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第三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第三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3 12:29:34

文档简介

大连三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追潮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封”。《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已,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由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楼”,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8期)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言论,并且还要控制范围,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它成为了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这样来防止泄密。
D.朱庆余《宫中词》中的“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两句,叙说宫女见面也不能随便说宫中事,怕泄密,可见唐代保密要求的严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私自拆阅,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
C.《卫禁律》规定戍守边城者,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守卫者和主管者徒刑。
D.唐律从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已,《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作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诗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D.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来看,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变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104岁的她和84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18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毕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34年12月26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27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11月1日出生,幺姨在贵州境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年7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方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亲四处侦巡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B.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
C.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D.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主题。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D.《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8.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4分)
9.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
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
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
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
南面,古代朝堂上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来礼待贤士,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B.
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C.
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代成王执政,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D.
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14.
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观书有感
朱熹(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
于谦(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C.《观书》写出了诗人自我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D.“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指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无一点收获,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贪多求快,走马观花。读书应该要细细品味。
16.《观书》一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蜀相》中

”一句中的“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望海潮》中有两句描写杭州美丽风景的句子,让金主完颜亮垂涎已久的是:


(5)《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
多年前的丝绸、500
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让我们看到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更要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
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
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C.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
22题。
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发热内衣”,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眼球。在各大商家的宣传语中,发热内衣能发热是因为在原本的衣服材质中加入了高科技的特殊材质,这些材质能让衣服自己发热,从而达到保暖的功效。看似逻辑严谨的宣传语,其实是架不住推敲的。
学过能量守恒定律的人都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从这个角度看,

,发热内衣根本不能凭空产生热能。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用于衣物的自发热材料。严格来说,发热内衣根本不存在,商家的宣传实属偷换概念。
既然没有能凭空发热的材料,那么发热内衣是怎样发热的呢?答案是

。我们知道,人的皮肤也是会呼吸的,当皮肤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衣服的纤维面料时,纤维中的亲水基团会把水分子紧紧抱住,水分子的动能就会减低并转化为热能。所以,自发热内衣的热量来源其实是你身体呼出的水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疫情期间,许多人因为整天待在家里,缺乏锻炼,体重蹭蹭往上涨,有的人甚至完全胖成了另外一个样。但也有一些人,能一直保持好身材。他们并不是天生吃不胖,而是每天坚持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坚持做瑜伽、举杠铃等各种运动,从不放纵自己。
日常繁忙工作之余,
83岁的钟南山每周都要抽出三四天进行锻炼,每次保持在40到50分钟,“主要是先跑步25
分钟左右,锻炼下肢和内脏;然后做杠上撑,一口气20个,还有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锻炼上肢力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学》里的句子说的是君子表里如一,而小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所以想做品德高尚的人吗?独处时,也一定要谨言慎行。现代人说看一个人是否自律,给他一点自由就知道了。日复一日,“自律和不自律之间,差的是整个人生”。结合疫情期间你的生活与见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自律”问题的认识、体会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PAGE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科目)
第12页
共12页大连三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题纸
4.
(4分)
5.
(6分)
8.
(4分)
9.
(6分)
13.
(8分)
(1)
(2)
14.(3分)
16.(6分)
17.(6分)
(1)
(2)
(3)
(4)

(5)
20.(3分)
21.(6分)

8字

8字

8字
22.(5分)

15字

15字

15字
PAGE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科目)
第3页
共3页大连三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答案】1.A
2.B
3.D
4.①举例论证,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都与保密有关。②引用论证,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的诗句等。③正反对比论证,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1个1分,2个2分,3个4分)
5.①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②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③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1个2分)
【分析】
1.A.“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它成为了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错误。由原文“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可知,是“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而不是“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
2.B.“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错误。原文没有针对拆阅公文者治罪的明确说明。由原文“《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教’”可知,“罪皆死不赦”是针对“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而的。
3.D.“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李白抒发内心愤懑情感的诗句,不涉及保密。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是对文档收集归档的工作程序,涉及保密性。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涉及保密性。
D.“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意思是劝君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否则的话,不仅难以说出口,有时还会带来灾难,涉及保密性。
4.运用举例论证。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列举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的例子,都与保密有关。
引用论证。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由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的诗句等。
正反对比论证。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楼”,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
5.由原文“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和“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可知,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
由原文“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和“《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可知,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
由原文“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可知,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
【答案】6.B
7.C
8.①幺姨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②幺姨的一生是灿烂的,她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
9.①《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②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③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分析】
6.B.“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错误,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有她爱国、追求进步等个人因素,而不是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的个人因素。
7.C“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错误,本文没有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叙事,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我”并并没有亲历。
8.本文首先描写青年时期的幺姨,她“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15岁“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并且和萧克将军结婚,可见,幺姨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她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
后来,在长征路上,她挺着大肚子坚定地走在草原上,甚至在四野茫茫的长征路上生孩子,生完孩子紧紧休息了几个小时,就继续上路,最后饿得栽下马来;“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可见,幺姨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她的一生是灿烂的。
9.首先注意审题,注意结合情境分析文本。题干所给情境是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文本中表现出的红色革命精神。
从人物形象来看,文章主要叙述幺姨参加红军和长征等革命往事,其中还写到了贺龙、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例如“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表现了贺龙将军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整篇文章刻画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此文,可以让大家感受和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
从内容上看,本文写的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文章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
主旨上,根据“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可知,本文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推荐此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10.
D【“封”的对象是“武庚”,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蔡叔”是主语,“傅”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之”后断句,排除选项B。】
11.
A【“‘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错误。“社”是指土神。】
12.D【“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错误。由原文“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可知,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由此可知,应该是制定了《立政》,使百姓便利,所以天下百姓很高兴。】
13.
(1)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2)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1)所以:……的原因。摄:代理。畔:背叛。无以:没法。(2)从:伴随。以:来。明:表明。臣:意动用法,以……为臣。】
14.
①辅佐武王灭商;②平定叛乱;③还政成王;④建章立制。【由原文“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可知,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由此可知,周公辅佐武王灭商;由原文“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可知,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殷之遗民。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由此可知,周公平定叛乱。由原文“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可知,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壁(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由此可知,周公还政成王。由原文“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可知,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由此可知,建章立制。】
【参考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把箕子从囚禁地中释放出来。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就是鲁公。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是我这样做的原因。”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殷之遗民。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进行占卜,得卦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壁(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答案】15.D
16.①读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
②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
③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④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美。或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分析】
15.D.“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贪多求快,走马观花”错误。是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16.
“书卷多情是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是说书籍就好似感情真挚的老朋友,从早到晚都与自己愁苦与共,更加形象的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书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能领略的。
17.1惟草木之零落兮2剑阁峥嵘而崔嵬
3长使英雄泪满襟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过春风十里
18.A【“守望数千年——苏醒绽放——惊艳世界”,才符合逻辑顺序。】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C.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9.B【B项与文中句子都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A“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C夸张;D互文、借代。】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20.第一处:主客颠倒,“古蜀国”和“我们”调换顺序;第二处:缺主语,删掉“在……中”或“让”。
21、①也不会凭空消失
②没有能量来源
③通过吸湿发热
(每处2分,大意正确即可)
22、第一段:商家对“发热内衣”做虚假宣传。第二段:商家宣传偷换了概念。第三段:热量源于人的皮肤。(答对一段意思得1分,答对两段意思得3分,答对三段意思得5分)
【答案】参考范文:
自律,让人生更加精彩
疫情期间,许多人宅在家里,因缺乏锻炼,体重蹭蹭往上涨;而有些人因从不放纵自己而一直保持好身材,从此可以看出,自律,能够让生活更美好,让人生更精彩。
能够管理好自己身材的人,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你又不得不佩服那些能十年如一日地管理好自己身材的人。他们看似在管理身材,其实是在管理自己的人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跟别人差的不是那几斤几两的体重,而是藏在体重背后的自律以及自我要求。
人生是树,自律是土,树滋长于土,方能枝繁叶茂,结出人生的果实。人生是茶,自律是沸水,茶用沸水冲泡,方能芳香四溢,凸显人格的高洁。柳传志以“自律”在业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自律首先表现在守时上,柳传志本人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大概不超过五次。有一次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
乔布斯曾说过:自由从自信而来,而自信又从自律中取得。只有在自律中不断磨炼,才可练出自信。所以说,自信者多自律。古来便有头悬梁,锥刺股之辈,这当为自律的典范。在万人举第的科举考试中,他们每日寒窗苦读,这数十载的光阴,有多少读书人在期间放弃。或为金钱,或为美人,这些人终难成才。只是又有多少人在晴空万里的白天,看着手中的四书,案旁的五经,毅然地对朋友同游山水之邀曰否。在昏沉阴郁的夜里,他们秉烛夜读,但无奈于斗争困意。他们想睡,可闭眼便看到日后的潦倒自己,再无法忍受自己的懈怠。找来绳,绕梁而系,捆于发间,于是乎低头便醒;寻来锥,握于掌中,极力而刺,于是乎猛然自醒。方夜读至天明!
正是这无欲则刚的意志力和严于律己的信念,让他们无所谓吃喝玩乐,专心读书;正是他们的自律让他们内心得以慰藉;正是他们的自律,可以让他们昂首阔步于试堂之中,题名于金榜之上。
哈佛图书馆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于彻底的自我管理。”这句戒言促使哈佛学子对自己的时间有着严格的管理,对于自己思想上的管理更是苛刻。正是他们的严格自律,让他们成为人中龙凤。
也许自律,在一两天,一两年内,不会有太多的差距,但在日积月累后,人跟人之间就有了云泥之别。自律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必定自律。
故欲成功,请先自律!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选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是将疫情期间的两类人形成对比,一类人缺乏锻炼,体重蹭蹭往上涨。一类人从不放纵自己,从而保持了好的身材。第二则材料是说钟南山在日常繁忙工作之余,每周都要抽出时间进行锻炼。第三则材料是选自《大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要谨言慎行。这三责材料都是在围绕自律来展开的。并且第四段对三则材料进行阐释时,也说到自律的重要性。所以文章要围绕自律来写,由自律来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写哪些人做到了自律,哪些人并没有做到自律,自律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立意:1、自律的人生更成功
2、越自律越自由
3、欲成功先自律
PAGE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科目)
第1页
共××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