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二上第二单元《购物》 
第2课时 买衣服 
课题 
买衣服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买衣服》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购物》的第二课时,本课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以及换算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老师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如 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12-13页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 
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人民币票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是不是都喜欢穿好看的新衣服啊?今天啊,我就带大家去服装店买好看的衣服!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情境图。 
师:大家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红色长袖上衣的价钱是26元,短袖上衣的价钱是31元。 
生2: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41元。 
生3:我知道一条裙子的价钱是23元。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获得的信息真不少! 
【设计意图:创设与生活贴近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习较大面值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认一认。 
师:大家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出这些人民币的面值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为下一环节探究不同的付钱方式打下基础。】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 
师:如果妈妈要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呢?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拿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生2:我拿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的,一共是31元。 
生3:我拿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 
只要学生说的符合生活实际就是正确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用70元钱可以买哪两件衣服? 
生1:可以买长袖上衣和裙子 
生2:可以买连体衣和长袖上衣 
板书:26+23=49 (元) 41+26=67(元) 
只要我们买衣服的金额不超过70元钱都可以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达标检测 
四、课堂小结 
不同大面额人民币进行等额兑换:可以想大面值人民币数里含有几个小面值人民币数,就能兑换几张小面值的人民币。 
五、教学板书 
买 衣 服 
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一共是31元。 
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六、教学反思 
生活中学生对于购物并不陌生,但对于自己单独购物,并独立面对付钱中存在的问题却缺乏思考,基于以上思考,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购物这个具体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多种付款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