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 课堂教学实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地平线上 课堂教学实录+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0 16:37:03

文档简介

《西地平线上》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 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音乐《我心永恒》歌曲。
课时安排:1
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回顾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2、教师抒情性导入: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习  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1:(颜色上)第一次 春联的红
第二次 灰白 → 血红
第三次 烧红了 → 热烈的红 → 炫目的红
生2:(形态上)第一次 勒勒车
第二次 硬币 → 一轮
第三次 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
生1:圆(教师适当评价)。
生2: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
生1:变化多端。
生2:热烈、神奇。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次日落颜色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一次 惊呆了
第二次 遗忘 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 惊骇 向红光走去 自己的卑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生: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们便感觉到美了。
13、师: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请学生回答文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关文化内容。
生: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 罗曼罗兰对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迁 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扩)
14、点名读课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内容。体会抒情性的描写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结合古人“折柳”典故进行开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乡、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点上。)
15、师: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生1:悲伤的感觉。
生2:死亡的气息。
生3:悲壮而又令人感伤。
师:也可以调过来说,“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的美的,再加上是悲剧式的爱情,自然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这才是主题歌要唱的,所以它题为《我心永恒》。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这支曲子?
生:第一次是为表现苍白的气氛,用到歌曲里死亡的气息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照应。第二次便转为悲壮了,这是日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师:同学们对文中《我心永恒》的引用理解很深透。文中听到的是用萨克斯吹出来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听哪些萨克斯的曲子,用萨克斯吹奏的曲子,有什么特点?
生1:我听过《回家》,很悠扬。
生2:我没有记住具体的歌名,但我觉得听萨克斯,用荡气回肠形容来得好一些。
师:很对,萨克斯的纠结缠绵、婉转悠扬、最能调动人的情绪,尤其在我们寂寞的时候,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我给大家带来了《我心永恒》的曲子,大家照应课文气氛,来细心地听。
(第一次播放歌曲,萨克斯版《我心永恒》)
师:文中第二次日落出现前的苍白加上萨克斯曲子的渲染,气氛更显悲凉。但这支歌是不是只有悲凉呢?我们思考一下第二次出现这只曲子时应该是怎样一种情绪?
生:悲壮!
师:是什么给你这种感觉?
生:落日!
师:落日为什么悲壮?
生:要逝去了!
师:体验得很贴切,但落日逝去的悲壮和其它东西的逝去之悲壮是不是相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阅读并思考下文。
16、同样的一次日出,为什么又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塑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知晓情况,哪个同学来说说?
生1:约翰 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里的主人公。
生2:约翰 克利斯朵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小说想通过这个形象表现:“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正如光明:“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小说在描述约翰 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的心理安慰时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大家参照我们了解的这些内容,共同读一下课文第15段,思考一下作者引用的意图。
学生齐读,要有感情,教师评价,酌情重读。
生1:作者想表达太阳给伟人以思想,是人智慧、灵感的源泉;太阳有生的启示,与人类精神息息相关。
生2:我认为,本文作者用这个典故,正是为赋予太阳以英雄的思想。约翰 克利斯朵夫形象的诞生是因为太阳,证明他和太阳有着“一体”的关系。罗曼罗兰对着日出热泪盈眶喊的是:“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说明了这一点。约翰 克利斯朵夫就是太阳式的人物,那么,他所具有的性格,也是太阳所具有的。
生3:我同意他刚才的话。约翰 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所说的话,正好照应了太阳的日落日出。他的生命因为精神而循环,他的精神就像太阳照耀人间。他的英雄品德如此伟大,作者用他来表现落日的情怀是非常合适的。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罗曼罗兰面对太阳呼喊时为什么“热泪盈眶”?
生1:因为他发现了太阳和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共同点,而且非常难得,非常珍贵。他为自己伟大的发现而激动,为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诞生而激动。
生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苦苦寻觅,几年痛苦,一朝得到,激动得要命。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从约翰 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的话中,分明感觉到了他和太阳一样的性格与精神,他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 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的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时候,我们想起刚才大家听过《我心永恒》时所提到的,太阳逝去的“悲壮”,这悲壮里,应该没有悲伤。
师:我们再来听一下《我心永恒》这支曲子,这回播放的是原唱,我是想请大家从歌唱家腔调的把握上,体会一下其中的大悲、大美,体会这已经不是歌唱死亡的曲子,它是在歌颂生命。
播放歌曲《我心永恒》。结束时教师稍做停顿,给学生留下回味的空间。教师要求学生体会课文中第二次出现音乐时应该照应在歌曲的哪个位置上效果最好。
生:歌曲转向激昂的尾声部分。
师:为什么这一句出现在此处比较好?说说和文中日落意境的相同之处。
生1:感叹。有一种发现的惊喜。
生2:感到了太阳给我们的力量和感召,感到了“我心与共”后的幸福。
生3:文中太阳出现在一段苍白的感觉之后,歌曲唱到这儿,正是在凄婉的转折后激昂的抒情,情绪上一致。所以这段音乐伴随太阳出现较好。
教师板书词谱,请学生推荐或自荐唱出尾段首两句:
1=bA 4/4
1 - - - | 2 - - 5 | 5 – 4 3 | 2 – 3 4 | 3 – 2 1
You’re here, there’s nothing I fear. And I know that my
| 7 1 – 7 | 6 - - - | 5 - - 0 ||
heart will go on……
17、师:(鼓励评价歌唱的效果)至此,我们已经感觉到落日的至美之处了,但课文并没有就此结束,他又写了第三次落日,请快速阅读课文20、21两段,思考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的作用。
生1:这是由实转虚的写法,使内容更加丰富,增加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师:能否与前面几个典故比较一下,看能否发现什么?
生2:前面几次提及历史典故,是对个人情绪、性格的表现,而这里则已涉及到民族的内容,这是主题的提升。
生3:前面的内容反映纯美的享受,而这里的内容则和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群体的生活,因而是想表现国家民族一类的东西。
师:概括分析得很好。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一一再现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著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
师:哪个同学来给我们说说“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和“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还有“魁梧高大的身躯”等词语的修辞效果?
生1:“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是用历史的深远不回反写对历史的追忆,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惜情绪。
生2:“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写出一种偶然性,体现人生的变幻,却又有一种历史的必然。
生3:“魁梧高大”是写成吉思汗的身躯,更是突出他的丰功伟绩。
18、教师总结第二部分:席勒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文中三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六、结语部分。
1、师: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并思考“我不敢独享”一词和用“‘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一个日本画家叫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中国画家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一句结尾的意义。
生1:“我不敢独享”写出了日落给我的震撼;“世间有大美”照应开头并揭示出处。
生2:“雄伟”、“大美”再次总结西部、落日的特点,并用艺术巨擘对人间极顶辉煌的艺术奇观的感叹与落日形成辉映,丰富了西部落日美的内涵。
2、结合板书,总结课堂:
①总结三次日落颜色、形态上的区别;总结三次日落所涉历史典故的区别。
②总结归纳出“世间有大美”的文眼和纵贯全篇的感情线索。
③体会课文在纯美的写景当中融入的丰富的情感(结合词语)。(共29张PPT)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作者作品简介:
高建群,1954年生于陕西临潼,中国现代作家,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有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浏览,找出表示文章脉络的句子:
第1段:“我见过许多次落日,这里只简 约地记述三次。”
第6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
第17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第23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课文结构:
总(1) 甘肃定西高原(2~5)
分(2~22) 罗布淖尔荒原(6~16)
总(23) 阿勒泰草原(17~22)
第一次:定西高原落日
第一次落日
发现落日
血红
勒勒车的轮子 (比喻)
观察落日
没有光焰,柔和 美丽 安谧
像春联用的红纸
地点
甘肃定西高原
直接描写
背景
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
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落日过程:
跳跃着、颤抖着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只剩一半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停留片刻,突然又一跃,消失了
思考:这里的描写,让读者感到形象而亲切。因为作者用一系列形容人的词汇来形容落日,那么,这样写好不好呢?
【参考】
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罗布淖尔荒原
第二次落日
日落前
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
边缘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照耀
地点
罗布淖尔荒原
背景
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 无人区,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死气沉沉,《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
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日落时
最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背景
空旷的西地平线,都罩在一片回光返照中《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
第二次落日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落日前: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落日时:被震撼了,突然掉下泪来
想一想: 文中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泰坦尼克号》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死离别的故事,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伟大赞颂,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
 之前的落日,苍白荒凉,令人感到一种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觉”。
 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仿佛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即将消失,仍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让人肃然起敬。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第二次落日时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他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
*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并且,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凡是自己心中有着太阳有着生命的,干吗还要到身外去寻找呢?”
“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落日
第三次落日

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
地点
间接描写
阿勒泰草原
背景
辽远的西地平线
思考:第三次落日留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惊骇(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平庸)
*感谢(它让我看见了远去的背影,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
想一想:这里,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
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
匈奴民族——西部的历史
成吉思汗——历史中的英雄
作者在西地平线的日落里看到了这里的历史,感受到西部所蕴含的是一种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即使要逝去,仍要勇敢地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
三次落日:
雄伟的风景 世间有大美
第一次: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
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表现了一种悲剧美;
第三次: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
看图,写下你印象中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