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正字正音
烟垢( gòu )
骨骸( hái )
瘸腿( qué )
打夯( hāng )
圈点( quān )
圈
圈棚( juàn )
畜
牲畜 ( chù )
畜牧 ( xù )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假想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与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比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此外,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就难搞清楚。
文章是人写的,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学会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提出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今生今世的证据
真的“没用处了”吗?
一、我不懂得怜惜拥有的
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活在世上需要对象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人生命的证据。
如何写?
如何理解?
细节描写,细致、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想念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的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真”“真的”?
为什么用疑问句?
“真的”表现以往生活的真实性,怀恋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价值。疑问句引人注意,加强气势,加强对情感的表达。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如何理解?
没有了这些证据,无法证明“我”的“今生今世”。
“内心的生存” 指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
即使有它们,而“我”却“不懂得怜惜”, “内心的生存”还是不能得到证明。“它们”与“内心的生存”是“互证”的——互为证明的。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没有了,这些“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
应该在乎这些“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
如何理解这一段的意思?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不应“归于沉寂”,因为它们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应该在我“内心生存”
不应“毫无意义”,生命的物质痕迹留在记忆中,是精神财富,是思想根源,是指导今天的参照、是走向未来的方向。
二、从各个角度反复说明故乡对人生命的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三、家园废失就迈向虚无
当家园废失,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就成了虚空。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如何理解?
《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一则是对故土最后的感激,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来临,才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故土。二则人在潜意识深层有“回去”的愿望。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所有的宗教均针对死亡而建立。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对它。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我们汉民族没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这时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不懂得怜惜拥有的(1)
故乡对人生命的意义(2-8)
家园废失就迈向虚无(9)
反衬故乡可爱
一草一木难忘
总结上文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感情
如“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一棵自己的大榆树” “一根拴牛的榆木桩”
写法赏析
真实详细的个人化的细节描写
如 “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
再见《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一般的乡思作品可能更注重抒情,情感味较浓。但刘亮程的这篇文章却具有更多的对故乡的一种理性思考,情感含蓄、多少显得克制。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跨越了这种感情,从而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产生的根由,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我在教学上的总体思路是:以课文中的对话栏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品读,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1、整体感知课文,读懂作者,读出自己的感受;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评点,训练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乡关何处” 板块中的一篇学生自读文章。这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该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教学时要挖掘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多一些理性的思索。青少年应该具有美好的心灵,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而在本文中,家乡的概念不仅是具体的,有时是抽象的,研读时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但是本文是一篇理性较强的文章,而现在是学生大部分可以说从来没有远离过家乡,他们没有感性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何况是对故乡——文本中所指向的精神家园——做理性的思考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注重于自己对故乡的感性认识,从而导致不能深刻的理解本文。
四、教学目标
反复研读,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分享感受,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六、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七、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
1、导入
假如今天有客人到你家做客,你会怎么给客人介绍你的家?你将怎样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呢?(请生介绍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家的一些具体事物,以导入证据这个词。)
2、 介绍作者
(略)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学本文服务,有具体的介绍便是证实这个人存在的证据。)
3、 我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离开家的时候,你会想家吗 你会怎么表达
师:很多人都会直接表达,高明者如老舍,想说而说不出来.(大爱无言),但今天作者却是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将感情深藏不露;没有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是理智的探讨人与家乡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好好欣赏这篇文章了。
4、生自读课文
教师同时出示四个整体性的问题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是什么?
(2)为什么要留证据?
(3)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证据的意义)(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了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4)没有了这些证据会怎样?
生讨论十分钟
师:“今生今世的证据”有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等。
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亲自的经历——在较寂的村巷仓皇奔逃等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找寻证据?(用原文句子回答)
生:“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师:理解很到位。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还证明了什么?在哪一段表明的?
生:第六段。 “内心的生存”,这里指曾经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师:“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谁来总结一下这个问题?
生:作者用那么多的证据来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痕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
师:当证据消失了的时候,结果怎样?
生:“踏踏实实地踏上虚无之途”。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故乡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这些打上人生印记的景物是人生的证据,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丧失了根,又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会长久地留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之中。
(多媒体显示)故乡≠家 故乡≠出生地 故乡≠旅游景区
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
(这一块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四个问题为牵引,让学生了解课文,读懂作者。下一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点评文章。)
5、刚才我们整体分析了文章,了解思乡之情如何产生。下面我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经验对这篇文章做一些简单的点评,也可质疑。注意点评的角度和技巧。先请同学们分组交流。
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可高可低,可默读,要读出感觉,同时把自己的感觉写在旁边的对话栏中。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①
大家要学会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
(1)评点方法与过程(显示)
A、找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你认为值得评点有话可说的文字并划出来。
B、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加以评点。
(在学生点评之前加以理论方法指导,再展示点评实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
(2)(多媒体展示)例第一段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第二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3)难点解读,
(本文中,肯定有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老师要巡视全场,参与学生讨论,在了解学生点评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找出可能存在的难点,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例: 第六段: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第七段:“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这些墙会最终回到土坑里。
——生命的证据会消失
——人最终会回归故土
——家园消失了,我们的心灵会走向虚无。
第九段: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找我的家园呢 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 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6、小结
《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7、课外拓展性阅读及作业
(1)阅读刘亮程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2)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在你十几年的生活中,哪些是最值得你回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同学做个交流。结合实际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有一定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