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课时练:第六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1·郑州质检)25℃、101 kPa条件下,反应2N2O5(g)===4NO2(g)+O2(g) ΔH=+56.7 kJ·mol-1能自发进行的原因( )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小的反应
D.是熵增效应大于热效应
解析:因放热反应、熵增加的反应有自发进行的趋向,而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也是一个熵增加的反应,故A、B、C错而D对。
答案:D
2.(2011·山东实验中学二次诊断)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只有达到平衡时才具有平衡常数
B.化学平衡移动时,平衡常数一定改变
C.对于一个确定的反应来说,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
D.化学平衡常数大的可逆反应,所有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大
解析: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对于确定化学反应,它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无关,对确定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来比较不同反应的限度时,必须表示方式相同否则无法比较;反应物的转化率还与起始量有关。
答案:C
3.(2012·合肥质检)COCl2俗名光气,是有毒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OCl2(g)CO(g)+Cl2(g) ΔH<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B.当反应达平衡时,恒温恒压条件下通入Ar,能提高COCl2的转化率
C.单位时间内生成CO和Cl2的物质的量比为1∶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解析: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A错;恒温恒压通入Ar气,反应容器的体积必然增大,相当于反应体系的压强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OCl2的转化率增大,B对;CO和Cl2同为生成物,单位时间内生成CO和Cl2的物质的量比始终为1∶1,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C错;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D错。
答案:B
4.(2012·潍坊模拟)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C(s)+H2O(g)CO(g)+H2(g),不能确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v正(CO)=v逆(H2O)
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
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
解析:不论反应达到平衡,还是未达到平衡,生成n mol CO的同时都会生成n mol H2,C项错误。
答案:C
5.(2011·重庆高考)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
A.CO2(g)+2NH3(g)CO(NH2)2(s)+H2O(g)
ΔH<0
B.CO2(g)+H2(g)CO(g)+H2O(g) ΔH>0
C.CH3CH2OH(g)CH2===CH2(g)+H2O(g) ΔH>0
D.2C6H5CH2CH3(g)+O2(g)2C6H5CH===CH2(g)+2H2O(g) ΔH<0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知识,通过分析图像确定可能对应的反应。观察图像可知,达到平衡用的时间短反应速率快,T2>T1、p1>p2。升高温度水蒸气的百分含量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反应放热,ΔH<0;增大压强水蒸气的百分含量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气体分子数减少,综合分析A选项中反应符合要求。
答案:A
6.高温下,某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K值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
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 CO2+H2
解析:由平衡常数表达式写出可逆反应为CO2(g)+H2(g)CO(g)+H2O(g),D项错误;由于升高温度,K值增大,说明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正反应是吸热的,焓变为正值,A项正确;由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故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若通入H2其浓度会增大,B项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会增大,C项错误。
答案:A
7.[双选题](2010·江苏高考)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已知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
容器 甲 乙 丙
反应物投入量 1 mol N2、3 mol H2 2 mol NH3 4 mol NH3
NH3的浓度(mol·L-1) c1 c2 c3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a kJ 吸收b kJ 吸收c kJ
体系压强(Pa) p1 p2 p3
反应物转化率 α1 α2 α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c1>c3 B.a+b=92.4
C.2p2<p3 D.α1+α3<1
解析:A项,甲乙是等同平衡,c1=c2,运用叠加原理比较乙、丙可得c3>2c2,即c3>2c1;B项,甲反应生成NH3的量加乙反应消耗NH3的量恰好为2 mol,则a+b=92.4;C项,将丙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将4 mol NH3加入2倍体积的容器,达到与乙一样的平衡状态,此时丙的压强p′3等于p2,第二步将丙的体积压缩至一倍体,在这一时刻,丙的压强p″3=2p2,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压强减小,最终平衡时,2p2>p3;D项,甲乙为等同平衡,α1+α2=1,丙的转化率小于α2,α1+α3<1。
答案:BD
8.(2012·湖北联考)相同温度下,体积均为0.25 L的两个恒容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X2(g)+3Y2(g)2XY3(g) ΔH=-92.6 kJ·mol-1,实验测得反应在起始、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容器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 达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X2 Y2 XY3
① 1 3 0 放热46.3 kJ
② 0.8 2.4 0.4 Q(Q>0)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容器①、②中反应平衡时XY3的平衡浓度相同
B.容器①、②中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
C.达平衡时,两个容器中XY3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2 mol·L-1
D.若容器①体积为0.20 L,则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大于46.3 kJ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由化学方程式判断这两个反应属于等效平衡,即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量全部相同,浓度也相同,因此A、B项正确。当容器体积减小时,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即正向移动,因此会继续放出热量,则D项正确。达平衡时,XY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 mol·L-1, C项错误。
答案:C
9.(2011·天津高考)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SO2 和 NO2,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2(g)+ NO2(g)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由图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
A.反应在 c 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 点小于 b 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Δt1=Δt2 时,SO2 的转化率:a~b 段小于 b~c 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c点v正最大,但不一定达到平衡;B项,a点反应物的浓度大于b点的浓度;C项,反应初始阶段,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项由于b~c段v正大于a~b段,故b~c段SO2的转化率大于a~b 段。
答案:D
10.(2012·厦门月考)已知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 CH3OH CH3OCH3 H2O
浓度(mol·L-1) 0.44 0.6 0.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c(CH3OCH3)×c(H2O)]/c(CH3OH)
B.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v逆
C.若加入CH3OH后,经10 min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CH3OH)=0.04 mol·L-1
D.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H)=1.6 mol·L-1·min-1
解析: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CH3OCH3)×c(H2O)]/c2(CH3OH),将所给浓度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0.6×0.6)/0.442=1.86<400,故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2CH3OH(g)CH3OCH3(g)+H2O(g)
起始浓度(mol·L-1): 1.64 0 0
转化浓度(mol·L-1): 2x x x
平衡浓度(mol·L-1): 1.64-2x x x
K==400,解得x=0.8 mol·L-1,故平衡时c(CH3OH)=1.64 mol·L-1-0.8 mol·L-1×2
=0.04 mol·L-1。
v(CH3OH)=1.6 mol·L-1/10 min
=0.16 mol·L-1·min-1。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11.(8分)(2011·全国课标理综改编)(1)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由 CO2和H2合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CH3OH+H2O,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CH3OH)=
mol·L-1·min-1
②该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
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④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增大
(2)在T1温度时,将1 mol CO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恒容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2的转化率为α,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 。
解析:(1)分析图像,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先达到平衡,则T2>T1。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故该反应是放热反应,③正确;
v(CH3OH)== mol·L-1·min-1,①错误;
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增大,②错误,④正确。
(2)300℃时甲醇和水都为气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3H2CH3OH+H2O
始(mol) 1 3 0 0
转(mol) α 3α α α
平(mol) 1-α 3-3α α α
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则p平/p始=(4-2α)/4=(2-α)/2。
答案:(1)③④ (2)
12.(12分)(2012·湖南长郡模拟)已知
Fe(s)+CO2(g)FeO(s)+CO(g) K1…………①
Fe(s)+H2O(g)FeO(s)+H2(g) K2…………②
H2(g)+CO2(g)H2O(g)+CO(g) K3…………③
又已知不同温度下,K1、K2值如下:
温度℃ K1 K2
500 1.00 3.15
700 1.47 2.26
900 2.40 1.60
(1)若500℃时进行反应①,CO2起始浓度为2 mol·L-1,2分钟后建立平衡,则CO2转化率为 ,用CO表示的速率为 。
(2)900℃ 进行反应③,其平衡常数K3为 (求具体数值),焓变ΔH 0(填“>”、“=”或“<”),若已知该反应仅在高温时正反应自发,则ΔS 0(填“>”、“=”或“<”)。
(3)下列图像符合反应②的是 (填序号)(图中v是速率,φ为混合物中H2的体积百分含量)。
解析:(1)设CO2的转化率为x,则
Fe(s)+CO2(g)FeO(s)+CO(g),
始(mol·L-1) 2 0
转(mol·L-1) 2x 2x
平(mol·L-1) 2-2x 2x
K==1,则x=0.5=50%,
v(CO2)=1 mol·L-1/2 min=0.5 mol·L-1·min-1。
(2)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②,则反应③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3====1.50。根据表中数值可知温度升高K1增大,K2减小,所以K3增大,则ΔH>0。吸热的熵增加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3)升高温度K2减小,说明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②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v逆大于v正,H2的体积分数减小,A项错误,B项正确;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则T2>T1,C项正确;铁为固体,其含量不影响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D项正确。
答案:(1)50% 0.5 mol·L-1·min-1
(2)1.50 > > (3)BCD
13.(14分)(2011·潍坊质检)已知2A(g)+B(g)2C(g),向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050 mol A和0.025 mol B,在500℃时充分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C)=0.040 mol·L-1,放出热量Q1 kJ。
(1)能说明上述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填写序号);
a.v(C)=2v(B)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A)=2v正(B)
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若在相同的容器中只加入0.050 mol C,500 ℃时充分反应达平衡后,吸收热量Q2 kJ,则Q1与Q2之间的关系式可表示为 (用含Q1、Q2的代数式表示);
(3)500℃时,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
(4)若反应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某温度下,A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化学平衡常数K(a) K(b)(填“>”、“<”或“=”)。
解析:(1)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v(正)=v(逆),
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a项,v只表示一个方向,d项,由于气体质量、体积不变,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v逆(A)=2v逆(B)=2v正(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2)向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050 mol A和0.025 mol B与加入0.050 mol C平衡之后效果等同,从反应的量上推知放出、吸收的热量关系:Q1=4Q2。
(3)K=(mol·L-1)-1=3200 L·mol-1。
(4)正向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故升高温度,转化率降低。
(5)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所以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化学平衡常数K(a)=K(b)。
答案:(1)bc (2)Q1=4Q2 (3)3200 L·mol-1
(4)减小 (5)=
14.(16分)(2011·全国高考节选)反应aA(g)+bB(g) cC(g)(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回答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 ;
(2)A的平均反应速率vⅠ(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 ;
(3)B的平衡转化率αⅠ(B)、αⅡ(B)、αⅢ(B)中最小的是 ,其值是 ;
(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 ,采取的措施是 ;
(5)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 T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1)根据0~20 min,A、B、C三种物质浓度的变化量可以确定a∶b∶c=1∶3∶2。
(2)观察图像,第 Ⅱ 阶段在第Ⅰ阶段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分离出产物C,恒容条件下压强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反应速率降低,第Ⅲ阶段在第Ⅱ阶段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浓度没有突变,反应正向进行,恒容条件下改变的条件为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再次降低直至达到平衡。
(3)αⅠ(B)=×100%=50%、
αⅡ(B)=×100%=38%、
αⅢ(B)=×100%=19%。
答案:(1)1∶3∶2
(2)vⅠ(A)>vⅡ(A)>vⅢ(A)
(3)αⅢ(B) 0.19(19%)
(4)向正反应方向 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C
(5)> 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