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 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 为: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 受: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 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 仲永。
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
环谒于邑人:到,向。
于舅家见之: 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
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随堂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参考答案
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课后作业(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
世隶耕( ) 泯然( ) 或以钱币乞之(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 )
2.稍稍宾客其父 ( )
3.父利其然也 (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5.邑人奇之 ( )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 )
邑人奇之 ( )
余闻之也久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父利其然也( )
其受之天也( )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或以钱币乞之( )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二、阅读
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旋改为“满”( ) ②凡如是( )
③始定为“绿”( )④凡如是十许字(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10.王荆公即 我国 朝人,著名的 、 。
11.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参考答案
1. yì yè chèn lì mǐn qǐ
2. 属于 曾经 立即 题上 同乡 拜访
3. 异:对……感到诧异。 宾客:当作宾客。 利:以……为利。 扳: 同“攀”,牵引,通假字。 奇怪:以……为奇,意动用法。
4.
之:诗 方仲永作诗 这件事 的
其:他的 作诗获利 方仲永
以:把 用
于:向 在 比
5.北宋,政治,文学
6.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7.D
8、随即 这样 才 左右
9、(1)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草春树,什么时候明亮的月亮才能照耀我回到故乡去呢? (2)吴地有个读书人家里收藏了王安石原诗的草稿。
10、王安石 宋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11、“到”不好,太生硬。“过”不好,让人感觉春天一下子就消失了。“入”不好,描写不妥当。“满”不好,风是无形的,不可用满形容。“绿”好在将春风写活了,给人的感觉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江南大地一下子春色满园,春光无限。(共56张PPT)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唐朝
宋朝
第一部分:朗读
仲 隶 尝
啼 焉 邑
扳 谒 称
泯 矣
zhòng
lì
cháng
yì
yān
tí
mǐn
yè
pān
yǐ
chèn
一、读准字音
二、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1、金 溪 民 方 仲 永
3、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仲 永 生 五 年
4、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意……
5、传 一 乡 秀 才 观 之
6、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7、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
8、余 闻 之 也 久。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矣。
——愤怒语气
——惊叹语气
——遗憾语气
——痛心语气
三、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第二部分:整体感知
一、归纳文章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写方仲永才能衰竭,
终于成为普通人。
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
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二、思考:㈠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有作诗才能,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原因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
㈡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第三部分:理解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出生、诞生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
给
借旁近与之,
属于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曾经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写字的工具 ,
对……感到诧异
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写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
题写
并且自己在诗后题写上他的名字。
奉养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传出去后,全乡的读书人都看了这首诗。
全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 文 理 皆 有 可 观 者。
邑人奇之, 稍 稍 宾客其父,
这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
文采、道理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认为他很神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立即完成
值得欣赏
渐渐
把……当做宾客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 扳 仲永 环谒于邑人,不 使学。
有人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认为……有利可图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拉扯、强要
每天拉扯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讨取
到处拜访
让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 作 诗,不能 称 前时之 闻。
听说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
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
让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传闻相符合了。
回
相当
传闻
又七年,还 自 扬州,
复 到 舅 家 问 焉。
曰:“ 泯然 众人 矣。”
回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又
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说
舅舅说:“他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为普通的人了。”
从
消失的样子
普通的、一般的
之,代指方仲永
补充课文注释
父异焉
即书诗四句
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从先人还家
还自扬州
或:有的人。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利。然:这样。
从:跟从。
从扬州回家。
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
且为众人
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固:本来。
且:况且。
卒:最终。
于:比……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
止
能
那些
终于
尚且
达到
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写仲永幼年做诗的非凡才能。
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奇 才
一奇:
不识书具,忽啼求之
二奇: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三奇: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四奇:
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贪其利不使学。
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请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思考:
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天资非凡。
揣摩语言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2、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利”:
“环谒”:
“不使学”:
指物作诗立就
不称前时之闻
泯 然 众 人 矣
才能
年龄
生五年
十二三
又七年
伤
“神童”
常人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
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
主题。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第五部分:总结及练习
邑人奇之:以……为奇 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奇特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伤仲永:哀伤,形容词作动词。
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
古今异义
原文 古义 今义
自是指物作诗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
此
判断词
逐渐地
稍微
有的人
或许
普通人
许多人
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学”
⒉“还自扬州”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㈠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㈡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动手做一做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几个特殊句式
1、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2、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
3、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 )
B.未尝识书具( )
C.即书诗四句(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
E.或以钱币乞之( )( )
F.从先人还家( )
G.贤于材人远矣( )
属于
曾经
写
赡养
团结
内容
有的人
求取
跟从
比……优秀
㈡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 )
B.借旁近与之( )
C.邑人奇之( )
D.或以钱币乞之( )
书具
方仲永
这件事
方仲永写的诗
㈢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赠 言
☆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赠 言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生之有神,也得育之有方,否则大器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