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七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七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3 19: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试卷整洁分:2分
(44分)
一、拼音乐园。(12分)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____”。(6分)
(1)魏校长听到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jué qū)起而读书”时,不禁为之喝(hē hè)彩。
(2)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chǔ chù)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chāi chì)她。
(3)日本侵略军要(yāo yào)求梅兰芳必须上台演出,但梅兰芳宁(nínɡ nìnɡ)可卖房度日,也决不登台演出。
2.看拼音,写词语。(6分)
shī cí   qīnɡ xī yán sù cuī cù
( ) ( ) ( ) ( )
yí huò bù jiě zuǒ ɡù yòu pàn
( ) ( )
二、字词运用。(15分)
1.选字组词。(3分)
[振 震]  ( )惊  ( )兴  ( )奋人心
[塞 赛] ( )外 比( ) 边关要( )
2.在括号里填入带有“然”字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梅兰芳为了摆脱日本人,________请自己的医生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
(2)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________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3)一个________的机会,我结识了这位体育运动员。
(4)事情的发展________如你所料,你真是神机妙算啊!
A.竟然   偶然   忽然   果然
B.竟然 果然 忽然 依然
C.果然 忽然 偶然 依然
D.竟然 忽然 偶然 果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梅兰芳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日本侵略者的要求。
B.这位法官秉公执法,深受人们的爱戴。
C.我们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志存高远。
D.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4.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4分)
宁可……也……    因为……所以……
不仅……而且…… 只要……就……
(1)爷爷(   )住在偏远的山村,(   )不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
(2)你(   )轻轻咬开它,(   )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
(3)梅兰芳先生(   )有高超的表演艺术,(   )有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
(4)(   )当时中华不振,(   )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5.下面诗作与对应的诗人和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别董大》——唐——高适
B.《出塞》——唐——王昌龄
C.《凉州词》——唐——王翰
D.《夏日绝句》——唐——李清照
6.下面句子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2分)
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
A.外貌    B.心理    C.语言     D.动作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8分)
1.延安,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风和日丽的阴天,我来到田野踏青。(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5分)
1.《出塞》中表达人们希望早日平定边塞战争,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日绝句》中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别董大》中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劝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我发现像《观潮》《盘古开天地》等课文通过___________就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课文如《普罗米修斯》可以通过弄清事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
五、对号入座。选择对应的人物填在括号里。(4分)
勾践  包拯  岳飞  花木兰
廉颇 司马光 韩信 周恩来
代父从军( )        精忠报国( )
砸缸救人( ) 卧薪尝胆( )
胯下受辱( ) 负荆请罪(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铁面无私( )
(26分)
六、课内阅读。(14分)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 清醒)而(坚持 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①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②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美__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在选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3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5分)
(1)从文中加点词“默默”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朗读文中画“____”的两处句子,句①应该(  ),句②应该(  )。(2分)
A.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B.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5.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12分)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入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她是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祖国穷苦的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已 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词。(2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譬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口称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短文的题目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2分)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4分)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分)
八、作文。(30分)
以“我成长中的烦恼”为主要内容给老师或家长写一封信,请求他(她)帮你解决遇到的烦恼。
要求:1.注意书信的格式。
2.把想说的话写清楚。
3.字数为400字左右。
第七单元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一、1.(1)jué hè (2)chǔ chì (3)yāo nìnɡ
2.诗词 清晰 严肃 催促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二、1.震 振 振 塞 赛 塞 2.D 3.C
4.(1)宁可 也 (2)只要 就 (3)不仅 而且
(4)因为 所以
5.D 6.C
三、
1.延安,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就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2.一个风和日丽的 阴天 ,我来到田野踏青。
3.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4.如果我在战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能平安归来?
四、1.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3.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4.文章的题目 起因 经过 结果
五、花木兰 岳飞 司马光 勾践 韩信 廉颇 周恩来 包拯
六、1.清晰√ 坚定√ 赞叹√
2.(1)周恩来正在认真思考,不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有志向的人 效仿 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这名学生学习
3.周恩来心系中华的振兴,立志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4.B A
5.周恩来在少年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很爱国的人。
七、1.   
2.比如。 文中指大家对宋庆龄以理服人、有力量的话赞不绝口。
3.问题:宋庆龄为什么不会忘掉祖国?
回答:因为宋庆龄有一颗爱国心。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所以她不会忘掉祖国。
4.(1)因为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2)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一心爱国,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