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世界》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获得英国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将佛兰德尔地区置于法国控制之下,奠定了强大王权的基础。这主要说明( )
A.市民阶级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
B.市民在王权保护下政治权利扩大
C.市民阶级成为强化王权的政治力量
D.城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中世纪西欧某些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大规模农奴化和农奴重获自由的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城市复兴
B.查理·马特改革和城市复兴
C.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伊斯兰教扩张
D.封建君主专制形成和大学的兴起
3.11、12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法,商会的成立,使大量契约精神和原则成为普遍的有效性规范。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拥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材料表明中世纪的西欧
A.城市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形成
B.近代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C.罗马法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
D.经济发展助推法制进步
4.“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里所说“城市”早期的基本居民主要指( )
A.农奴和庄园领主
B.雇佣工人和资本家
C.王室和新贵族
D.手工业者和商人
5.“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这个帝国是
A.西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在与蒙古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俄罗斯人的领导者接受了东方蒙古人在政治制度、军事行政组织、人民普遍纳税服役,尤其是关于王权无限的教诲,从而拥有了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种种手段和武器;16世纪中期,当时的沙皇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此处“俄罗斯人的领导者”和“当时的沙皇”确切来说分别是
A.莫斯科大公查士丁尼
B.伊凡四世莫斯科大公
C.查士丁尼伊凡四世
D.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
7.中世纪的西欧,两个相距仅几百英里的地方,一个地方有大量的粮食,另一个地方却在遭受饥饿是很正常的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出现了等级君主制,大封建主仗势以邻为壑
B.国王以粮食为武器,限制粮食贸易,反对城市自治
C.庄园制经济封闭和自给自足,人们生活范围小,交往少
D.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西欧商业环境
8.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
B.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C.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D.伊斯兰教的传入
9.高丽开国后,王建通过与功臣豪族的政治妥协,维持豪族联合政权的形态,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豪族有黄州皇甫氏、忠州刘氏等,因此高丽初期无论是专制王权还是中央集权都相当脆弱。为改变这种状况,高丽王朝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是(
)
A.中央设三省六部
B.推行土地国有
C.地方划分为十道
D.引入科举考试
10.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行查理马特改革
C.进行大化改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11.自7世纪到14世纪末,朝鲜半岛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新罗、高丽、朝鲜
B.高丽、新罗、朝鲜
C.朝鲜、新罗、高丽
D.新罗、朝鲜、高丽
12.中世纪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他们对数字和零符号系统的改造与推广做出了贡献,以致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种数字最早起源于
A.古代中国
B.古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美洲
13.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为了打击大贵族分立主义而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新法典
B.改组中央机关
C.实行“特辖领地制”
D.对外侵略扩张
14.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5.“其首都是欧洲地区及地中海世界最大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控制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与文化往来”。文中的“首都”指的是
A.罗马
B.阿维尼翁
C.开罗
D.君士坦丁堡
16.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有
①土地归属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
②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
③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④强制普及初等教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7.“诏书规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土产(调)。第三……”根据你的推断,颁发诏书的是
A.孝德天皇
B.穆罕默德
C.伯里克利
D.源赖朝
18.下列有关奥斯曼帝国崛起对世界影响的错误表述是
A.诱发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
B.曾导致西欧商品价格暴跌
C.在巴尔干埋下不稳定种子
D.为欧洲文艺复兴汇聚人才
19.封君(领主):分封土地,保护封臣(附庸);封臣(附庸):效忠与服兵役。下列关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理解错误的是
A.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的等级关系
B.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
C.出现一块块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
D.各封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导致欧洲统一为一个庞大的欧洲帝国
20.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以下不属于此的是
A.拥有大量庄园的土地
B.向信徒征收十一税
C.教会内部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人人平等
D.整个西欧社会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一生都要接受基督教会的控制指导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乎民》起……此已开后公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封建社会”一词是外来语英语为“feudal,society”,feudal是封地的意思。封建社会是西方社会学家划分的一种社会形态,特指西欧的中世纪.
—天怪论坛:中国没有“封建社会”史
封建在中国并不陌生,它指的是西周时期(前1066—前771年)周天子对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分封。…即所谓授民授疆土。诸侯还可以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下一级的卿大夫,于是以土地为枢纽,形成统治者之间的多层等级连锁。他们彼此之间互有权利义务,主要是受地者要向赐地者纳贡服役(包括兵役)。无论对于西周封建以何种解释,但它是中国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政治制度则是没有疑问的。这种制度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前722—221年)逐渐变化,难以维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封建而置郡县,一般以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封建制度遂告结束。
—马克垚:《关于封建杜会的一些新认识》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马克垚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B
6.D
7.C
8.B
9.D
10.C
11.A
12.B
13.C
14.D
15.D
16.A
17.A
18.B
19.D
20.C
21.(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欧洲民主宪政的形成。
(3)观点:秦之前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秦朝中国“封建社会”结束。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
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
22.(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