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福》课件(51张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祝福》课件(51张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3 06:5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祝 福
鲁迅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重点】:
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关于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集:
《呐 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 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 《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 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杂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坟》 《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 风》 《三闲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 文序跋集
《汉文学史纲要》
《中国小说史略》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鲁迅的名言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5、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6、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7、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8、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10、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2、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14、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15、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16、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17、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评价: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它们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怎样阅读小说
一、小说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结构及顺序。
3、小说的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情节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4、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
语言、肖像、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5、小说的环境
1、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2、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二、小说阅读步骤
速读: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细读:层次结构、人物关系
精读:具体情节、细节描写(查阅资料、深入分析)
小结:必须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读出“小说中的诗”。细节不容忽视。
课文学习
字音积累
钝( dùn )响 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 悚sǒng 然 踌蹰( chóu )( chú )不更 gēng 事 谬 miù 种 淡 dàn 然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 sè )瑟有声 尘芥( jiè )堆 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yíng 天 贺家墺( ào ) 絮絮( xù ) 呜咽( yè ) 驯( xùn )熟 桌帏( wéi ) 讪讪( shàn )咀嚼 jǔ jué 渣滓( zhā)(zǐ) 瞥( piē ) 拗( niù )不过 蹙cù缩 门槛( kǎn ) 窈 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3—33) 三个半月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两年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 约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五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叙述顺序:倒叙
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
现实——过去——现实
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关键词: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
倒叙的作用:情节上,在小说开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寻根探源的兴趣;内容上,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强烈的对比,更加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文中共几次写到了祥林嫂的肖像?
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①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②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
③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⒉、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1、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这段书房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主凶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写:重点分析他的动作和语言。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保守、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探究祥林嫂的死因:
一、祥林嫂的婆婆是凶手吗?
祥林嫂的婆婆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她虽然生活在靠“打柴为生”的“小户人家”,但却死抱着“族权、夫权”,成为高踞儿媳之上的封建家长。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是这个圆滑的女人直接导演的。无论是祥林嫂的娶来、绑回、再嫁,都是她亲手安排的。她不仅取走了祥林嫂第一次做工的工钱,还把守寡的儿媳当作“商品”换钱去给小儿子娶老婆,并从中赚钱。其毒辣和贪婪令人发指 !这说明封建家长制对劳动妇女的压榨是多么深重 !
二、柳妈是凶手吗?
柳妈虽然地位同祥林嫂差不多,属于下层劳动群众,但她是个受神权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很深的“善女人”。她对祥林嫂在抗婚撞案的反抗之举中留下的“疤”进行嘲讽,有意挑逗人家的疼处,并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使祥林嫂恐惧不安、彻底绝望。这无论是否有意的说教,还是做了封建宗教迷信和神权观念的传声简,都是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深渊的无形的一掌。这说明封建社会的“善女人”有不善的一面,深受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的下层劳动人民有时会成为迫害自己同类的帮凶。
三、鲁镇上的人们是凶手吗?
鲁镇上的人们起初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有所同情,“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需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而当他们听厌了祥林嫂的不幸故事,从她身上得不到新的“满足”时,便用“又尖又冷”的声调和语言奚落她。封建思想的腐蚀,使他们失去了同情心,变得麻木、冷漠。短工的一句“还不是穷死”的道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轻蔑和冷漠。
小说中的“我”是凶手吗?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祥林嫂的死因?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神权
族权
政权
夫权
祥林嫂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
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向封建迷信低头。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三次祝福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P18、21)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描写祝福
——“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的凄然离世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的主旨;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
四次雪花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了一团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此时雪花飘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苦闷愤懑的心情。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点到即止——。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
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明确:作者以“祝福”为题,而写的主要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1、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祝福”又贯穿全篇,起到线索作用。
3、它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又使文章结够谨严。
从技巧手法角度思考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小说标题的作用:
从人物(读者—悬念、兴趣,作者—情感,主次人物——性格)、情节(线索、中心事件)、环境(交代社会、自然环境)、主旨(揭示、升华)角度思考
总结:
小说中冷漠的社会环境: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就因为她身边的人们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残忍。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 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荆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故事时,还寄希望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可怜的祥林嫂终于死掉了,招来的却是鲁四老爷的诅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千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正是这样群体冷漠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埋葬祥林嫂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