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拿来主义》课件(82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8.《拿来主义》课件(82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3 06:5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导入新课
伴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也涌入我国。在这个过程中,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给我妈的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知识与技能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题目介绍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资料链接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900年),西方现代哲学大师,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瞧!这个人》、《上帝之死》等书。
1927年蒋介石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
议论文基本知识



论点
论证
论据
位置:①文题
②开篇
③中间
④结尾
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立论、驳论、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举例子、对比法、类比、对比、引用等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传播上,主张“全盘西化”,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针对这些现象,鲁迅先生在马列主义学说的指导下,凭借自身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面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我们应处的立场、应持的态度和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并用“拿来主义”这样富有创新意义的命名为。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整体感知
?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三部分(第6-7段):
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第四部分(第8-10段):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课文讲解
自诩(xǔ
):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脑髓(suǐ):脑筋。
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
蹩(biě)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基础知识
讨论与研究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
(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
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类比
尼采: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中国:——
——
——
——
自诩地大物博
子孙沦为乞丐
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送去,不拿来
令人“骄傲”的“丰富”的煤矿资源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抛来”——随意的
受动的
“抛给”——有意的
主动的
“送来”——特意的
有目的的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送来:
目的:
毒害中国人民、
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毒害、
欺骗、
侵略、
掠夺
亡国、贻害子孙
危害:
实质:
废枪炮






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
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5.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这正是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

(1)破字当头的好处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
(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
(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一脉相传
落后反动
小结
送活人
送古董
送画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媚外求荣
拿来主义
6.
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1)“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7.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
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8.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原则上加以“毁灭”
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有害无益
有毒素又
有用处的
“鸦片”
吸取、使用有用处方面,清除有害方面
人民根本
不需要的
“烟灯”
“烟枪”
“姨太太”
“鱼翅”
“拿来”
、“使用”
9.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小结
逃避主义——孱

虚无主义——昏

投降主义——废

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写作特色
一、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二、先破后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鲜明对比的结构方式。
三、犀利的语言风格,高超的幽默与讽刺的艺术才能。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1.(2009,全国卷Ⅱ)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作坊(zuō)
心广体胖(pán)
处方(chǔ)
给予帮助(jǐ)
B.燕山(yān)
戎马倥偬(zǒng)
落枕(lào)
分外高兴(fēn)
C.干系(gān)
呼天抢地(qiǎng)
饮马(yìn)
供不应求(yìng)
D.泡桐(pāo)
济济一堂(jǐ)
空余(kòng)
作者附识(shí)
高考链接
【答案】A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
B、分外高兴(fèn)
C、呼天抢地(qiāng)
D、作者附识(zhì)
2.
(2008年山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骋
原生态
疾风劲草
吉人自有天象
B、诀别
声讯台
震耳欲聋
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
顶梁柱
目不暇接
明人不说暗话
D、受理
高架桥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
【答案】B
【解析】
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字形。
A中“吉人自有天象”的“象”应为“相”,动词,是“帮助”的意思;
C中“问侯”为“问候”;
D中“粗制烂造”的“烂”应为“滥”。
3.(2009,全国Ⅱ)依然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
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中国结”的起源可能追溯到上古时期

它是中华民族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①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
④③②⑥①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仔细阅读各句,理清思路,把握整体。
④是总说,排在第一,⑤承启后文,排在最后,①承启⑤,③②⑥注意里面的关键词“当时”“同时”。
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
一组是(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
脑髓(suǐ)
C.自栩(xǔ)
玄虚(xúan)
D.吝啬(sè)
蹩进(piē)
B
二、下列词语中紫色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
  B.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华
酒精
  D.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A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①南京的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
  ②只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会有真才实学。
  ③这时全场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④经过努力,王琳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⑤一个科学家能够以自己杰出的贡献而获得
诺贝尔奖金,这是非常荣誉的事情。
  ⑥他战胜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
  ⑦大会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④⑥⑦
D
四、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①③④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五、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看见鱼翅,(  )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吃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  )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A

只要
而且


B

如果



C

只要


却 
D

如果



C
六、课文开头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谈起,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同国家政权内外政策密切相关
B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都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相容
C
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D
使人们吸取经验教训,所以从历史发展谈起
BC
七、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
2.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批判了“送去主义”。
3.“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拓展阅读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文学和出汗
鲁迅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二七,一二,二三。
《而已集》
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做一个美好的人,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如整容、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注射毒素,麻痹神经,让皮肤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学会了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这种欣悦,简便和利于储存,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我们就不敢目空一切、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要点导读】
杂文《文》短小精悍,精辟有力,将梁实秋的反动理论批驳得体无完肤。而散文《读》写读书能够净化心灵,催人奋进,从而引导人们去读书。
两个文段的差别,首先语言上,上文言语犀利,论辩力强,严肃中不乏有幽默,本文柔美中蕴含真情;其次结构上,上文如剥茧,层层递进,抓住要害“永久不变的人性”
逐层深入批驳,本文如谈心,娓娓道来,令人心服。三情理关系上,上文理中有情,注重批驳说理,本文情中有理,偏重于情。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二、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①“捧”,表现了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挂”,刻划了卖力献媚的丑态。“发扬国光”,辛辣讽刺“送去主义”者取悦洋人,宣扬国粹主义的卑鄙行径。
②“一点进步”是反语,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
③“丰富”“大度”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作者对他们给予有力鞭鞑。
④“摩登”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四、近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不少东西,近二十年来,在经济方面我国对外国的做法和经验更是多有借鉴。如天文技术,加入WTO,参与朝鲜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