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乡土情结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0 16:37:03

文档简介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乡土情结的由来和演变,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仔细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体验。
四.教学准备: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课时):
1.导入:
说起《乡愁》,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诗,可是大家知不知道,席慕容也曾写过一首诗,名叫《乡愁》呢?
配乐朗诵:
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过诗歌鉴赏,谈谈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情感的呢?(生谈)
这首诗尽管很短,但也意味深长,它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浓浓的思乡情绪。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像余光中、席慕容一样曾用文字表达过自己的思乡之情,柯灵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乡土情结》。
2.文本研习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问一下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题目中的“情结”一词的,为什么作者不用“情感”等词来代替呢?
明确:“情结”是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情结”是比喻化的说法,形象地揭示这种感情的化解不开、浓重的特点。
西方有俄狄浦斯情结和爱列屈拉情结的说法,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这种情结也许平时隐秘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但它总是时不时的会通过一些事情流露出来。
那在作者眼中,乡土情结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结呢?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文章,能不能从文中直接找出答案,什么是乡土情结?
明确:第一自然段: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这种感情是指对什么的感情啊?
明确:故乡
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了一些诗句,请三位同学来分别朗读一下,并说说你的理解。
唐 刘皂《渡桑乾》:“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体现思乡情。
唐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体现近乡情怯情。
唐 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体现他乡遇乡人的情感。
除了这些被直接引用的诗句之外,这一段中其实还有一些隐含的诗句,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元朝汤显祖的《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洛阳秋风”出自唐朝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巴山夜雨”出自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什么呢?
明确:说明思乡情结的久远。是不是也就印证了那句“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过渡:思乡情结由来已久,看来故乡在很多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抹不去的痕迹,在上一篇课文《我心归去》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在上一篇文章的第七段)。
故乡与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它就已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打下了烙印,而这个起点站呢往往就是我们的童年。
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看看到底乡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呢?可以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明确:父母亲戚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情。
这些童年的烙印似乎已经与我们融为了一体,像什么呢?(第二段末尾,形象的比喻)
过渡:乡土情结人人都有,只是有时候它可能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然而当有一天我们远离故乡时,它就会表现得强烈起来。年少时,我们可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少年离家一般会包括哪几种情况?(第三段)
明确: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那么,人一离开乡土,会变得怎样?
明确:“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年少离家后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呢?(第四段)
明确: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只有少数人春风得意。
文中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分别写出了游子的什么心情?
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
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
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过渡:除了上面讲的两种离家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致使人们不得不离家吗?
灾难和战争使人流离失所;
遭遇放逐使人有家难回。
这儿所叙述的几种离家的情形,表现的是否仅仅是思乡之情
师生讨论明确:在讲到战争和放逐时,引用古诗文和史料,表现了比思乡之情更深沉、更博大的爱国之情、故国之思,使“乡土情结”的主题得到了初步的升华。
(1.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愿望。字里行间透露着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
2.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过渡:因为思乡,因为爱国而产生的乡土情结还有没有民族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呢?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默读第6段,划出让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
①“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出自晋朝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胡马依北风”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
“狐死必首丘”出自屈原《九章·涉江》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自然界的生灵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从自然到人伦,从历史到现实,很自然地说到近百年来无数爱国华侨飘洋过海,打拼天下
②“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我们眼前有好多海外游子报答乡里的例子,如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他的祖籍就是宁波,几十年来,他慷慨解囊,无私的资助内地的教育、医疗事业。他的义举正是他思乡之情的具体做法。还有一些海外的宁波帮人士,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忘造福家乡。
当然,并不是只有富豪才能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其实,你身无分文,只要有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心,就是对家乡的回报。
③为什么提到香港,这就要联系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见ppt
④“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当你远离故乡时,就会对故乡的山水面貌、风土人情特别怀念,思乡之情也就特别浓厚。
作为“乡土情结”中最重要的一份情感,这种故国之思、爱国情怀决不会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越来越进步,距离对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已不是太大的问题,但这并不表示对乡土的依恋就会消失,有一句话说得好,子不嫌母丑。有一片土地曾经养育了你,使你长大成人,而这片被我们称为故乡的土地无论何时何地都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也许有一天我们同学也会离开自己的故乡,相信到那时你会对乡土情结体会得更加深刻,就像这篇文章的作者柯灵那样,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他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像他这样,写出真情实感。
到这里为止,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把握和了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文章开头所引用的王维的那首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想想看为什么他要问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
明确:这其实是我们对乡土的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打个比方,对于宁波的同学而言,假如我们久居他乡遇见了来自宁波的同乡,我们可能会问“家乡的杨梅现在应该熟了吧”之类的问题,而不会问“现在家乡的市长是谁”之类的问题,家乡的人物风情对于身在他乡的人而言,带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寄托,而这种情感,无论是辽阔的空间还是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它褪色的,也就是乡土情结。
3.作业:
文中引用了许多描写家园之思的诗句,请同学们课后再收集5—10句类似的名言佳句,并试着背诵下来。
板书:
乡土情结
柯灵
父母亲戚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童年的烙印: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情。
离家原因:
理想
生计
灾难和战争 思乡、爱国
放逐(共48张PPT)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
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彩的方法。  
初读课文,思考:
本文抒发的“故园之思”与前几课的有什么不同?
理清思路
第1、2小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
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
最后一小节,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
筛选并概括
魂牵梦萦
随时随地
永不褪色
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筛选信息并概括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音容笑貌,…,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父母亲族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情
筛选信息并概括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却串演各种悲剧。
闯世界
(浪漫主义)
谋生存
(现实主义)
思考: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这段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有的空手而归,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筛选信息并概括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分析用典的作用
· 《乡土情结》引用诗文--
良辰美景奈何天”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赏析:这是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的一支曲子。在春香的鼓舞下,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而引起了她的自我觉醒。这里有对礼教的不满,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临江仙 · 忆昔(一) 马下传杯马上去,少年狂荡堪夸。今朝残红落谁家?洛阳秋风起,弹泪忆兰花。 西楼一别真似梦,争忍醉听胡笳?断肠唯劝把餐加。莫道情如故,故人在天涯。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渡 桑 乾 》 刘皂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南园》其一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南园,李贺福昌故居的田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古诗十九首 ·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赏析:本篇表现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首追叙初别,次说路远会难,再叙及相思之苦,最后以勉强宽慰之词作结。胡马,北方所产的马。这句说,胡马南来后仍依恋北风。越,南方的越族。越鸟,即南方的鸟。这句说,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这两句说,禽兽也不忘故乡。暗示物尚有情,何况于人!
再 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