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声音是什么 同步培优小练 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声音是什么 同步培优小练 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24 09: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年八年级物理同步培优小练(苏科版)
1.1 声音是什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来营救
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就钻,努力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2.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音的音叉移近悬挂的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时,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利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4.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5.下列图示中,属于声源的是
A. 关闭的收音机 B. 未敲击的音叉
C. 真空铃实验中的闹铃 D. 博物馆内的编钟
6.下列现象或事例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
C.风吹树叶能看到树叶摇摆,同时听树叶沙沙响
D.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
7.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说法为( )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8.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
① 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 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③ 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 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一种波
C.声音具有能量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10.经研究表明,一般人耳能分辨出回声的时间是0.1s.某人站在一高墙前想听到回声,则他距墙的距离至少为
A.34m B.68m C.17m D.136m
11.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園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園丘上装有扩音器 B.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C.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12.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物质的密度false
1.29
1.43
2700
7900
8900
声音传播的速度false
330
376
5100
5000
37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13.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由下述物质传播的顺序是(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二、填空题
1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false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___________false(声速为false);这种方法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15.敲响一个音叉,则另一个音叉会弹起泡沫球,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_________像图示那样弹起。(填“会”或“不会”)
16.声音在介质中是以___的形式传播,利用声音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具有____。
17.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缓慢接触用细线挂起的乒乓球,乒乓球会反复被弹开,利用这一实验可以研究_______________;如图的装置,用抽气机将钟罩内容空气渐抽掉,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此实验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水中的游鱼被站在岸上的人讲话声吓跑,鱼听到声音是经历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物质传播.这个现象说明气体能传声以外,同时说明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声.
19.“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发生,又没有阻断声音的_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帮小明补充完整.
(1) 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产生的.
(2)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得出声音是由______产生.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______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false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false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
false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
false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false结论:______.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1.C
【解析】A.大声呼喊会消耗大量体力,持续时间短,不是自救的好办法,故错误;
B.被困人员需要给外界传递救援信息,不能等待,故错误;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并且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故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是自救的好办法,故正确;
D.见缝就钻,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导致死亡,故错误.
2.C
【解析】正在发声物体在振动但不易观察,为了观察到它的振动,放一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解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按住鼓面,等于使其停止了振动因此声音消失了.
4.B
【解析】A.噪声也是声音,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确;
C.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出声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故C错误;
D.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故D错误。
故选B。
5.C
【解析】A、关闭的收音机,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故A不符合题意;
B、未敲击的音叉,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故B不符合题意;
C、真空铃实验中的闹铃,正在发出声音,是声源,故C符合题意;
D、博物馆内的编钟,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解析】A、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与声音的产生条件无关.
B、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反射,避免产生回声,与声音的产生条件无关.
C、风吹树叶能看到树叶摇摆,同时听树叶沙沙响,树叶振动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大,与声音的产生条件无关.
所以选C.
7.C
【解析】用细线和塑料杯制成的土电话,主要依靠固体(细线)传声,并且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故选:C.
8.B
【解析】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说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发声停止,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此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可知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不符合题意;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符合题意,故选B.
9.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本身具有能量,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选D。
10.C
【解析】
解:声音从发出到墙的时间:t= false=0.05s , 离墙的距离至少是s=vt=340m/s×0.05s=17m;
故选C.
11.D
【解析】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故选D.
12.C
【解析】A.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氧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固体(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空气和氧气)中的传播速度,符合题意;
D.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铜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13.B
【解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传播.
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3次声音,
第一次是在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故选B.
14.3000 不能
【解析】[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false
该处海水的深度
false
[2]月球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15.不会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是能传递声音的。实验在月球上进行,由于月球上处于真空状态,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因此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小球也不会被弹起。
16.波 能量
【解析】[1]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前传播的。
[2]利用声音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且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17.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1]该实验运用转换法,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因此可用来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当钟罩内有空气时,在外面可以听到闹钟的声音,但利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气时,声音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且声音可以在空气中进行传播.
18.空气 水 液体
【解析】[1][2][3]人说话时声带振动,鱼听到声音是经历了空气和水两种物质传播,这个现象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19.传播 振动 大于 月球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掩耳盗铃”的错误之处,不能阻止振动产生声音,也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而别人仍然可以听到声音;
(1) 笛子、号一类的乐器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所以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在月球上为真空状态,所以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1). 传播 (2). 振动 (3). 大于 (4). 月球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20.振动 振动 发声振动转换成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易于观察 减小 变大 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①
【解析】(1)[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用手敲鼓,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
[3]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显示鼓面的振动,这是放大法(转换法)的运用;
(3)[4]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弱。
[5]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
[6]c.进一步推理: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7]d.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