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则[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13 12: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新闻两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新闻知识(结构五部分,内容六要素)
2、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新闻;分析导语、主体部分,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3、感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气势,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难点: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说明议论的作用新闻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知识 1、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速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请在文中勾画出新闻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及主体部分。导语:由开头部分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
渡江区域”
主体:由“二十夜起”到文章结尾 3、仔细阅读这则新闻主体部分,试着给它划分层次。
它们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结尾三路大军的战况(主体)4、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5、找出本文的议论句,说说有什么作用? 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和结果1948年11月4日下午南阳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集中兵力,在我军的强大打击下,困守南阳的敌军不得不弃城南逃。自去年七月,我军不断取得胜利,敌人陷入孤立,南阳守敌被迫南逃,从此河南全省基本解放。中原我军第一层(第一句话):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生于南阳一带”):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的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的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合作探究:2、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新闻内容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内容,包括引题、正副题;
导语: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知识小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小结: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中原我军1948年11月4日下午南阳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打击下,不得不弃城南逃。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层又分三点具体报道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背景:主体:结语:概述我军解放南阳,敌军弃城而逃的时间、背景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回顾一年来形势的变化,指出蒋军溃败的背景回顾一年来南线解放军取得的胜利预言南逃的王凌云前途黑暗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问题研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必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作业分析—内容六要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月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作业分析—新闻六要素作业分析二、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 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二十日夜起”开头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接着以嘲笑的口吻说“不料”,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②句好。“突破”表明敌军有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作业解答詞语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