1.(1)B(2)C(3)A(4)B
2.A3.C
4.(1)A(2)颜真卿
颜筋柳骨
王羲之
(3)B
5.(1)B(2)C(3)D(4)A
6.(1)示例: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大树,龟裂的树皮仿佛在倾诉痛苦的往事:雷电加身,烧焦的树洞记录了那场生与死的劫难;狂风横扫,差点将它连根拔起;洪水侵袭,给它留下了一条丑陋的断臂。
(2)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每一条皱纹都在诉说着他的故事:岁月流淌,在他的脸上冲刷出沟壑纵横的纹路;苦难洗礼,在他的眼睛里留下了沧桑的底色;风霜欺凌,在他的两鬓泛起了霜花。
7.(1)故乡
机智勇敢
聪明能干
见多识广
(2)野草
昏沉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为人民无私奉献
(5)怜子如何不丈夫
(6)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8.示例:鲁迅先生,您为了人民的利益,把笔杆子当成武器,与反动派作斗争,面对反动派的迫害,您非但丝毫不惧,反而用一篇篇杂文,对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犀利的嘲讽。您真不愧为中国的“民族魂”!
二、(一)
1.2015年我国的阅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依然远远赶不上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
2.“浅阅读”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不进行深入思考的阅读方式。看微博、看公众号等都属于“浅阅读”。
3.我们应该效仿日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人们进行阅读。另外还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免费书报亭,方便更多的人进行阅读。
(二)
1.“万年青”有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坚贞顽强的特点
2.【1】鲁迅先生已离我们远去,在没有了鲁迅先生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寂寞。
【2】我们离鲁迅先生越来越远,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的精神。
3.①与许广平谈话。②写墓上荒草。③“我”在异地纪念
4.因为作者是拿万年青的形象来比照、象征鲁迅先生的形象,万年青的个性风采象征着鲁迅先生坚贞不屈、勇于斗争、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