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听、学和歌唱优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
感受和加深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
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和交流听后、唱后
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互相帮助、集体
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
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鉴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深化,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学情及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节课中以策划和点播为主,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通过多媒体辅助课堂活动,使学生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解、感知到感受、升华。学生以活动竞赛的方式,听、学和歌唱来感受,通过个人展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完成。
二、教学方法
本课重点
学唱爱国歌曲,感受民族精神。
培养合作学习,掌握探究方法。
本课难点
配写背景介绍词和歌曲连接词。背景介绍词可参照教材提示,
歌曲连接词应注意前后歌曲之间的转承和呼应关系,要发挥学生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特
色的连接词,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智慧。
八年级学生对于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歌词有难度,教师要给
学生一定的帮助,还可以请语文教师对歌词进行修改。
活动重点难点
知识掌握情况
这节活动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完了抗日战争这部分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史实,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沥沥在目。在此基础上,把零散的历史事件通过听、学和歌唱抗日救亡歌曲的方式联系起来,更能感受和深化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情感得以升华。
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已经由感知认识逐渐上升到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感性体验,他们不仅要求学会什么,而更需求感受和体会,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升华。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不仅可以将历史、音乐、游戏结合起来,从艺术的角度感知这段催人奋进的历史;而且,竞赛中没有背书的负担,只有学习的乐趣,没有考试的压力,只有竞争的欲望,更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可以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
三、学情分析
教师准备
把抗日救亡歌曲的歌曲作者、内容、写作背景等方面资料印发给学生,并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收集有关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
由各组长组织每组同学学唱抗日救亡歌曲。
推举本节课的主持人,主持人自行或同学合作完成本节课的串连词。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下载并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flash歌曲,如《春天在哪里》《小燕子》《白龙马》《种太阳》等。
亲爱的同学们: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你们一定和教师一样,想起了小时候的许多事情,童年的伙伴、好玩的游戏等,这些成长道路上的足印伴着歌声仿佛浮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会有成长发展的历史,而且,同样会有歌声。今天,我们一起进行活动课——“第21课 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在课前,同学们已分好了小组,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歌曲,准备以特有的形式汇报,下面老师就把舞台交给你们。
四、教学过程
各组以最快的速度把收集的标语、图片贴在墙上,各组同学用宏亮的声音分别齐声朗读自己的标语。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ye!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ye! 铭记历史,弘扬民族气节! ye!
国兴我荣,国亡我耻! ye! 大家起来,担负起国家的兴亡! ye! 我们不做亡国奴! ye!
(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首先掀起一个小高潮)
活动过程
主持人:
“诗言志,歌永言。”抗战时期,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 这些响彻神州的歌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直到今天,每每听来依然令我们热血沸腾。
歌声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民族的灾难和先辈们的抗争。让我们放开歌喉,在歌声中重温那一段感人的历史吧!
主持人宣读竞赛规则和程序:
以小组为单位,按各项要求累计加分。此次比赛分必唱、必答和抢答三种方式。担任评委的同学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评定,珍惜和实施好自己的权利。
小组 声音宏亮 参与人数 歌曲数量 答题情况 合作探究 创新能力 总分
分值 20 20 10 10 20 20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小组活动评比表
参赛曲目:《保卫黄河》《游击队之歌》《黄河对口唱》《松花江上》等。
(学生根据爱好可以自主选择相关曲目,播放相关图片或flash)
要求:每组起唱一首歌的开始一二句,由下一组接唱至少三句以上;接唱组再起唱另外一首,再由第三组接唱。如此循环,唱不出的组被淘汰,由下一组接唱,直至剩下最后一组为止。
按淘汰先后顺序相应给分。
评委给各组打分:每组唱完后,有抢答题:看谁能最快、最准地答出每支歌曲的词、曲作者。进行累计加分。(具体过程:略)
第一乐章:勇往直前
给5分钟时间,每组成员集体商议、合作研究,或小组成员每人写一纸条,最后集中由一名成员执笔,由另一名成员代表本组向全体学生展示本组成员的共同感受。(重点要注意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
第二乐章:团结协作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展示集体合作以后,开始10分钟的个人展示才华时间。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独唱抗日歌曲、演小品、相声、诗朗诵、谈感想和体会,然后选出你所喜欢的小演员,并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第三乐章:自我展示
学生自己介绍资料获取的渠道,要求说明详细:书籍名称、网址、查找的方法、剪辑思路、图片标语的构思,通过何种方式学会的歌曲。(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有独到方法和见解的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选出最优秀的小组和优秀个人。同时,也要对其他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四乐章:教你一招
通过这堂活动课,我们看到了每个小组的展示都很精彩。收集历史歌曲和背景资料时,老师看到每位同学都在积极参与,而且大家认真分析、讨论,看到了歌曲和它背后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而且,很多同学在堂课上都释放了自己的才华,张扬了个性。老师在你们的歌声中,也体会到了你们对历史独特的感悟。最后,请各组评选今天活动中的优胜者。
活动总结
同学们,歌声中我们重温了这段感人的历史。透过历史,我们体验到,抗日战争时期,国破山河碎,大敌当前,亿万民众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安危系在一起,“天下一家”的民族意识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把维护祖国安危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 最后,我们齐声高唱《在灿烂阳光下》,共同感受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沐浴灿烂阳光,展望光明未来,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结束语
《松花江上》 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附 录——背景介绍
《游击队之歌》 1937年贺绿汀词曲。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作曲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用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了活跃在敌后的游击战士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这里既有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又有灵活机智的行军战斗;既有对敌人的蔑视嘲笑,又有誓死卫国的雄心壮志。如“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人们造”,成功地反映了人民战争中游击队员们在极其艰苦的抗日战争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首短小的歌词,其容量如此丰富,内涵如此深邃,真不愧为传世之作。
《毕业歌》 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4年。影片《桃花劫》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号召青年学生“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这首歌唱出了当时青年学生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因此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许多有志青年就是唱着这支歌奔赴抗日救亡战场,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全曲分为四段:第一段的音乐是号召性的,像声声警钟;第二段是宣誓性的,展现了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第三段聂耳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以高昂的音调、果敢的节奏,突出了“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最后一段也是号召性的,但变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
《团结就是力量》 牧虹词,卢肃曲。1943年秋创作于晋察冀边区。原来是反映边区减租斗争的同名小歌剧的主题歌(剧中的齐唱曲)。小歌剧由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后,这首歌受到群众欢迎,于是作为一首独立的群众歌曲广泛流传。歌曲气势雄壮,表现出人民群众团结战斗的精神。抗战胜利后,传到北平,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民主运动中,起到了团结群众、鼓舞斗志的作用。
《大刀进行曲》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第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第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1937年7月7日 , 卢沟桥事变爆发, 全国抗战开始,守卫卢沟桥的第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
《南泥湾》 贺敬之词,马可曲。作于1943年。在日伪军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封锁包围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发出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根据地广泛掀起了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都投入到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领导人都亲自参加大生产运动。为了歌颂根据地大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由鲁艺戏剧系的贺敬之作词、音乐系的马可作曲的歌舞剧《花篮的花儿香》,后经贺敬之、马可对《花篮的花儿香》进行修改,整理为《南泥湾》,并很快在边区和大后方传唱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