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8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8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3 22: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其现实意义。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走进作者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关于《孟子》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历史背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题目释义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任务驱动——文意疏通
2.请同学翻译,难点强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
以:用。 运:运转,转动。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 (状语后置句) ,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今:表假设,如果。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结交。要:求取。恶:厌恶。然:这样。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萌芽,发端。之:主谓取独。
是:这。犹:就像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而:表转折。
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通“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保:使…安定。事:侍奉。
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合作探究
一、孟子如何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孟子为什么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三、联系历史或实际,谈谈人应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意义。
(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及效果)
一、孟子如何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
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
举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比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表达自身的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从反面经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论点。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行 仁 政
比喻说理,生动启发
排比句式,气势磅礴
二、孟子为什么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近乎本能,而每个人都具有的情感。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还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子。因而,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关系重大,把四端由个体的特殊体验向外扩充,于家可以侍奉父母、尊长,于国可以为政治民,乃至于统御天下。反之,则连个人的身家性命都难以自保。“不忍人之心”是孟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三、联系历史或实际,谈谈人应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意义。
“侧隐之心”
治国为政方面:恻隐之心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可联系古代爱惜百姓的官员与帝王,现代如中共十八大体现出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精准扶贫”的措施,都是“仁爱”的体现。相反,一些朝代和现代一些国家,对民实行暴政,发动战争导致生灵涂炭,都是“仁”的缺失。
人与自然方面: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缺乏“恻隐之心”。
社会文明发展方面:“扶不扶”问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辞让之心”
可从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入手分析,如果只注重一己之利而忽视他人利益,相互争夺,而不是相互谦让,必然产生争端,如古代争夺土地、财产的例子,当今中美贸易战的例子。实现人民命运共同体应该有宽容博大的胸怀,不能只关注自身利益。
“羞恶之心”
可联系古代的乱臣贼子,也可联系当代有些官员贪污腐化,有些人道德沦丧,毫无底线,一些网络平台烂熟严重的分析儒家倡导的羞恶之心的重要。
“是非之心”
人应该有是非的判断,特别是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更要有清醒的认识,如对一些古代的思想、观念、习俗要有清晰的认识,对外来的思想文化要能够批判地继承等。
课堂小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练习巩固
在儒家,“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一种人性情感,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正方:同意。人生下来思想是单纯的,具有一种本能的同情心。孟子举“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例子,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观点。
反方:不同意。“人皆有不仁人之心”只是孟子的主观理念,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与仁往往相去甚远,“不忍人之心”应该是后天学习培养的,把人的起源抽象化、玄虚化,并不有利于人们体会仁,施行仁。
育才中学团委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为一辩选手写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题目
各位观众,各位辩友:
大家好!
我是反方(正方)代表,我方认为……
中间段:对方辩友可能会说……但我想说……(陈述理由)
首先……
然而……
其次……
在座的各位我们应该……
最后请允许我再重述一遍观点:…… 。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