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课时练: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课时练: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5-19 17: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课时练:第三章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加深
B.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增强
C.单质与水反应均可表示为X2+H2OHX+HXO
D.随核电荷数的增加X-的半径递增,还原性递减
解析:卤素单质的颜色从氟至碘依次为淡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紫黑色,颜色逐渐加深,A项正确;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HF>HCl>HBr>HI,B项错误;F2与水反应:2F2+2H2O===4HF+O2,C项错误;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离子半径逐渐增大:F-答案:A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颜色由深至浅:AgI>AgBr>AgCl
B.还原性:HI>HBr>HCl>HF
C.水溶液的酸性:HI>HBr>HCl>HF
D.光敏性:AgF>AgCl>AgBr>AgI
解析:卤素的化学性质由氟到碘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离子或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增强。
答案:D
3.镁粉在焰火、闪光粉、鞭炮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工业制造镁粉时,使镁蒸气在某气体中冷却。下列可作为冷却气体的是(  )
①空气 ②CO2 ③Ar ④H2 ⑤N2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③和④ D.④和⑤
解析:“镁蒸气在某气体中冷却”,说明高温下镁与这些气体不反应,由于O2、CO2、N2在加热的条件下均能与Mg反应,故①②⑤不能用作冷却气体。
答案:C
4.甲、乙、丙三种溶液各有一种X-(X-为Cl-、Br-或I-),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新制的氯水变为橙色,将此溶液倒入丙,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
A.Br-、Cl-、I- B.Br-、I-、Cl-
C.I-、Br-、Cl- D.Cl-、I-、Br-
解析:熟知有关卤素知识:①单质氧化性为Cl2>Br2>I2,而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为I->Br->Cl-;②碘单质可使淀粉变蓝,溴水颜色为橙色,由此可推断出,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后溶液变为橙色,说明甲中含有Br-,再加丙溶液无明显变化,则说明丙溶液中无I-。
答案:B
5.(2012·汕头模拟)由单质镁制硝酸镁的下列4个方案中,你认为可行并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方案是(  )
A.MgMg(NO3)2
B.MgMgCl2Mg(OH)2Mg(NO3)2
C.MgMgOMg(NO3)2
D.MgMgSO4Mg(NO3)2
解析:方案A不但多消耗HNO3,浪费药品,同时还产生氮的氧化物,污染环境,方案B步骤繁琐,且额外消耗Cl2和NaOH,造成浪费;方案D中原料不经济,且产生能污染环境的SO2;只有方案C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答案:C
6.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分别在①氧气中、②空气中、③氮气中、④二氧化碳中完全燃烧,燃烧后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④①②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解析:1 mol Mg在O2中燃烧质量增加16 g,在N2中燃烧质量增加9.3 g,在CO2中燃烧质量增加22 g,对于②,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主要是MgO和Mg3N2,显然1 mol Mg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在9.3 g~16 g之间。
答案:C
7.从海水中提取镁,正确的方法是(  )
A.海水Mg(OH)2Mg
B.海水MgCl2溶液―→MgCl2晶体Mg
C.海水Mg(OH)2MgOMg
D.海水Mg(OH)2MgCl2溶液―→MgCl2(熔融)Mg
解析:镁是由电解熔融的MgCl2得到的,还要知道实际生产中从海水中提取MgCl2的途径及原料的合理使用(用石灰乳而不用NaOH)。
答案:D
8.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I-、NH、Na+、SO,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则下列关于该溶液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肯定不含I- ②肯定不含Na+ ③肯定含SO
④可能含I-
A.①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由于加入溴水后溶液仍呈无色,说明Br2被还原为Br-,而I2在溶液中呈棕色,那么一定含有SO(Br2+SO+H2O===2H++2Br-+SO)。由于还原性SO>I-(SO+I2+H2O===SO+2H++2I-),而加入的溴水量少,所以可能有I-(I-未被氧化)。
答案:C
9.(2011·潍坊质检)已知在酸性条件下有以下反应关系:
①KBrO3能将I-氧化成KIO3,本身被还原为Br2;
②Br2能将I-氧化为I2;
③KIO3能将I-氧化为I2,也能将Br-氧化为Br2,本身被还原为I2。向KBrO3溶液中滴加含少量KI的硫酸溶液后,所得产物除水外还有(  )
A.Br-、I2 B.Br2、Br-、I2
C.Br2、I2、IO D.Br2、IO
解析:由题意可知:氧化性KBrO3>Br2>I2。向KBrO3溶液中滴加含少量KI的硫酸溶液后,由于I-少量,被KBrO3氧化成KIO3,而KBrO3被还原为Br2。
答案:D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①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②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退去;③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④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退去。
则下列关于镁与溴水的反应机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镁粉只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
B.镁粉只与溴水中的酸反应
C.产生极少量的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
D.镁粉在水的催化下与溴发生反应
解析:据①知镁粉与冷水并不反应;据②知镁粉放入溴水中,放出H2很少,但溴水很快退色,说明镁粉与溴直接发生反应;据③知镁粉与液溴并不反应;据④知水应是镁粉与溴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11.(11分)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
①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
A.甲苯,酒精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乙酸 D.汽油,甘油
(3)为了使海藻灰中碘离子转化为含碘的有机溶液,实验室准备了烧杯、玻璃棒、锥形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物品,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流程图中可知操作①是过滤;③是萃取、分液;②中是Cl2将I-氧化成I2的反应。
(2)根据萃取原理,要从含碘的水溶液中萃取碘,所选择的萃取剂一定要和水互不相溶,而选项中的酒精、乙酸、甘油皆易溶于水,只有B能做萃取剂。
(3)还缺少普通漏斗和分液漏斗。
答案:(1)①过滤 ③萃取、分液 Cl2+2I-===I2+2Cl-
(2)B (3)分液漏斗、普通漏斗
12.(15分)(2011·山东理综)实验室以含有Ca2+、Mg2+、Cl-、SO、Br-等离子的卤水为主要原料制备无水CaCl2和Br2,流程如下:
(1)操作Ⅰ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所用主要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2)加入溶液W的目的是________。用CaO调节溶液Y的pH,可以除去Mg2+。由表中数据可知,理论上可选择的pH最大范围是________。酸化溶液Z时,使用的试剂为________。
开始沉淀时的pH 沉淀完全时的pH
Mg2+ 9.6 11.0
Ca2+ 12.2 c(OH-)=1.8 mol·L-1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能力。
(1)操作Ⅰ为萃取、分液,有机层在下层,则选择的试剂为四氯化碳,所用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
(2)加入溶液W是为了除去SO,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当11.0≤pH<12.2时,
Mg2+完全沉淀,而Ca2+没有开始沉淀。酸化溶液Z时,使用盐酸不会引入其他杂质。
答案:(1)四氯化碳 分液漏斗 (2)除去溶液中的SO 11.0≤pH<12.2 盐酸
13.(12分)海水是盐的“故乡”,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70%为氯化钠,另外还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等。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从海水中分离出氯化钠,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海水滤液滤液NaCl溶液NaCl
(1)步骤Ⅰ中试剂A为________,加入过量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Ⅱ中试剂B为________,加入过量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Ⅲ中试剂C为________,加入适量C至________,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Ⅳ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试根据图示回答:
①按顺序写出图中编号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仪器b中出现________时即可停止加热。
解析:(1)加入Ba(OH)2,除去Mg2+和SO。
(2)加入Na2CO3,除去Ba2+。
(3)加入盐酸,除去CO和OH-。
(4)该实验为蒸发操作,a为玻璃棒,其作用为搅拌,防止因局部过热而导致液滴或晶体飞溅,b为蒸发皿,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答案:(1)Ba(OH)2
使Mg2+和SO全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
(2)Na2CO3 使Ba2+全部转化为碳酸钡沉淀而除去
(3)盐酸 无气体产生 除去过量的CO和OH-
(4)蒸发 ①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②搅拌 防止因局部过热而导致液滴或晶体飞溅
③大量固体
14.(12分)(2010·上海高考)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许CCl4后滴加氯水,CCl4层变成紫色。如果继续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振荡,CCl4层会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并配平CCl4层由紫色变成无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系数是1,不用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过程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
(3)把KI换成KBr,则CCl4层变为________色;继续滴加氯水,CCl4层的颜色没有变化。Cl2、HIO3、HBrO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碘盐中含碘量为20 mg~50 mg/kg。制取加碘盐(含KIO3的食盐)1 000 kg,若用KI与Cl2反应制KIO3,至少需要消耗Cl2________L(标准状况,保留2位小数)。
解析:分析反应从开始滴加少许氯水时,先将KI中的I-氧化成碘单质;等CCl4层变紫色后,再滴加氯水,则将碘单质进一步氧化成碘酸。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分析反应中的化合价变化,I元素的化合价从0→+5,升高5价,Cl元素的化合价从0→-1,降低1价,综合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可配平得出:I2+5Cl2+6H2O===2HIO3+10HCl;
(2) 分析整个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都是I元素,还原剂为KI和I2;
(3)将KI换成KBr时,得到的是溴单质,则其在CCl4中呈红棕色;继续滴加氯水,颜色不变,可知氯水不能将溴单质氧化成HBrO3,故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BrO3>Cl2>HIO3;
(4)综合写出反应方程式:KI+3Cl2+3H2O===KIO3+6HCl,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按最小值计算时,1 000 kg加碘食盐只含碘20 g,则需要消耗Cl2的体积为
20 g÷127 g·mol-1×3×22.4 L·mol-1≈10.58 L。
答案:(1)I2+5Cl2+6H2O===2HIO3+10HCl
(2)KI、I2 (3)红棕 HBrO3>Cl2>HIO3 (4)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