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第3章 【说课稿】 去括号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第3章 【说课稿】 去括号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28 12:3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2 去括号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解方程(组)与不等式(组)、配方法、函数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变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可以看出,去括号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化繁为简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的分解、知识的整合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2、了解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的符号简化,便于合并,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 括号前面是“一”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应如何处理。
重难点的突破:
1、让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2、口诀记忆: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一”号,全变号。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并且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的特点是:具体、直观、形象。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未知欲,求胜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五、设计理念
1、本节课借助游戏,设置问题情境及练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还启发学生的探索的灵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获得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气氛,要为他们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紧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 与学生共同做游戏——算牌游戏。
学生手持一副扑克牌,教师背对学生进行游戏,游戏规则:
第一步:学生将牌分成左、中、右三堆,各堆的张数相同,但不要说出每堆是多少张。
第二步:学生从左边一堆拿出二张,放在中间一堆。
第三步:学生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放在中间一堆。
第四步:学生从中间一堆拿出几张牌,使左边一堆张数加倍。
老师猜牌:中间一堆还剩五张牌。
制造悬念,引入课题。
一名学生与老师共同做游戏。
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设原来每堆有X张
第二步中间增加2张,即有(x+2)张。
第三步中间一堆又增加一张,即变成[(x+2)+1]张,显然为(x+3)张。
第四步在第二步里,左边一堆减少2张,即剩下(x-2)张,在第四步里让左边一堆加倍就是从中间一堆拿(x-2)张放在左边,因此,中间一堆剩余[(x+3)-(x-2)]张
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总结:要得到中间一堆的扑克牌张数,需要将(x+3)和(x-2)中间的括号去掉,在将其中的同类项合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去括号法则。(教师板书课题)
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材料,学生自学。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见解。
学生思考变形的依据,观察代数式的变化过程中各项符号的变化,尝试用语言描述去括号的法则。
让学生尝试做一做,猜一猜,说一说,加强对法则的理解,攻克本节课的难点。
2、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充分发挥、 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让各组代表概括各组所得结果。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3、归纳总结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学生对法则进行理解和记忆。
巧记方法:
去括号,看符号:
是“+”号,不变号;
是“-”号,全变号 运用口诀记忆法一是提高学生兴趣,二是提高记忆的效果,并以此对难点予以突破。
4、讲解运用去括号法则的注意事项。
学生对运用法则时的注意事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对法则的认识。
(三)、应用法则,巩固提高 例题讲解: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
(2)(5a-3b)-3(a2-2b).
(3)5xy2-[3xy2-(4xy2-2x2y)]+2x2y-xy2.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体会运用去括号法则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使学生更准确、更牢固的掌握去括号的法则,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 巩固所学知识。
(五)回顾与反思: 谈谈本节课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 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本节课知识在生活中有一些什么作用?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你知道引例中的老师的神机妙算的原理吗?谁能加以解释 学生解释之后,教师作结束语
看似复杂的问题,可以只用一点点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x+3)-(x-2)=x+3-x+2=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作基础
(六)课外延伸与拓展: 作业布置:《练习册》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1、营造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高效地学习。
2、情景设置有特色,切合学生实际,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自学材料中的问题设置有思维梯度,环环相扣。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提高了探索能力和数学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