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论语》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预习任务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创始人。
《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自己诵读文段,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标注
3.小组合作,将自己画出的难点与同组同学交流,小组长整理本组的难懂字词。准备上课交流。(课前写到留言区)
4.自主检测
自主检测
解释下面标红的字词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就有道而正焉
3.君子喻于义
4.见贤思齐焉
5.质胜文则野
6.文质彬彬
7.士不可不弘毅
8.未成一篑
9.天下归仁
10.非礼勿视
11.其“恕” 乎
1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思考提高
这十二章中,孔子提到了哪些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你能否进行总结?(自己总结完后小组讨论。)
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 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
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入世
论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敏,勤勉
有道,有品德的人
正,匡正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是不是认为好学的人就要吃不饱,穿不暖呢?
此处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1.君子都是安贫乐道的,安贫不是好贫,而是不计较物质,即使物质贫乏也不忘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因困窘就放弃精神。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也是这个意思。
2.君子对不义之利视若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重视精神而无暇享受,当君子投入到学习中时,是不会过多的计较吃喝享受的,反过来过多的计较吃喝享受很可能会侵蚀人的意志。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如果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礼乐制度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
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懂得了仁义的 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首先,“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即实践。
其次,"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翻译: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看齐。
焉:于之。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翻译: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句话不但给人以催人上进的鞭策,也显示了与强者看齐的不服精神与无畏斗志,同时也教人处世做人要低调,时时小心,勿多话语,勿擅行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文采
野,粗鄙
史,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补充:质与文的关系
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杨时
尊德性而不道问学,谓之野。道问学而不尊德性,谓之史。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故文质彬彬也。——江谦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弘,广,大,指志向远大
毅,坚强
已,停止
翻译:
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成,成功
篑,土筐
平,填平
翻译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同“智”
翻译: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引申可理解为一个人要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内心足够强大,没有什么能扰乱他平静的心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目,条目
事,实践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仁与礼的关系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一个字
其,大概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时政的技巧。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的作用
学诗的功能——兴观群怨;
目的——事父事君;
实现此功能、达到此目的的途径——“识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观照自然事物时的一贯态度也能够支持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当他提到自然物时,往往将其与人格道德相比,因此形成了“比德”的美学思想。)
第一,学诗重在“教化”
第二,“教化”须以“诗的方式”进行。
君子的品质
好学
有牺牲精神
追求道义
自我反省
文质彬彬
弘毅
坚持不懈
智仁勇
恕
实现途径
克己复礼
重视《诗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