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zhuì(
)满宝石,披上chóu
duàn( 绸缎 )……
(2)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
liáo(
)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
(3)在不可
míng
(
)状的晨
xī(
)中依稀可见……
(4)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xiāng
qiè(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B.酒店富丽堂皇的大堂悬挂水晶吊灯,装饰有方格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十分引人注目。
C.秋天到了,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昆虫也荡然无存了,天地间一片荒凉。
D.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3.下面语段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两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给出修改意见。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4—7题。
谈 吃
夏丏尊
①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
②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有别的什么。
③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还更重要。道学家为了死后的冷猪肉,不辞假仁假义,拘束一世。
④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有的要吃猪头,有的要吃全猪,有的是专吃羊的,有的是专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较之于他民族的对神只作礼拜,似乎他民族的神极端唯心,中国的神倒是极端唯物的。
⑤俗语说得好,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中国人于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馐:A.吃西瓜的实,吃燕子的窠,吃狗,吃乌龟,吃狸猫,吃癞虾蟆,吃癞头鼋,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从人身上取得的东西。如果能够,怕连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来尝尝哩。
⑥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烤,有炖,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醉,有炙,有熘,有炒,有拌,真正一言难尽。如果中国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么这并不是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众,军队之多,战争之频繁,乃是善吃一事。中国的菜肴已征服了全世界了。B.有人说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
⑦不见到喜庆人家挂着的福禄寿三星图吗?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画上的排列是禄居中央,右是福,寿居左。禄也者,拆穿了说就是吃的东西。吃最要紧,其他可以不问。
⑧吃的重要更可于国人所用的言语上证之。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被人欺负曰“吃亏”,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鹅肉”,诉讼曰“吃官司”,中枪弹曰“吃卫生丸”,此外还有什么“吃生活”“吃排头”等等。相见的寒暄,他民族说“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国人则说:“吃了早饭没有?”“吃了中饭没有?”“吃了夜饭没有?”对于职业,普通也用“吃”字来表示,营什么职业就叫作吃什么饭。“吃赌饭”“吃教书饭”,诸如此类,不必说了。甚至对于应以信仰为本的宗教者,应以保卫国家为职志的军士,也都加吃字于上。在中国,教徒不称信者,叫作“吃天主教的”“吃耶稣教的”,从军的不称军人,叫作“吃粮的”,C.最近还增加了什么“吃党饭”“吃三民主义”的许多新名词。
⑨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⑩佛家说六道轮回,把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如果我们相信这话,那么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
(1930年1月《中学生》第1号,有删改)
4.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吃”的。(至少答出三个方面)
__
_
5.联系上下文,从画线A、B两处任选一处做批注(可品析、可质疑、可引发思考等)。
6.“中国”一词在文中出现十几次。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反复强调“中国”一词的用意。
7.文章开篇提出:“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以小作文的形式发表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①字数不少于120字,②结合文本及材料表述成文,③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2题。
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①纵而不问,乡闾②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③,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④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注】①职方君:指苏序,苏洵的父亲。②乡闾:乡亲、亲族。③茂材异等:出众的优秀人才。④六经、百家:“六经”指孔子整理的先秦典籍,后成为儒家经典。“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8.小胡在阅读本文时,不理解“即”的意思,就去查阅了字典,他发现,“即”原本写作如图,左边一个和“豆”一般的食器,右边一个人跪坐在食器旁边张着大大的嘴巴,准备享用食器中的美食。由此可以推测,“即”的本义是_
。现在,“即”有下列几种意思:①就是;②到;③当下,目前;④靠近,接触;⑤就,便。文中“及即之”中的“即”的意思是_
(填序号)。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
__
_
11.小胡在批注此文时点出了“久之”和“顷刻”两词,请你结合词义谈谈这两个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2.班级讨论时有同学提出,苏洵多次科举“不中”就“退”而放弃,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最终中举,范进比苏洵更能够证明君子应自强不息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该观点?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_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
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不过,见到了他,却温和得好像不会说话;等到接近了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他偶尔发表见解,越是辩驳深入,就越层出不穷。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了!
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还是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一下笔顷刻便几千字,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阔自如,必定达到深远幽微的境界才停下来。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才能,学习他的文章,并以他的文章为写作榜样。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zhuì( 缀 )满宝石,披上chóu
duàn( 绸缎 )……
(2)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
liáo( 缭 )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
(3)在不可
míng
( 名 )状的晨
xī( 曦 )中依稀可见……
(4)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xiāng
qiè( 箱箧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B.酒店富丽堂皇的大堂悬挂水晶吊灯,装饰有方格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十分引人注目。
C.秋天到了,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昆虫也荡然无存了,天地间一片荒凉。
D.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3.下面语段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两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给出修改意见。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__①句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的暴行”)。③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把“却”改为“并且”或“而且”。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4—7题。
谈 吃
夏丏尊
①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
②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有别的什么。
③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还更重要。道学家为了死后的冷猪肉,不辞假仁假义,拘束一世。
④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有的要吃猪头,有的要吃全猪,有的是专吃羊的,有的是专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较之于他民族的对神只作礼拜,似乎他民族的神极端唯心,中国的神倒是极端唯物的。
⑤俗语说得好,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中国人于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馐:A.吃西瓜的实,吃燕子的窠,吃狗,吃乌龟,吃狸猫,吃癞虾蟆,吃癞头鼋,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从人身上取得的东西。如果能够,怕连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来尝尝哩。
⑥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烤,有炖,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醉,有炙,有熘,有炒,有拌,真正一言难尽。如果中国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么这并不是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众,军队之多,战争之频繁,乃是善吃一事。中国的菜肴已征服了全世界了。B.有人说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
⑦不见到喜庆人家挂着的福禄寿三星图吗?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画上的排列是禄居中央,右是福,寿居左。禄也者,拆穿了说就是吃的东西。吃最要紧,其他可以不问。
⑧吃的重要更可于国人所用的言语上证之。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被人欺负曰“吃亏”,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鹅肉”,诉讼曰“吃官司”,中枪弹曰“吃卫生丸”,此外还有什么“吃生活”“吃排头”等等。相见的寒暄,他民族说“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国人则说:“吃了早饭没有?”“吃了中饭没有?”“吃了夜饭没有?”对于职业,普通也用“吃”字来表示,营什么职业就叫作吃什么饭。“吃赌饭”“吃教书饭”,诸如此类,不必说了。甚至对于应以信仰为本的宗教者,应以保卫国家为职志的军士,也都加吃字于上。在中国,教徒不称信者,叫作“吃天主教的”“吃耶稣教的”,从军的不称军人,叫作“吃粮的”,C.最近还增加了什么“吃党饭”“吃三民主义”的许多新名词。
⑨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⑩佛家说六道轮回,把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如果我们相信这话,那么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
(1930年1月《中学生》第1号,有删改)
4.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吃”的。(至少答出三个方面)
__①中国人吃的名目繁多。②中国人吃的范围广。③中国人吃的方法多。④吃的重要性。(任意三点即可)__
5.联系上下文,从画线A、B两处任选一处做批注(可品析、可质疑、可引发思考等)。
批注C:此处由生活引向国事,批判看似委婉,实则辛辣,投机政治家们看了,会出一身冷汗!
A处:示例一(品析型):大量列举(铺陈、排比)让人匪夷所思的吃的东西,印证了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对中国民族吃的不加分辨加以批判。示例二(质疑型):作者为何要如此这般不厌繁杂地罗列中国人的“珍馐”?示例三(思考型):此等“珍馐”,越罗列,越令人反胃。惊之,批之……
B处:示例:这句话在夸张中见出中国人的确善吃!然而思考之余,不禁要问:厨刀真的能领先其他刀吗?真的值得自豪吗?似乎言过其实。
6.“中国”一词在文中出现十几次。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反复强调“中国”一词的用意。
__文章表面上是对中国人善吃的赞美,实际上隐含着对国人只重吃、不重精神文化建设的善意的批判。文中多次提到“中国”一词,将善吃提到国家、民族的层面,是对民族文化、国民性的反省。作者多处将中国与他国、他民族的吃进行对比,写出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方法之多、吃字意义之复杂,在对比中隐含对国人只重视吃、盲目重视吃的不满。文中中国是饿鬼道降生、中国厨刀征服世界、连月亮也要吃等,作者多次通过反话正说(反语)表达对国人重吃、“善吃”的讽刺。__
7.文章开篇提出:“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以小作文的形式发表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①字数不少于120字,②结合文本及材料表述成文,③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链接材料
①一份土豆烧鸡,一份糖醋鱼,一份油麦菜,一碗鸡蛋羹,外加二两米饭,这是某校女生晓燕独享的美味。但晓燕只吃了一点儿就完事了:鸡肉和鱼肉各吃了两块,土豆还剩下一大盘,油麦菜吃了不到一半,米饭也只吃了一两口。晓燕说:“虽然点一份菜也可以吃饱,但是营养单一。饮食要讲究‘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我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
——摘自《大学生食堂浪费现象调查》
②直到有一天,和萍萍一起吃饭时,看见她直到盘子不剩一颗米粒,一星菜叶方才起身。
——摘自《再忆〈棋王〉里的“吃”》
__略。(言之有理即可)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2题。
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①纵而不问,乡闾②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③,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④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注】①职方君:指苏序,苏洵的父亲。②乡闾:乡亲、亲族。③茂材异等:出众的优秀人才。④六经、百家:“六经”指孔子整理的先秦典籍,后成为儒家经典。“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8.小胡在阅读本文时,不理解“即”的意思,就去查阅了字典,他发现,“即”原本写作如图,左边一个和“豆”一般的食器,右边一个人跪坐在食器旁边张着大大的嘴巴,准备享用食器中的美食。由此可以推测,“即”的本义是__食__。现在,“即”有下列几种意思:①就是;②到;③当下,目前;④靠近,接触;⑤就,便。文中“及即之”中的“即”的意思是__④__(填序号)。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
__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__
11.小胡在批注此文时点出了“久之”和“顷刻”两词,请你结合词义谈谈这两个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__“久之”意思是这样时间长了,本文指苏洵潜心研究各种学说时间很久;“顷刻”是指不一会儿,本文指苏洵不一会儿就能下笔千字,体现出他此刻思想开阔自如,文笔流畅。这两个词语突出了苏洵潜心研究学说时间长久,十分用心,有了这份用心才能凸显出后文的“顷刻”,同时“顷刻”一词突出了苏洵文笔飞扬,思如泉涌,从中可以看出苏洵是一个笃志好学的人。__
12.班级讨论时有同学提出,苏洵多次科举“不中”就“退”而放弃,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最终中举,范进比苏洵更能够证明君子应自强不息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该观点?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__不同意。二者虽然都是考科举,但是考科举的目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范进考科举是为了考取功名,热衷于功名利禄,学习上只顾着死读书,没有透彻研究;但是苏洵并不是为了功名而考,文章中写到,后期为了钻研学说,他闭门读书,潜心研究六经和百家学说,更加证明了他的学习方式是钻研学术,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二者的自强不息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所以不能说范进比苏洵更能证明君子应自强不息的观点。__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
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不过,见到了他,却温和得好像不会说话;等到接近了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他偶尔发表见解,越是辩驳深入,就越层出不穷。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了!
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还是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一下笔顷刻便几千字,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阔自如,必定达到深远幽微的境界才停下来。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才能,学习他的文章,并以他的文章为写作榜样。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