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想北平》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0 16:37:03

文档简介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了解散文衬托和对比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4.了解并掌握老舍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了解散文衬托和对比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了解散文衬托和对比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配乐朗诵诗歌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惆怅的“乡愁”。
解题
课文题目为“想北平”,其中的“想”能不能换成“写”呢 为什么?
明确:“想”,思念、眷恋,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所以“想”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三、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散文特点:明白如话,京味十足;细节入微,幽默风趣。
四、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廿七岁 什刹海 愧杀 菜圃
五、研习课文
(一)研习2、3节
1、作者深爱着北平,但他所爱的北平不是我们熟悉的故宫的重重殿宇,也不是六朝故都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那么作者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表达心中对北平的爱呢?请学生朗读2、3两节,并找出相关语句。(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只是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
2、再次阅读2、3节: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如果能感受到,就表明作者并非没有说,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第二自然段:“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本文是写对北平的思念,为什么提到自己的母亲 教师补充:老舍爱母是出名的。舒庆春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得老舍。为一家人六口的衣食温饱,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她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全靠母亲独立撑持。这儿作者提到母亲,是一种类比的手法,母亲与家紧密相连,母亲是最亲的人,也是最令人牵挂的、最值得去爱的人,看似平常最包含深刻,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同时更是抒发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只是说不出而已。”(我与北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完全融为一体。)
第三自然段:“真愿成为诗人……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与北京早已血脉相连,北京赋予了“我”的个性,气质与文化品格,这就是人与故乡的关系。故乡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从物产、方言、生活习惯到政治、经济都影响着个人,如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精明。
(二)、研习4——7节
1.学生关注第一节,作者说到“我的北平”,那“我”心中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学生朗读4——7节。
明确:(1)巴黎————————北京
太热闹或太旷 动中有静
(2)巴黎、伦敦、罗马————北京
布置欠匀调 布置匀调
小结:4、5节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北平与众不同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3)“花多菜多果子多”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北平带霜的玉李”
(4)接近自然
是个都城,而能有自己产的水果,花、菜;没有成天冒烟的工厂;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在文中作者没有写到闻名中外的故宫和雄伟的万里长城,也没有提到六朝故都积淀下来
的深厚文化底蕴,而只是写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为什么?
明确: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三)研习第8节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一小节直抒胸臆,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括的感情很复杂。课文题目是“想北平”,顾名思义,作者写作此文时人不在北京,所以说要“想”。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确实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老舍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善用修辞,幽默风趣,这些在本文中有无体现,找出相关语句试作鉴赏。
1.“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
2.“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3.“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拟人)
4.“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安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比喻)
七、作业
思念家乡,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属于自己的家乡,请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散文,尝试运用老舍先生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抒发我们心中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共56张PPT)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想 北 平
老舍
(1899—1966)
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
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 ”。
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北京人,满族。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有‘北京味儿’”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老舍作品
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剧作
《茶馆》
《龙须沟》
  舒乙眼中的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陶 然 亭
什 刹 海
玉 泉 山
北京故宫
北京紫禁城
北京天坛
北京圆明园
北京颐和园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天安门城楼
北京胡同
北京居民的生活
北京北海公园
北京八达岭长城
老北京的街道
现在的北京
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伦 敦
罗 马
君士坦丁堡
巴 黎
1.字 音
廿
辜负
菜圃

(niàn)
(gū)
(pǔ)
zhān
nián
粘贴
粘合

shā
刹车
什刹海 刹那
chà
也可写作“黏”
意思是“二十”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能换成“写”?
2、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研读4——7节,讨论一下,这几小节主要写平的那些特点?在这一部分里老舍主要运用了哪一种创作手法?
  1、老舍为何要写北京的物产、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2、体会一下老舍的语言有何特点?
作者笔下的北平的特点:
★动中有静 ★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请找出文中描写北平的段落文句,并简单说一说作者想念北平的什么?
老北京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请找出该段落中哪些语句特别能体现作者对北平的思念和爱?
  1、老舍为何要写北京的物产、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这最后一句“真想念北平呀!”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2、最近一句“真想念北平呀”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含义?
  3、体会一下老舍的语言有何特点?
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有物有情,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修辞手法
比喻
对比
反复
引用
1.比喻
  北平——自己的母亲,
  能恰当地表现作者对北平真切、深沉的爱,进而打动读者。
2.对比衬托
巴黎的未免空旷、使人疲乏——北平的动中有静
美国的橘——北平的玉李
衬托出北平的自然、悠闲。
玉李:李子的一种。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红李,玉李,花红和虎拉车,相继而来。”
3.反复
“我说不出”(2,3自然段出现四次)
强调对北平的爱难以道尽。
4.引用
“采菊东篱下”道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亲近。
表达方式
叙议结合 
2. 描写
描写花、菜、果,侧重颜色。
形象的写出北平具有大自然的气息。
如:整个儿与心灵相黏合,它是在我的血里。
自己对北平特殊的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抒情文字的鉴赏
从关键语句切入,寻找具体段落
理解主要的表达方式和角度
落实到具体的词句
具体分析和体会文字的表现力
  寻求写作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异同。
  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
  《故都的秋》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令人深受感动。
  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郁达夫出生于浙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喜欢故都北平,是在与其他城市做了比较之后得出的,是出于北平的氛围与他的喜好、他的心境相吻合的情况下的喜欢;而老舍对北平的那份情愫就不是如此简单了。因为在老舍心中,对于北平,已不能仅仅用喜欢来描绘,简直就是热爱。老舍生于斯,长于斯,由他来写北平,那份热爱是从血脉里流出的。正如他自己所写的一样:“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他写到动情处,竟忍不住要落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啊,只有久离故乡的游子才能体会得出。
  二文写作的切入点也不同:《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而《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来写。可以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今天,老舍先生带我们去逛了一下他的故乡——北平,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感情丰富,朴实自然的人,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是不是让你收获很多呢?
  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比喻之中见挚爱
比较之中有偏爱(对比)
细节之中出情趣(以小见大)
京味之中显真切
  请仿照文章写作特色中所提到的“比喻”、“对比”、“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家或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 业
  你也许没到过北平,但跟随着大师的文字,恐怕你也仿佛来到了那皇城根底下了吧。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与意境?说说为什么。
  你也许生活在有着2500年历史的姑苏城,可能你也有你喜欢的“我的姑苏”。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分享彼此的生活体验。
老舍论语言
  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吗去挤车挤船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老舍 《望北平》
乡 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