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课时练: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0·四川高考)节能减排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
A.利用太阳能制氢
B.关停小火电企业
C.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D.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
解析:煤液化后燃烧仍然会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D
2.(2011·菏泽质检)可以用来断定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 )
A.加热时有气体放出
B.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稀的氯化镁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A、B、D三项中即使NaHCO3中没有Na2CO3也会出现同样的实验现象,故错误。
答案:C
3.(2011·合肥模拟)将二氧化碳通入Ba(OH)2稀溶液中,能正确表示其导电能力变化的是( )
解析:CO2通入Ba(OH)2稀溶液中,发生反应Ba(OH)2+CO2===BaCO3↓+H2O,BaCO3+CO2+H2O===Ba(HCO3)2;CO2在Ba(HCO3)2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答案:D
4.下列各组试剂,不用外加任何试剂,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就能鉴别的是( )
A.NaHCO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B.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
C.Na2CO3溶液和盐酸
D.NaHCO3溶液和盐酸
解析:据题目要求可知,只需滴加顺序不同,实验现象有所不同即可鉴别。Na2CO3溶液滴入盐酸中,立即出现气泡;盐酸滴入Na2CO3溶液中,开始无现象,过一段时间产生气泡。
答案:C
5.下列化学反应可用离子方程式CO+2H+===CO2↑+H2O表示的是( )
A.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B.难溶的碳酸盐和难电离的酸反应生成CO2和H2O
C.可溶性碳酸盐与强酸反应生成CO2和H2O
D.可溶性碳酸盐与任何酸反应生成CO2和H2O
解析:A项中应为H++OH-===H2O,错误;难溶的碳酸盐、弱酸都不能写成离子的形式,故B、D错误。
答案:C
6.将106 g的Na2CO3和84 g NaHCO3先经充分强热后,再分别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消耗盐酸一样多
B.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
C.后者生成的NaCl是前者的一半
D.后者消耗盐酸是前者的一半
解析:由题意可知:n(Na2CO3)=n(NaHCO3),放出CO2的总量均为1 mol;NaHCO3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n(Na2CO3)=n(NaHCO3),即两份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答案:A
7.(2011·宁波模拟)为除去CO2中混有的SO2和O2,下列试剂使用顺序正确的是( )
①饱和的Na2CO3溶液 ②饱和的NaHCO3溶液
③浓硫酸 ④灼热的铜网 ⑤碱石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③ D.③④⑤
解析:先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SO2,干燥后通过灼热铜网除去O2。
答案:B
8.已知:酸式乙二酸钠与浓硫酸共热时反应为
HOOC—COONa+H2SO4(浓)NaHSO4+CO2↑+CO↑+H2O。
利用该反应所产生的气体(X)及下列有关仪器装置进行以下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装置Ⅰ,关闭活塞K2,打开活塞K1,在导管D处能得到纯净而干燥的CO
B.当A选项反应完成后,再关闭活塞K1,打开活塞K2,在导管D处能得到纯净而干燥的CO2
C.利用装置Ⅰ中D处所得的纯净CO,通过实验装置Ⅱ能够说明CO具有还原性
D.实验装置Ⅲ与实验装置Ⅱ相比较,能减少CO的污染,能顺利完成氧化铁还原实验
解析:装置Ⅲ是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该系统中,气体的压强处处相等,而造成实验无法进行。
答案:D
9.(2011·蚌埠检测)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
C.加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加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确定一定有CO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解析:A项,可能含HCO;B项,可能含Ag+;D项,可能含Ca2+。
答案:C
10.取500 mL Na2CO3溶液与300 mL 1 mol·L-1盐酸反应,在不断搅拌下将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中与将盐酸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所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碳酸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4 mol·L-1 B.0.3 mol·L-1
C.0.2 mol·L-1 D.0.5 mol·L-1
解析:设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则Na2CO3溶液全部滴入盐酸中时,盐酸不足,则
Na2CO3+2HCl === 2NaCl+CO2↑+H2O
2 1
0.3 L×1 mol·L-1 0.15 mol
盐酸滴入Na2CO3溶液中时,第一步盐酸过量,则
Na2CO3+ HCl=== NaHCO3+NaCl
1 1 1
c·0.5 L c·0.5 L c·0.5 L
第二步盐酸不足,则
NaHCO3+HCl===NaCl+ CO2↑+H2O
1 1
(0.3 mol-c·0.5 L)
由题意0.15 mol∶(0.3 mol-c·0.5 L)=3∶2,
解得:c=0.4 mol·L-1。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11.(15分)苏打和小苏打有着广泛的应用。请选择苏打或小苏打填空,并说明原因:
(1)做面条时,为防止面条长时间放置产生酸味,常加入适量的面碱,选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泡沫灭火器的药品,应选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洗涤餐具,应选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应选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干粉灭火器应选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等量的酸消耗苏打较少,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消耗小苏打较少,且速度快。用作洗涤剂和治疗胃酸均利用碱性,做洗涤剂时当然选择碱性强的苏打,而治疗胃酸时需选择碱性相对温和的小苏打,否则苏打碱性太强,腐蚀性强,不利于健康。
答案:(1)苏打 中和等量的H+,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用量少
(2)小苏打 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用量少,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快
(3)苏打 碳酸钠水解程度大,碱性强,洗涤效果好
(4)小苏打 中和胃酸,苏打碱性太强,有腐蚀性,对人体不利
(5)小苏打 喷洒出干态粉末状物质碳酸氢钠覆盖在着火物质上,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CO2、H2O。碳酸钠起覆盖燃烧物的作用,CO2起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12.(11分)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Na2CO3含量测定”的实验:
(1)甲组用沉淀分析法,把一定量的混合物溶解后加入足量的CaCl2,然后过滤,他们在进行过滤操作之后, 还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_。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天平至少要使用________次。
(2)乙组用气体分析法,把一定量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反应后,然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产生的CO2气体的体积,请分析广口瓶Ⅰ、Ⅱ中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测定的气体体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样品溶解后加入足量CaCl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生成的CaCO3,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其质量。整个实验过程中,首先要称量样品质量,而干燥后的CaCO3至少还需称量两次,且两次称量差不超过0.1 g。
(2)样品与盐酸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由于CO2气体中混有挥发出来的HCl,故可用饱和NaHCO3吸收HCl气体,利用CO2排出广口瓶Ⅱ中的饱和NaHCO3溶液的体积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但用NaHCO3溶液吸收HCl气体时,HCl和NaHCO3反应产生少量CO2,使测得样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CO2体积偏大。
答案:(1)沉淀的洗涤 3
(2)饱和NaHCO3溶液 不准确,少量盐酸与广口瓶Ⅰ中的NaHCO3起反应也产生CO2
13.(10分)A、B、C、D、E、F六种物质有如下变化关系,E是淡黄色粉末,判断:
(1)写出A、B、C、D、E、F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直接写离子方程式)
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C F的转化关系,可知C为碳酸盐,F为酸式碳酸盐,再结合E是淡黄色粉末,应为Na2O2,则A、B、C、D、F分别为Na、NaOH、Na2CO3、NaCl、NaHCO3。
答案:(1)Na NaOH Na2CO3 NaCl Na2O2
NaHCO3
(2)CO2+2OH-===CO+H2O
2Na2O2+2H2O===4Na++4OH-+O2↑
CO+CO2+H2O===2HCO
2NaHCO3Na2CO3+CO2↑+H2O
14.(14分)(2012·临沂质检)往100 mL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充分反应后,在减压和较低温度下,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M。通入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与M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________,通入的CO2的体积为________mL(标准状况下,下同)。
(2)C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________,通入的CO2的体积为________ mL。
(3)B点时M的组成成分为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通入的CO2的体积为________mL。
(4)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CO2通入NaOH溶液中,首先生成Na2CO3和水,
继续通入CO2,
Na2CO3与CO2和水继续反应生成NaHCO3。
这两种情况下,所得产物的质量之比为53∶84。
由此可判断A点时M的化学式为Na2CO3;
据此可以计算通入CO2的量;
同理可以判断C点时M为NaHCO3,
据此也可计算CO2的量。
从图可知NaOH的质量为4 g,
n(NaOH)=0.1 mol。
完全转化为Na2CO3时,m(Na2CO3)=5.3 g。
完全转化为NaHCO3时,m(NaHCO3)=8.4 g。
因B点时M质量为7.16 g,5.3<7.16<8.4,
知B点时M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设B点时Na2CO3的物质的量为x mol,NaHCO3的物质的量为y mol,
则有2x+y=0.1,106x+84y=7.16,
解得:x=0.02,y=0.06,所以
V(CO2)=(0.02+0.06) mol×22.4 L/mol×1 000 mL/L=1 792 mL,
计算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1。
答案:(1)Na2CO3 1 120 (2)NaHCO3 2 240
(3)Na2CO3和NaHCO3 1 792
(4)1.0 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