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光 的 色 散
教学设计
设计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的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 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三棱镜
教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提出问题,得出初步结论,并进一步总结结论。同时运用“竟赛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法:
本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去寻求知识,从而渗透研究方法,发展学生对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挖掘其本质。
教学程序设计
设计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创设“探究”性的学习的意境,浮现思想教育的切入点,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学环节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
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比较哪组表现的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新课教学
⑴ 光的色散
提问:师: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生:白色的,黄色的 ,红色的……
听音乐——七色光之歌
师:太阳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呢?
实验: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展示课件:解说:一间暗室,有一束太阳光线从窄缝射进来,照到屏幕上。
师:这属于什么光现象?(复习前边的知识)
生:光的直线传播
师: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什么颜色?(出示课件,同时放大光谱)(出示填空题)
生:红、橙、黄、绿、蓝、靛、紫(同时用各自的颜色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师:什么是光的色散?
生:自己试着解释,同时教师引导。(出示定义)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光的色散现象?
生:彩虹的形成?
师:出示课件,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生:彩虹是太阳光被雨后空气中的水蒸气色散而成的。
⑵色光的混合
师:这些颜色的光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与色光的混合有关。
出示色光的三原色
师: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成什么色?
生:白色
出示电视机多彩的画面,主要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形成的。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学会了吗?想试一试吗/
出示课件:练习题——见课件 (同时分析)
⑶物体的颜色
出示图示: 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
那么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些物体的颜色?
出示课件
演示1 红色和绿色透明物体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后,分别用红色和绿色透明物体,呈现红色和绿色。
总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的。
演示2 红色和绿色不透明物体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照射红色和绿色物体上呈现红色和绿色。
总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同时解释
⑷颜料的混合
物体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与颜料的混合有关。
出示颜料的三原色图,同时与色光的三原色混合比较,回答问题:
①颜料三原色混合在一起是 色。
②颜料的混合规律和色光的混合规律 。(填相同或不相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出示课件 :练习题(同时讲解)——见课件
巩固练习——穿插在(二)
课堂小结:
师: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答
出示课件——课堂结构图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光的色散: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色光的混合:三原色是红、绿、蓝
透明物体
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
4、颜料的混合:三原色的红、黄、蓝
思考:
“夕阳返照桃花度,柳絮飞来片片红”,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物理道理吗?
同时讨论(1——2分钟)学生回答
课后作业:
教学说明
本节是较抽象的光的色散一节,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是困难之处,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来突破此项内容
⑴光的色散,通过实验、课件来突破
⑵物体的颜色,主要是通过课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消除“太阳光是白光、黄光、红光”的错误观念,了解常见电视机画面的颜色。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