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课时练: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二(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课时练: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二(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5-19 17: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课时练: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二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氯气泄漏现场,下列处理方法和过程较合理的是(  )
①及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事故的有关情况 ②被转移人群应戴上用浓NaOH处理过的口罩 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易挥发碱性物质的水溶液解毒 ④被转移人群可戴上用Na2CO3处理过的口罩(湿润) 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 ⑥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和食物等是否被污染 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气中喷洒水就可以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解析:②中的浓NaOH溶液有较强的腐蚀性,不宜采用。⑤中由于Cl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要将人群往高处转移。⑦中Cl2能溶于水但溶解性不大,故应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
答案:B
2.下列氯化物中不能用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
A.CuCl2 B.FeCl2
C.MgCl2 D.KCl
解析:氯气与变价金属(如铁和铜)反应时,生成的是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答案:B
3.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又退色的是(  )
①氯气 ②液氯 ③新制氯水 ④氯气的酒精溶液
⑤盐酸 ⑥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⑥
C.③⑥ D.③④⑥
解析: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体现H+的性质,溶液呈酸性;使红色退去,体现HClO的性质,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说明溶液中既含有H+、又含有HClO。氯气、液氯中只含有氯气分子,在氯气的酒精溶液中存在的是氯气分子和酒精分子,氯气分子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盐酸只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不能使其退色。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中,盐酸与漂白粉中的Ca(ClO)2发生反应生成HClO,反应剩余的盐酸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生成的HClO使红色退去。
答案:C
4.(2011·西安模拟)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析:pH试纸呈黄色,遇新制氯水中的盐酸变红,而后又被强氧化剂HClO氧化至无色。
答案:B
5.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  )
A.Ca(ClO)2不稳定,易分解
B.CaCl2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C.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
D.Ca(ClO)2跟空气中的CO2反应
解析: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碳酸可以与Ca(ClO)2反应生成HClO,Ca(ClO)2+CO2+H2O===CaCO3↓+2HClO,次氯酸不稳定,在光的作用下易分解,2HClO2HCl+O2↑,使漂白粉失效。
答案:C
6.(2012·龙岩模拟)下列实验现象,与新制氯水中的某些成分(括号内物质)没有关系的是(  )
A.将NaHCO3固体加入新制氯水,有无色气泡(H+)
B.使红色布条退色(HCl)
C.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发现呈红色(Cl2)
D.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Cl-)
解析: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H++HCO===H2O+CO2↑,A有关系;HClO可漂白有色布条,B没有关系;Fe2+不使KSCN溶液变红色,滴加氯水时,2Fe2++Cl2===2Fe3++2Cl-,Fe3+遇SCN-变红色,C有关系;Cl-+Ag+===AgCl↓,D有关系。
答案:B
7.(2011·潍坊模拟)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图中至少存在三处明显错误
B.该实验中收集氯气的方法不正确
C.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D.在集气瓶的导管口处放一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以证明是否有氯气逸出
解析:装置图中缺少酒精灯;缺少尾气吸收装置,因为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应使用分液漏斗,所以A项正确。收集氯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故B项错误。氯气有毒,必须进行尾气处理,所以C项正确。氯气有氧化性,和KI发生反应:2KI+Cl2===2KCl+I2,生成的碘单质使淀粉变蓝,所以D项正确。
答案:B
8.(2012·荆门市高三期中考试)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再通入少量氯气,c(H+)/c(ClO-)减小
B.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C.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Cl-)+c(ClO-)
D.加入少量NaCl,会使氯水的pH升高
解析:由于氯气与水反应已达到平衡,所以通入氯气后,c(H+)/c(ClO-)不变;SO2会与氯气反应, 使氯气浓度减小,溶液漂白性减弱;加入少量固体NaOH后,溶液中存在c(Na+)+c(H+)=c(Cl-)+c(ClO-)+c(OH-),而c(H+)不一定等于c(OH-);加入少量NaCl,增大了氯离子浓度,会使化学平衡:Cl2+H2O??HCl+HClO逆向移动,氯水的酸性减弱,pH升高。
答案:D
9.实验室制Cl2的反应为4HCl(浓)+MnO2MnCl2+Cl2↑+2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还原剂是HCl,氧化剂是MnO2
B.每生成1 mol 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C.每消耗1 mol MnO2,起还原剂作用的HCl消耗4 mol
D.生成的Cl2中,除含有一些水蒸气外,还含有HCl杂质
解析:1 mol MnO2氧化2 mol HCl,另外2 mol HCl起酸的作用,生成盐,故MnO2是氧化剂,一部分浓盐酸是还原剂,另一部分浓盐酸起酸的作用。
答案:C
10.将0.2 mol MnO2和50 mL 12 mol·L-1盐酸混合后缓缓加热,反应完全后留下的溶液中加入足量AgNO3溶液,生成AgCl沉淀的物质的量为(不考虑盐酸的挥发)(  )
A.等于0.3 mol      B.小于0.3 mol
C.大于0.3 mol,小于0.6 mol D.以上都不正确
解析:实验室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n(HCl)=0.05 L×12 mol·L-1=0.6 mol,
若只从方程式上看,0.6 mol HCl的量不足,能产生×0.6 mol=0.15 mol Cl2,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成稀盐酸后MnO2与稀盐酸不再反应,故放出的Cl2小于0.15 mol。因此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满足:0.3 mol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11.(12分)有人对氯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如图所示,在具支试管中放入2 g KClO3固体,并在具支试管支管上套上一个缓冲气球,向具支试管中加入2~3 mL浓盐酸,立即塞上带有胶头滴管的橡皮塞(滴管下部分别裹上蘸有不同试剂的滤纸条,滴管内装有NaOH溶液)。
(1)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挤压胶头,使滴管中的NaOH溶液进入试管,振荡。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进后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实验室制备Cl2的实验原理,氧化剂KClO3将浓盐酸中的Cl-氧化为Cl2:KClO3+6HCl(浓)===KCl+3Cl2↑+3H2O,故KClO3固体与浓盐酸混合即可生成大量的Cl2,可看到试管内有大量黄绿色气体逐渐充满试管,然后可看到蘸有KBr的滤纸变为橙色,蘸有Na2S溶液的滤纸条上有淡黄色固体生成,蘸有淀粉-KI溶液的滤纸变蓝色,蘸有石蕊试液的滤纸条先变红色后退色,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条红色退去。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Cl2,避免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故实验结束时的操作是为了充分吸收Cl2。改进后的优点是在一个试管内做了这一系列实验,可以节约药品,减少污染且实验现象也较明显。
答案:(1)黄绿色气体逐渐充满试管,蘸有KBr的滤纸变为橙色,蘸有Na2S的滤纸上有淡黄色固体生成,蘸有淀粉-KI溶液的滤纸变蓝,蘸有石蕊溶液的滤纸变红后红色退去,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红色退去
(2)KClO3+6HCl(浓)===KCl+3Cl2↑+3H2O,
Cl2+2KBr===2KCl+Br2,
Cl2+Na2S===S↓+2NaCl,
Cl2+2KI===2KCl+I2,
Cl2+H2OHCl+HClO
(3)充分吸收氯气
(4)污染少,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12.(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四个实验来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所用试剂或用品 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 pH试纸 淀粉KI试纸 Na2CO3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和④有何现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③的具体操作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能否测出氯水的pH?为什么?
(4)若实验③未出现变蓝,有何解释?
解析: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含有Cl2和HClO而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KI且将pH试纸氧化退色。久置氯水只有酸性,不能使淀粉KI试纸变蓝色。
答案:(1)①溶液退色 ④有气泡冒出
(2)取一片淀粉KI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氯水,滴在试纸上
(3)不能。由于氯水中含有HClO,能将pH试纸氧化退色。
(4)氯水放置时间过长,而久置氯水变成稀盐酸,只有酸性无氧化性。
13.(12分)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和Y同主族,Y和Z同周期,Y与Z能形成离子个数之比为1∶1的离子化合物A,X与Z能形成原子个数之比为1∶1的共价化合物B,它们之间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部分产物已略去):
(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推知X为氢、Y为钠、Z为氯,则A为氯化钠,B为氯化氢,C为氢氧化钠,D为NaClO。因NaClO为强碱弱酸盐,NaClO溶液中存在ClO-+H2OHClO+OH-的水解平衡,使NaClO溶液显碱性。
答案:(1)第3周期第IA族
(2)2NaCl+2H2O2NaOH+Cl2↑+H2↑
(3)ClO-+H2OHClO+OH-
14.(14分)如图Ⅰ、Ⅱ、Ⅲ 是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Ⅳ、Ⅴ、Ⅵ是气体收集装置,根
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若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应选用装置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制取
氯气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应选用装置________,试完成并配平下列离
子方程式:
________MnO+________Cl-+________H+===
________Mn2++________Cl2↑+________。
(3)若选用Ⅳ为氯气的收集装置,应该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该棉花团应用________
溶液浸湿,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选用V为氯气收集装置,则氯气应从________口通入,用化学方法检验氯气收集
满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且反应需要加热,应选用装置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若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应选用装置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10Cl-+16H+===2Mn2++5Cl2↑+8H2O。
(3)若选用Ⅳ为氯气的收集装置,应该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该棉花团应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湿,以防止氯气逸出污染空气。
(4)若选用V为氯气收集装置,则氯气应从A口通入。检验氯气是否收集满了可以用淀粉KI试纸,具体方法是: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B口处,试纸变蓝色,证明氯气已集满。
答案:(1)Ⅰ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Ⅲ
2MnO+10Cl-+16H+===2Mn2++5Cl2↑+8H2O
(3)氢氧化钠 防止氯气逸出污染空气
(4)A 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B口处,试纸变蓝色,证明氯气已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