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5 07:4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世官制(世卿世?)
A:定义
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世官" ——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 ,世官并不等于世职 ,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 ,就其主体而言 ,世族是世官的基础 ,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 ,其成员就随时可能有出任重要官职。
B: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世官制是西周时人们仍保持着牢固的血缘联系,人群基本以族区分(特别是征服与被征服族的区分)的产物,并得到宗法、分封的制度上的保证,从而自然形成了各级宗族长同时也就是各级官长,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格局。
1.选官制度的演变
C:评价
积极:"世官制"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可否认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王朝统治的贵族,在"世官制"下与王朝形成较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从而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面,
"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保证了他们代代矢志效忠王朝。
其次:"世官制"将可供选择的合适人选推进了各级统治机构中。贵族官吏因垄断教育文化而垄断了统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就决定了只有贵族官吏才可能赋予统治才干,才是当官为政合适人选。
局限:世官制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官宦子弟会失去奋发进取之心从而滋生惰性,管理能力也会衰退。
D:衰亡
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难以适应各国富国强兵、争霸战争的需要从而逐步走向衰亡,以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史"选任制"逐步确立,到战国中后期,"选任制"基本确立。
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召
A:察举制——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主要方式
确立: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并且要求"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这标志察举制的正式建立。
概况:汉朝的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推荐中重道德标准),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
1.选官制度的演变
评价
积极:
①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而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②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
③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④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
弊端:
①在察举制下,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②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A:背景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
B:内容
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C:影响
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①隋文帝 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科举制
(1)出现及完善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③唐太宗 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 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时,由高官主持考试。
2.科举制
(1)出现及完善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2.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2)特点
自由报名,公平竞争
地位高,受重视
2.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2)特点
难度较大
自由报名,公平竞争
地位高,受重视
2.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影响
提升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2.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影响
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提升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2.科举制
(3)影响
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提供公平的机会,使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提升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察举制
1.选官制度的演变
?
一、选官制度

·世卿
·世禄
战国
军功爵制

文法吏
出身
军功
明法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能
科举制使得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白居易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开始了宦海生涯,历任户部参军、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官职。
二、中央官制
1.秦汉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二、中央官制
1.秦汉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内外朝制
三省六部示意图
1.隋唐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提交上奏
封驳
同意后
交予审理
通过审议
起草政令
审议政令
执行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六部)
河南境内,黄河决堤,洪水泛滥,粮食减产,瘟疫横行,百姓流离,民不聊生。北部边境突厥问询,准备借机作乱。
三省六部示意图
1.隋唐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提交上奏
封驳
同意后
交予审理
通过审议
起草政令
审议政令
执行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六部)
(2)影响
分工明确
避免决策失误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特点
相互制约
提高效率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观刈麦》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重赋》
窃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
——《征秋税毕题郡南亭》
三、赋税制度
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前提:均田制)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示意图
黄河流域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均田制: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国家将掌握的无主荒地授予农民。
收税标准:按人户收粮食和绢帛。
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纳帛或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2.隋至唐初:租庸调制
(2)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1)内容
租是田租
调是户税
庸是纳绢代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资产(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空前盛行
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
政府已无地授田
税收减少
唐中叶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资产(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年间,就有了1300多万贯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 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增加了财政收入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能够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来进行征税。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增加了财政收入
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3.唐中叶:两税法
(1)弊端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
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总结两税法的弊端
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
优秀的人才组成了政府
政府的运作需要经济的保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