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HU?NG H? S?NG
内容完整 七下 第5课
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情境导入
走近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交织,歌唱苦难与抗战,刻画黄河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画面。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伟大而坚强的军民,怎不让他唱出豪迈的颂歌。
激流汹涌,听吧,这是黄河边军民组成的船夫的战斗的号子声!
准确朗读
气魄( ) 狂澜( )
澎湃( ) 屏障( )
哺育( ) 倾泻( )
宛转( ) 臂膀( )
浊流( ) 倔强( )
pò
lán
péng
píng
bǔ
zhuǎn
zhuó
jiànɡ
xiè
bì
多音字
qiǎng
勉强
qiáng
强迫
强
jiàng
倔强
píng
屏风
bǐng
屏除
屏
形近字
哺
bǔ
哺育
捕
bǔ
捕捉
泄
xiè
水泄不通
泻
xiè
一泻万丈
预习检查
理解词语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 :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 :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一泻千万丈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词语解释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浩浩荡荡】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喂养。
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
形容水势广阔浩大,也形容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整体感知
这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概括赞美黄河,
引我们走近黄河。
整体感知
Text here
Text here
Text here
特点:通过描绘黄河,表现特点;
作用:通过歌颂黄河,表现它的作用;
精神:通过学习黄河,学习它的精神。
作者都歌颂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请概括这几个层次的内容。
整体感知
01
02
03
“
诗人从哪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自然特点:气势磅礴,
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地理特征:九曲连环,
绵延万里
地理特征:文化摇篮,
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整体感知
“望”字统领哪些内容?
“望”字统领的内容从“黄河滚滚”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既有写实,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摇蓝”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动形象地指出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哺育滋养了炎黄子孙,
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传承 。
整体感知
诗人借黄河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
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
激发
广大
中华
儿女
的
民族
自豪感
与
自信心
重点突破
诗中反复出现的 “啊!黄河!” 在课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歌词的主体清楚地划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分别歌颂了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重点突破
黄河颂》
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品析语句
如何理解“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喻为“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其磅礴的气势和势不可挡的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抗争精神和自信心。
品析语句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这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中华儿女要以黄河为榜样,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精神的赞颂。
文章脉络
颂黄河
绘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浊流宛转
惊涛澎湃
直奔东南
力劈中原
中华民族的屏障
千万条铁的臂膀
增
强
民
族
观
念
发扬民族精神
抒壮志
是
望
1.回顾全文,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
②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
表达了作者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之时的悲壮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激情。
精读细研
2.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作者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
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3.重读课文,看看文中作者是怎样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的,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你的想法批注下来。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劈”字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把中原大地分成了南北两面,显得有气势、有力量。
示例:
4.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处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合作探究
5.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①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
②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③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④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合作探究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6.联系生活实际及时代背景,谈谈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你用惊涛铸成山东大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我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
⑦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 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
拓展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黄河断流“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4分)
因为黄河断流便失去了神秘,没有神秘,也就失去了现代人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
【解析】联系 “失去了”“栖息地”来理解,“栖息地”指的是什么?失去它有什么后果?结合第一段可以得出答案。
拓展探究
历史的河:
文化的河:
心灵的河:
【解析】此题实际是考查归纳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的三个关键词: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第②段体现了“历史的河”的内涵,第③段细数历史文化名人,正好体现了“文化的河”,而“心灵的河”要在后面部分整合归纳。
黄河分娩、哺育、包容一切,激发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各种丰富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黄河造就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圣者贤人,促生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磅礴的诗与乐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黄河是现代人心灵的栖息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不竭的心泉,能激发忧患意识,促人思考,催人奋起。
2.整合全文信息,分条陈述第⑦段“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的具体内涵。
拓展探究
3.文章以“大河遗梦”为题目,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
作家写《大河遗梦》从令人惊骇的黄河干涸、袒露着一丝不挂的丑陋写起,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激扬文字、追索渊源,以一位作家对生态环境的极度关注展开文路,纵横捭阖、四射八荒,充分展示了作家对远古以来黄河文化或中华文明的追索与渴望振兴的赤子情怀,他用一个哲人深深的啜泣与超越黄河个体本身,带着哲学的思考与呼唤,深沉地思考着黄河文化的未来。(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探究
课下作业
欣赏乐曲《黄河颂》,结合课文写一写你的感受。
谢谢收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