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课件+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相信未来》课件+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0 16:37:03

文档简介

《相信未来》教学实录
执教者:范煊聪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诗名呢,PPT已经展示出来了,请大家大声地把它念出来,题目是——
生:相信未来。
师:作者郭路生。郭路生是谁呀?
生:食指。
师:我们教材里说呀,《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老师这边啊,特意强调了郭路生,其实不仅仅是强调食指的真名是郭路生,其实啊,还另有寓意在。我们先来看看“郭路生”。
HYPERLINK "http://photo./showpic.html" \l "blogid=4bcde98b0100uwrt&url=http://s8./orignal/4bcde98bga6f8f7918187" \t "_blank"
师:笑得特别开朗的一个爷爷。他呀,生于1948年,名字取得特别有意思,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什么?
生:娩(miǎn)
师:所以取名为路生,特别好记。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相信未来》这首诗写于几几年?
生:1968年。
师:68年。我们诗歌的末尾已经记录了这个年份。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我们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这个论世相当重要。我们说啊,《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但是食指,这个笔名的诞生却是在1978年。那么我想啊,为什么编教材的人哪在课本上署的是食指而不是郭路生,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食指的名气更大;第二个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食指”这个名称更具意蕴。我们来看一下,郭路生取笔名为“食指”的寓意是——别人背后的指点,预备读。
生: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失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师:所以,“食指”较“郭路生”而言,带有更多的意义在。那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食指的《相信未来》是否展现了食指的健全人格。
师:诗歌题名《相信未来》,什么是未来?有同学能为“未来”定义一下吗?英芝你来说说吧,你觉得什么是“未来”?
周英芝:未来是我们以后的意思。
师:哦,未来是“以后”的意思。好,请坐。你的理解与字典的解释差不多。在2000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因为新版的词典没有收入这个词条,在2000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师:一个是短暂的,一个是长久的,但是都是指向——未发生的那么一个时间段,所以未来是未知的。
师:那么既然未来是未知的,正如我们的PPT背景一片空白一样,未来就是一张白纸,所以未来,可待填充。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食指的《相信未来》——他到底相信怎样的未来?他怎样相信未来?
师:我们知道读一首诗啊,首先要进入诗歌。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齐声来朗读一下食指的《相信未来》。大家注意慢慢读,语速不要过快。《相信未来》食指,预备起。
生读:时间03:58——06:25
师:大家读得很好。这个“杆”字读音注意下。旗杆(gān),笔杆(gǎn)。我们刚才读了这首诗,我想啊,每个人对这首诗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暂且将自己的理解搁在心中,我们来看一下,有个人在读了这首诗以后,对这首诗做出了这么一个评价。这个人是江青同志。她说啊——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师:江青为这首诗选择了一种颜色——灰色,那么现在我也想请大家为这首诗选择一种颜色。把刚才分给你的那张纸拿出来,我们把它对折,在纸的左边写上你的第一感觉:在你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哪种色彩能表达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只用写下你的第一感觉,30秒的时间,请再快速浏览一下全诗,不用深思熟虑,写下你的第一感觉。
师:好,我看见大家写下的颜色,大多数是偏亮色的(教师只走了半圈,统计有误)。我请一个同学来讲讲。陈静,你是写“昏黄”是吧?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一下你的理由吗?
陈静:因为你说用第一感觉。
师:对。
陈静:然后我看诗中用了“枯藤”这个意象,就想到了“昏黄”。
师:哦,看到了“枯藤”就想到了昏黄。
师:那你(面对罗银飞)为什么写“紫色”呢?
生(笑):紫葡萄。
罗银飞:我觉得这首诗里有淡淡的忧郁,所以用了紫色。
师:很好。看同学的感觉或者是出自文本,或者是进行整体把握,但都很好地表达了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这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想请大家进一步地走入这首诗。我们说啊,心悟口诵,如何理解文章便会如何把握朗读的节奏。听别人的朗诵,也可以明晰别人对这首诗的理解。现在我想请大家静下心来,可以闭上眼睛,我们来听听濮存昕是如何朗读这首诗歌的。
听:时间09:28——13:03(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故时间长,为了让学生进入状态,教师让学生听了完整版的朗诵)
师:听了他的朗诵,且不说他朗诵得好不好,但至少,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那么现在,我们理解了他的理解后,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你还坚持你的第一感觉吗?现在,你觉得哪种色彩更符合这首诗歌?现在要具体地说说理由了,从本诗出发,去进行分析:为什么你用这种色彩?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
师:时间到了。我发现啊,有些同学一直坚定自己的立场,有些同学已经“动摇”了。那么,我先请不变的同学来讲讲自己的立场好吗?谁的立场是不变的?陈静?哦,不是。那么谁的第一感觉一直坚持到现在?能举手示意吗?哦,陈含慈,好,请你来说说。先说说你采用了哪种颜色?
陈含慈:蓝色。就是天空的颜色。
师:嗯,那你来说说理由?
陈含慈:哦,其实,一开始我是用蓝色,就算,嗯,后来改成“天空的颜色”。一开始可能觉得是有一朵云压过来,后来觉得冲破了云层,绽放了光亮。
师:嗯,云是从哪里来的?
陈含慈:云?
师:嗯,云这个意象是哪里来的?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吗?
陈含慈:哦,对。因为第一段话让我读过来感觉是茫茫的一片。
师:哦?那是阴云?
陈含慈:呃,是灰色的云,一点点淡下来淡下来,到白,最后化开,化成蓝。
师:哦,第一段话让你读起来感觉是云的色调,灰色的。
陈含慈:嗯。
师:之后你说,一个东西冲进来,打破了,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陈含慈: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从这里开始。
师:哦,就是诗人已经谈及“为什么相信未来”这个话题了,是吗?
陈含慈:是。
师:那么,打破云这个东西,具体来说是什么?
陈含慈:是不屈不挠的努力,战胜死亡的年轻。
师:哦,那之前是不是有个信念在?
陈含慈:是。
师:那这个信念是?
陈含慈:相信未来。
师:那你说前面的白云在作者的笔下具体指的是哪些意象?能和我们说说吗?
陈含慈:是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凝露的枯藤。
师:这些意象给你的感觉是灰色的?
陈含慈:对。
师:那你觉得第一小节的颜色和第二小节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陈含慈:不一样的。第一小节是绝对的灰色,第二小节是带有一点点希望的感觉,虽然深秋给人的感觉是暗的,但是露水却有一种清澈的感觉;虽然是依偎在别人情怀,却是鲜花,鲜花给人的感觉是新鲜的。
师:那你说第二小节是秋天的感觉,那第一小节如果也用一个季节来概括,你觉得是哪一季?
陈含慈:旱冬。
师:旱冬,好,请坐。陈含慈说第一段是旱冬的感觉,第二段是深秋的感觉,她觉得第一段比第二段更加的灰色,更加的凄凉,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师:好,琳琳你说。
王琳琳:其实我觉得,呃,给我的感觉是,应该是,第一个是最暗的,然后再,感觉就是天亮了一样,迷迷糊糊,就是亮一点,再亮一点,再亮一点。
师:你能说得具体点吗?
王琳琳:呃,一开始就是蜘蛛网,很颓败的样子。然后是灰烬,后面是失望的灰烬,然后是雪花。
师:呃,雪花?
王琳琳:嗯,雪花虽然是白色,但是在那灰蒙蒙的一片中,雪花给人的感觉很冷。
师:但我们看啊,作者在“雪花”前用了什么定语?
王琳琳:美丽的雪花。
师:那作者是想说雪花的“美丽”,还是想表明它的冷冰冰?
王琳琳:就是那个,就是,等一下,让我再思考一下。
师:嗯,好,你可以再考虑一下,先请坐。楼丽娜同学想发表意见,我们先听听她怎么说。
楼丽娜:我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并没有,所谓的情感上的转变。
师:你选择了什么颜色?
楼丽娜:我选择的颜色是黑色。
师:我看你第一种颜色和第二种颜色有变化。
楼丽娜:嗯。刚才王琳琳的观点,我觉得,可以概括为,相当于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候。诗人说相信未来,是相信太阳会出来,但是现在并没有看见太阳,现在是处于最黑暗的时候,是在接近着它。所以我觉得,像看那个,他们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就比“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炉台”更加地具有悲剧的感觉,这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第一种颜色是黑色,第二种是灰色。
师:那请问,外面环境发生着变化,无论这是否更具有悲剧感,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是否会发生变化?你怎样理解作者在第一段是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第二段是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楼丽娜:前面写的是他的意象,但是后面用美丽的雪花写下,凝露的枯藤写下,第三段说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我觉得这个写的地点和前面带有感情的意象,并没有什么关系。
师:你的意思是说外部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无关?
楼丽娜:我觉得,他已经是,可以说是现实过分黑暗了,所以才激发了作者如此强烈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师:那如果说让你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写下呢?是全部一样?还是会有不同,比如可以用楷书、草书、幼圆、宋体之类的?
楼丽娜:沉默
生杂。
师:好,你先请坐。我们一起来思考下,作者三个“相信未来”,情感是否发生变化?
李汝:我觉得,雪花么,会化掉的,露水呢,比雪花留存的时间稍微长点,笔杆么,可以写下后,就保存的时间更长了。这个时间越来越长,其实也就代表信念越来越坚定。
师:很好。我们看文本,文本的第一段是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也不要忘了美丽这个词,这个词说明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情感?
众生:希望
师:第二段是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茫茫的大地上,拿着枯藤——
宋轶伦:我觉得第一个美丽的雪花的话,让人感觉很漂亮,我觉得用字体的话应该用宋体或者仿宋,第二段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用行楷,应该是用比较强劲的草书或者是楷书,第三段的话我觉得是用幼圆那种比较可爱的字体。
师:大家同意她的观点吗?
胡丹丹:我觉得雪花是在雪地上的,在雪地上写字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容易的。然后我觉得,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那我觉得这个难度是有点大的。
生笑。
胡丹丹:然后,然后用孩子的笔体写“相信未来”,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后我觉得困难是越来越大,但是作者在这种现实的压迫下,信念却是越来越坚定的。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徐旭敏: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像它,前面几段,我觉得都是比较惨的么!像蜘蛛网,什么查封了我的炉台。还有第二段里面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这三段前面讲的都是比较黑暗的东西,然后在最后,尽管那么黑暗,他却依然相信未来。需要有这种,就是尽管在这种环境下,依然相信未来,我觉得就是需要有童年的那种天真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如果是我,我觉得三种我都想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为什么我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对的,为什么第一种要用宋,第二种用行楷怎么样的这种理解呢?
师:没有说一定是那种理解。大家同意她的说法吗?她觉得外界那么黑暗,好,先请坐,作者依旧保存了天真浪漫的信念,所以她觉得三种都可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用比较幼稚的童真的笔体写下,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杂。
师:可以吗?同意吗?
楼丽娜(私底下):不能同意她的,就是三种笔体都是一样的。
师:徐旭敏的意思就是说关于力度,我们可以从丹丹这种角度来分析,但关乎笔体,她觉得可以都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因为我们所有的信念都来自浪漫天真的心。这样的理解可以吗?
周英芝: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美丽的雪花,它是会融化的。然后,在凄凉的大地上写字,也会很容易模糊掉。但是,用笔写下的话,恒久的,时间会长点。这样的话,虽然现实是在摧毁,因为是对我们信念的一种摧毁,我倒不在乎用什么笔体写下,我觉得在这种现实下他还能相信未来,就很好了。
师:按英芝的意思是说三个“相信未来”,无论有没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都饱含了作者的一个信念,天真浪漫的信念。无论在怎样的一个黑暗的外界世界,他都珍藏着一颗我要“相信未来”的心。其实这已足矣。我们已经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涌动着的那么多美好的情感。那么现在,我想请大家重点来看看第三段,因为这里有一个比较难的,朗读方面的问题。我看大家第一遍朗诵的时候,是“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断了两断。我们听濮存昕的朗诵,发现他是读成“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现在你们认真琢磨琢磨,你们觉得,是“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好还是“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好?程琰,你来说一下好吗?
程琰:嗯。我个人的话,是比较倾向于濮存昕那种吧。因为,呃,就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感觉就是好像将手指比作了排浪。
师:你说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作手指向天空的手势)
程琰:是“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这样子的话,感觉手指和排浪是配对的。就是说,把手指比作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就是感觉把手掌比作大海,大海就是手掌。然后,那个,这样的话我觉得整个气势会非常的磅礴。
师:“诗人有像排浪的手指,像大海的手掌”,给你怎样的感觉?
程琰:呃,就觉得诗人是有掌控能力的。我觉得应该是说,因为他的题目是“相信未来”吗,我觉得如果说我的手指是排浪,我的手掌是大海的话,就是说,我们是有这样的气势的,我们是可以(重音)“相信未来”的。
师:呵呵。正如上节课学过《沁园春 长沙》。我们可以用哪几句诗来阐释?
生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师:是的是的。那有没有同学赞成另一种断法?
生杂。
师:我看第一遍读的时候,是有同学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的。能说说原因吗?
生杂。大多数点头同意。
师:现在没有赞成这种读法的了?那我们就统一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那我们就再齐声朗读一下这一小节。“我要用”,预备起。
师:我们看这首诗的前三段有反复出现的四个字,那便是——
生:相信未来。
师:那么他前三段表明了“相信未来”这个信念,后面便开始阐释理由了:他为什么相信未来。作者在哪里开始阐明这个原因?
生:我之所以坚定的相信未来……
师:诗人说:“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那么我们接下来齐声朗读一下下面三小节。“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预备起。
生读。
师:诗人说坚定地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他到底相信未来人们眼睛会干吗?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的,具体的语言来阐释,他到底相信未来人们的什么呢?会怎么样?银飞你来说说好吗?
罗银飞:他这里提到“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我觉得他应该是相信人们能够判断能够分析的一种精神和眼光。
师:人们会分析、判断他们。那重回诗句,你觉得哪句诗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
罗银飞:是——那个第六段。
师:那你觉得读这一段的话,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来?
罗银飞:充满信心。
师:充满信心!你来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好吗?
罗读。
师:好,谢谢。其实诗人特别“焦急”,我觉得你应该读得再“焦急”点,“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师示范)。因为诗人特别地相信未来,而且相信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并非在很远的地方,就在前方了。所以他特别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是吗?
罗点头。
师:好。我们再来看看。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首诗啊,写于1968年。那个年代离我们很远。那些故事,我们或许知道了些,或许也是不知道。我们回不去那个时代,但我们可以看看那个时代的很多诗人,他们经历了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那么他们是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它们的。
师:我数了一下,食指啊在《相信未来》里面,总共用了9个“相信”,但是在那个时代啊,却有一个诗人,却决绝地喊出了——我不相信。他是谁?
生:北岛。
师:北岛在《回答》中说:“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5个不相信,但是他不相信的到底是现在还是未来?
生:现在。
师: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食指,食指不相信现在吗?
生:沉默
师:食指对现在是完全否定吗?他的“现在”如果用色彩来描绘,你觉得是黑色的,还是灰色?
生:沉默。
师:他写“现在”,集中在前两小节,我们重点看看前两小节。你觉得给你的感觉是全黑的,还是灰的?思嘉,你觉得呢?
杨思嘉:我觉得,诗人对“现在”的看法,应该是灰色的吧。
师:为什么?
杨思嘉:因为我觉得他,比如第一小节吧,“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觉得主色调是灰色的。
师:嗳,我们看,灰色的,它后面是什么——余烟。这个灰,是不是死灰,冷冰冰的?
杨思嘉:不是。
师:对,它还冒着“余烟”。说明它是刚刚熄灭的。还有点“余烟”在。冷中还有一丝的暖,并非绝冷。是吗?
杨思嘉:是。
师:那么下面“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你看作者在“灰烬”前用了什么形容词?
杨思嘉:失望。
师:你说如果我们完全否定现在的话,应该用什么词更合适?
生杂:绝望
杨思嘉:绝望。
师:或者是,更悲伤的一个词语,是吗?好,请坐。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深入探讨了。因为我们更多的是要将目光放在“相信未来”上。那么刚才啊,我们细细品读了《相信未来》,最后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最后再朗读一遍。虽然诗人的写作年代可能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现处的这个时代,依然可能会遭遇到或者是黑色或者是灰色的现实,那么食指这个《相信未来》,便不只是他的“相信未来”,我希望也成为我们同学们的相信未来。那么最后一遍朗诵,我的要求比较高。首先,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或者说,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部分内涵,读诗没有终点,所以第一我们要带着情感朗读。第二,要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我们刚才已经在白纸上写下两种色彩来表达你对这首诗的感觉了,现在我们要写下第三种色彩,来表达你对这首诗的这一时刻的理解。第三,要读出你自己来。因为读完之后,我们要在白纸的右面写上(PPT展示)“我的未来”,下面署上你的名字,为你的未来涂抹一种颜色:《我的未来》会是一首什么颜色的诗。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拉进这首诗里,与诗人共舞。现在,我们来一起朗读《相信未来》。
生读:时间35:44——38:27
师:这一遍读得非常好,我听出同学们的感情来了。这是令我非常高兴的事。最后,我请大家非常郑重地在白纸上写下你的感受,写下你对这首诗的感受,写下“你的未来”的色彩。我希望,今天,我们和食指的《相信未来》邂逅,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在交会中互放的光亮,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记忆,记得食指的《相信未来》,也记得我们的《我的未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注:模拟上课的学生均为初阳学院综合文科081班中文系学生,共20人,实到学生19名。故收回白纸19张,写下的色彩有:
1、昏黄、绿色、首先是一种压抑的,但最后是一种激昂。
2、灰色、亮色、前路也许曲折,但会坚定地走下去。
3、始终如一:深蓝色、青色
4、金黄、白色
5、灰色、红色
6、金色、黎明的颜色、黎明的颜色
7、灰色、无变化
8、白色
9、几次颜色不变,但对同一种颜色蕴含的意义有了不同的理解:黑色,第一次感到颓废消极的黑,第二次感到厚重深沉的黑,有着钢铁般的坚定与执着——相信未来。
10、绿色,没有变化
11、金色、灰色、逐渐变亮
12、黑、灰、灰黄
13、黑色和金色,一直觉得是这两种颜色
14、紫色、紫色、绿色
15、绿色、黑色、白色
16、淡灰、初升太阳的颜色
17、蓝色,天空的颜色,天空的颜色
18、青色、青色、底色是偏亮的,但上面会蒙上一层灰白色,就像是透明度越来越大,底色一直未被隐去。
19、灰色、金色、金色
课堂效果评价:
1、第一遍读和第三遍读的感觉发生了明显的不同。
2、挺好的,第三遍读的时候感到内心气势强很多。
3、课上得挺好。情感没什么变化,读过太多遍了。
4、好!
注:由于时间紧迫,加上没有表达清楚,故只有4名同学对本课进行了课堂评价。有同学课后反映,以为在白纸上写上了颜色的变化就已经代表了自己对这首诗的前后理解的不同了。
同学评价:
优点:教态自然、声音洪亮、情感丰富、富于激情。设计较有新意,能灵活驾驭课堂。
缺点:激动起来语速过快;普通话需加强;课堂提问可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就是那个颜色;背景知识要提一点;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适度总结强调;课堂设计可以不限定在一种颜色上,因为很多人的理解可能是多种颜色掺杂在一起。
自我评价: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在于富有激情。针对这堂课,其实上完后,自我感觉很好,虽然我知道有许多很明显的缺陷,比如由于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故为了不打扰到头脑风暴,在时间方面没有控制好;又比如由于时间紧迫,就取重避轻,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上,将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省略了。但是看着同学们最后一遍朗诵时那么地投入,那么地热情,以及写下最后一个色彩时那么地专注,我便觉得是成功了。但在整理课堂实录时,我又觉得,我是失败的。本来此堂课的亮点在听完朗诵后的二次感悟。由于学生都是中文系学生,“感觉”很丰富,“想象力”也很丰富,而且特别抽象,表达得也抽象,很多回答特别出乎我意料,故我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思绪,去概括总结,所以最后只能觉得在理解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匆匆收场。现在仔细看自己的引导,发现自己在同学们的头脑风暴中周旋得并不漂亮。虽然是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但是却没有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理解,这如果是针对高一学生,是一大弊病。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课上说得叽里呱啦,课后忘得稀里哗啦。
一直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依旧能力有限,无法在他们的回答中提炼出最简练最精华的部分加以强调。其实我想,如果不是为了赶进度,想把内容通通上完,其实不讲北岛也无关紧要,就把时间让给食指,去总结强调同学们的观点。对于下面三段还可以更详细地讲解下,同时穿插些背景知识,或许能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食指及食指的《相信未来》吧。
有师曾说:“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解决理解是否深刻这种问题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教师不必过于着急,最重要的是,只要学生有了反复阅读、钻研的兴趣,一切就都好办了。”我想,这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吧。虽然,我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课堂驾驭能力并不满意,但是,至少我在情感上是真诚的。或许,也正因为这样,有学生被打动了,于是,我在失败中侥幸地品味了一丝成功的滋味。(共31张PPT)
什么是诗
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春的情怀。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高一语文 宋春丽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4岁,中国现代诗坛最富才情的诗人徐志摩,怀着“真”“爱”“美”,在夕阳下的康桥边浅唱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挽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他向世人宣称:“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来,诗情如万物勃勃生长,著名叙事长诗《麦布女王》由此诞生。
20岁,食指以他的青春与热情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往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时隔1200年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乐观的食指用同样的激情用就写下了鼓励过一代人的醒世之作——
《相信未来》
食指
2001年4月28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诗坛重要事件
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给他起名路生。
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6岁开始创作诗歌。19岁起向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学诗。在此期间,郭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
1968年到山西插队。参过军,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90年至今在北京福利院接受治疗。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
相信未来
疯狂岁月——大字报
大字报不知是否为文革的发明,但肯定在文革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势如潮涌。
疯狂岁月——红卫兵
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
疯狂岁月——个人崇拜
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在文革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于一代伟人变成了全国人民顶礼摩拜的神。
疯狂岁月——批斗会
大到成千上万的群众集会,小到车间、班组的现场会,各式各样的批斗会层出不穷;上至国家主席,小到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批斗会的对象。
鉴赏诗歌
读出情味
感悟形象
品味语言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体会诗行的多节拍艺术效果
当/ 蜘蛛网/ 无情地/ 查封了/ 我的/ 炉台
当/ 灰烬的/ 余烟/ 叹息着/ 贫困的/ 悲哀
我/ 依然/ 固执地/ 铺平/ 失望的/ 灰烬
用/ 美丽的/ 雪花/ 写下:/ 相信未来
体会重音,把握节奏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朗读提示:
(语调与前两节明显不同。高昂。豪迈。)
“手指”后断开。“排浪”,气势壮阔。
“手掌”后断开。“大海”,字韵饱满,境界开阔。
“曙光”、“笔杆”,重音强调。
率真而坚定。“相信未来”字字顿开,高而强,形成高潮。
“我”,顿开。“之所以”,重音强调。
紧承上句,不宜停顿时间太长。
“拨开”,字字饱满。
紧承上句,一气贯通。“看透”,重音强调。
第一节
找出意象 分析意象 体会思想
蜘蛛网
黑暗势力
炉台
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
希望的火花
生活上
贫困
但保持
乐观
第二节
找出意象 分析意象 体会思想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泪水
鲜花
美好的事物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
心理上
失落

一往情深
第三节
找出意象 分析意象 体会思想
手指——涌向天 边的波浪
气魄恢宏
手掌——托起太阳的大海
志向远大
曙光——温暖漂亮的笔杆
追求光明
孩子的笔体
憧憬美好
目标上
用尽全力
执著追求
找出意象 分析意象
腐烂的皮肉 创伤是表层的,
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 能拯救中国命运
的中国的脊梁
第五、六节
相信未来
本诗的总体结构
第1-3节 展示自我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
思想逐层深入
韵律渐趋高昂
写残酷现实,以突现主旨
言历史公正,以推说理由
书“相信未来”,表内心呼唤
食指的诗
即使生活本身是混乱的、分裂的,诗歌也要创造出和谐的形式;即使生活本身是扭曲的、晦涩的,诗歌也要提供坚固优美的秩序,使人们苦闷压抑的精神得到支撑和依托;即使生活本身是丑恶的、痛苦的,诗歌最终仍将是美的,给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的。
这种由对诗歌的忠直体现出来的忠直,体现了那个时代惨遭摧残的良知,显示出能战胜环境的光明和勇气。
食指与朦胧诗
食指的诗,尤其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了的杰出诗人。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象珍珠,在历史的尘埃中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
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北京
拓展阅读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疯 狗
——致奢谈人权的人们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1978年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阿!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阿!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阿!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阿 我亲爱的祖国!
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