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5 07: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隋朝的建立
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同时也是小皇帝的外祖父。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统一的过程及时间
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589年隋灭陈完成了全国统一。
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建立:618年,李渊,定都长安
唐高祖李渊
小组合作探究:唐朝是如何走向强盛的?为什么称为盛唐?
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政治统治
(1)唐太宗(贞观之治):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2、经济发展:曲辕犁,唐三彩
3、民族关系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说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1、政治统治
(1)唐太宗(贞观之治):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开元盛世):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2、经济发展

3、民族关系
农业
曲辕犁
中国古代步犁基本定型
手工业
唐三彩
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文成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碑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历史影响:1.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2.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思考: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原因是什么?主要影响是?
主要方式:1.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东突厥。
2.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渤海都督府。
3.册封爵位,促进友谊。
4.实行“和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
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影响: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繁荣。
1、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A
羁縻(jī mí)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
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世纪金榜P28)

中晚唐危机
1.安史之乱:755—763
影响: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
5.唐朝的灭亡:907年 朱温
6.五代十国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两首诗,这一变化和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该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政治腐败
1.安史之乱
(2)过程
①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②“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②破坏了北方的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1.安史之乱
(1)背景:“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
(2)表现: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在经济上,拥有财权;
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
(3)影响: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死于宦官之手:顺宗、宪宗、敬宗
由宦官拥立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影响: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
唐穆宗时,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唐武宗时,李德裕高居相位,将李宗闵贬斥流放封州;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党皆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朋党之争
(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4、黄巢起义
(1)五代: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5、五代十国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6
石敬瑭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0-960
郭威
5、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十国
吴国
广陵(今扬州)
892-937
杨行密
南唐
金陵(今南京)
937-975
李昇
前蜀
成都
891-925
王建
后蜀
成都
937-965
孟知祥
闽国
长乐(今福州)
893-945
王审知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长沙)
896-951
马殷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刘隐
荆南(南平)
江陵(今荆州)
907-963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978
钱镠
北汉
太远
951-979
李崇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5、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与藩镇割据的关系: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课堂总结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文帝建隋:开皇之治
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洛阳城、大运河
炀帝亡隋
大唐初建(唐高祖李渊)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后称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唐朝覆亡(黄巢起义)
隋朝(581-618)
唐朝
(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