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运用细节
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金岳霖先生独特的
人格魅力。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各行各业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作者介绍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刚才我们所看的材料,那是作为国学大师的金岳霖先生,那么在他的学生汪曾祺的眼中,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从文章开头找出一句概括性的话。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问题一
走近文本
本文中有哪些地方展现了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之处, 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走进文本
1.戴着呢帽
进教室也不脱
2.配了眼镜
镜片一白一黑
3.走路姿势
4.常穿夹克
微微仰着脑袋
教授中只一人
深一脚浅一脚
样子有趣
教学趣事
1.提问方式
2.答问内容
别出心裁
机智幽默
4.课堂对话
自由随意
5.讲课捉虱
不拘小节
3.逻辑看法
天真率直
生活趣事
与斗鸡同桌吃饭
与孩子比赛水果大小
有趣的老顽童形象
童心未泯、富有爱心
坐平板三轮车接触社会
热爱生活、富有情趣
为了展现金大师的”有趣”,作者突出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
问题二
什么叫做细节
“就像从很小的孔穴能窥见阳光一样,细小的事情可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 [英]塞·斯迈尔斯《自助论》
最小的细节往往是最有意思的,能使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外貌、声音、谈吐、风度的一切细节往往是极其重要的。
[德] 安莫鲁瓦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
细节的作用
知识链接
走近文本
问题三 思考:
一些细节刻画了金岳霖先生这一个非常有趣的老顽童形象。但金岳霖先生受人们的尊敬仅仅是因为他有趣吗?文本中有没有哪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另外一面,这个细节读了以后让你感动,让你慨叹?
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
知识链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重于情 深于情
小中见大,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美好人性。
细节不“细”
人性的光辉是世间最灿烂的风景。
重新审视一下金先生,你觉得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进入高中已有一段时间了,对任课老师应该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以现在班级的某位老师为原型,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一个片段练习,看谁写的生动、符合这位老师的性格特征,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他(她)是谁!
走出文本—学以致用苏教版必修2第四专题之
金岳霖先生
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提炼出鉴赏细节美的方法,运用鉴赏细节美的方法进行审美活动体验,充分感受作品的细节美和人物性格美。△了解全文的语言风格,深入认识汪曾祺“冲淡隽永”的文风。 △理解金岳霖先生的独特之处及其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格,充分感受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读前要热身
西南联大教授生活轶事
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里,记录了西南联大众多名师大家在寒微艰辛的生活里言传身教、治学育人的故事,读来令人感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由于社会动乱,薪金微薄,为了一家人的温饱,教授们课余时间,不得 17—1 不到社会上去打工兼差,增加收入。有的教授则自己做起了生意。那时运气最好的教授们,可以到云南大学、中法大学兼课,或者到报社当编辑、记者、撰稿人,凭自己的名气挣钱。费孝通博士那个时候就在自己任教的云南大学门口,摆了个茶摊,卖个碗茶,来喝茶的人中间,有不少是他的学生或者同僚。
著名作家沈从文由于作品充满一种湘西农村的田园气息,缺少更深刻的现实矛盾,常常被人误当作不问政事的清高文人。事实上沈从文一直过着一面教书一面卖文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这位在许多人眼里的清高文人,曾经公开在报纸上刊登卖文广告。推销自己,在当时实属一种十分大胆的举动。
联大怪人朱自清在昆明留下的轶事非常多。有一次,一名乞丐在大街追逐朱自清先生乞讨,朱先生被纠缠得无可奈何,便回头甩了一句话:“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那位乞丐听到这句话,扭头便走。这个故事传到学校里,于是其他教授也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方法对付跟他们乞讨的叫化子,别说,这一招还真灵。那个年头,只要乞丐们一听说那人是教授,顿时兴趣索然。再后来,还有一位教授用同样的方法,把上门行窃的小偷也说退了。“我是教授”这个故事,在昆明城里便有了几十个版本,每个版本的主人公各自不一,可“知识产权”当属朱先生拥有。
还有个闻一多、华罗庚“同居”的故事。当闻一多听说华罗庚一家大小6口人还没有在城外找到住的地方,便主动邀请华罗庚一家到陈家营与他同住。此后,闻一多、华罗庚两家共14口人,在一间阴湿的、只有16平方米的偏厢房里共同生活了将近一年多,人均占有空间不足1.2平方米。闻一多一家住屋子东头,华罗庚一家住屋子西头,两家中间挂一块碎花布相隔,原想互不打扰,可半夜华罗庚的小儿子尿床,可以一直湿到闻一多家这半边。雨天到来的时候,两家孩子一起把脸盆、漱口缸、饭碗、尿罐集中起来,抵挡雨漏。
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如此相依为命的,又岂止是闻一多、华罗庚两家呢 后来,华罗庚先生写了一首七言小诗,真实描绘了他们在陈家营那段时间的生活状态:
挂布分屋共容膝,
岂止两家共坎坷,
布东考古布西算,
专业不同心同仇!
上文给我们讲了抗战时期发生在西南联大教授们身上的一些有趣而又令人心酸的生活轶事。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你想知道发生在金岳霖先生身上的有趣故事吗?那么,请你认真阅读汪曾祺先生写的《金岳霖先生》一文。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 17—2 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本文即选自他的散文集《蒲桥集》。
●识记字音
1.字音
毡子(zhān) 跳蚤(zǎo) 释鳏(guān)
2.多音字
cān参军 chā 差别
参 shēn人参 差 chà 差劲
cēn参差 cī 参差
●分辨字形
熙 熙攘 檐 屋檐 杼 机杼 袅 袅娜
凫 凫水
煦 和煦 瞻 前瞻 抒 抒情 枭 枭雄
辑 逻辑
缉 通缉
揖 作揖
●文题解读
本文还有一个题目,叫“一个有趣的教授”,点明了金岳霖的特点。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散文,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选取了金岳霖先生的几个生活片段,运用气定神闲、任意挥洒的笔法,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金岳霖先生为人天真、热爱生活而又有一肚子学问的大哲学家形象。
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金岳霖先生①
汪曾祺
西南联大②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有趣”二字是“文眼”,全文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展开。“有趣”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怪”“好玩”“风趣”“幽默”等,其实质是表现人物独具魅力的真性情。作者选择了许多细小事件,从外到内,有形及神、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来突出金岳霖先生的直率。]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 文③先 17—3 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交代金先生和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关系,以佐证我所写金岳霖先生故事的真实性。]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点出写本文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点出金先生是一位有趣的教授。
本段既点出了金先生与我的关系,即他是西南联大的教授,“我”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同时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友;又点出了想写一写金先生的原因,即过去写了一点,但还不够,这次要补叙一下,当然是表达对他的尊敬。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先以“怪”概括金先生的外貌特点,后具体描写。]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金先生对学生的尊重,也写出他直率的性格。]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所配戴的眼镜“怪”]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脑袋的姿态“怪”]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穿戴与众不同]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在这里插入了一段在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的事,目的有二:一是说明其穿着不同于他人,怪;一是说明他也是个进步的人士,不是专搞学问而不问政治的书呆子。这样金先生的形象更加丰富起来。]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④。[写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衣着怪”,但却用了不少的文字介绍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的穿着,其目的在于衬托。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是文人的典范,他们具有崇高的节操。闻一多先生不惧强权,公开演讲,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朱自清先生矢志爱国,宁可饿死,决不食美国救济粮。他们身上具备了仁人志士的精神和气节,而在日常生活方面却又甘于清贫,不拘小节。他们身上的这些特点,恰恰也是金先生所具有的。写此二人便衬托出了金先生的品性。]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在那个人人长袍马褂的时代,这样的穿着足以看出金先生自由洒脱的个性。]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这是本段总结性的话语,是对金先生的样子的总体描绘。]
第2段,分别从帽子、姿态、眼镜、穿着四方面来写金先生的怪。本段加入对闻、朱两人的刻画,文章显得摇曳多姿。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学生对逻辑课感兴趣,这是从侧面写金先生。]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上课提问也挺有意思。这个小插曲,一显金先生上课认真,二显金先生上课有趣。]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提问幽默]
第3段,金先生提问题学生回答,显示了其认真的态度和幽默的特点。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金先生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举一位学生提问的例子]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想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他的提问和解答都是这么轻松和幽默。他就是在这种轻松和幽默的氛围中传授知识。]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学生提问题,“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林国达提怪怪的问题的例子,既写出了他很耐心,很负责任,又写出他的幽默与机智。]
第4段,学生提问题金先生回答。
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第5段,林国达的死让他伤心,“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写出了他对学生的关爱,说明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有一个同学,大概是陈蕴珍,即萧珊,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以学生的提问引出金先生对所教学科的态度]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一般人眼中的逻辑学是枯燥无味的]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金先生对逻辑学的喜爱]
第6段,说金先生热爱逻辑学这一门学科,主要通过与萧珊女士的对答。萧珊女士的意思是逻辑学枯燥,而金先生认为“我觉得它很好玩”,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写出了他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体现出他真诚而朴实的性格。
第3~6段,金先生教逻辑,一方面说明他喜欢这门学科,一方面写他的教学方法。
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说明这门学问比较深,一般人接受不了。]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典型的细节,表现了先生平等的作风,也表现了对王浩的欣赏。]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说明王浩的成才离不开金先生。这是从侧面衬托金先生的一肚子学问。]王浩现在在美国。前些年写了一篇关于金先生的较长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我没有见到。[“论金先生之学的”的“较长的文章”说明金先生学问的深广。]
第7段,写更为枯燥的“符号逻辑”,以此突出金先生的学问之深。
王浩和我是相当熟的。[点明我和王浩的关系,说明我说的事例是真实的。]他有个要好的朋友王景鹤,和我同在昆明黄土坡一个中学教学,王浩常来玩。[和我熟的原因]来了,常打篮球。大都是吃了午饭就打。王浩管吃了饭就打球叫“练盲肠”。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 联大同学剪光头的很少,说话带山东口音。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象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练盲肠”和“剪光头”可看出王浩的“怪”,作者以此写他受金先生影响之深。]前年他回国讲学,托一个同学要我给他画一张画。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画的。我在画上题了几句话,有一句是“以慰王浩异国乡情”。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王浩是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是师承金先生的,作者通过王浩的成就突出金先生的学问之深。]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人。[以学生成就衬托金先生的成就]
第8段,是插叙的部分,主要写王浩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此段的目的在于表现金先生教出了一位世界知名的大学者,这是他的教学成就之一。
第7~8段,金先生开设选修课——符号逻辑,写他在学术和育人上的贡献。
在这一层中,作者没有写金先生如何上逻辑课,只说这门课很难学,学生也很少,但他还是认真教。主要是写金先生的得意门生王浩的情况。文章是回忆金先生,为什么要写王浩呢,而且用了那么多的笔墨?王浩后来是一个名人,一个国际知名的学者,他“师承金先生”,是金先生的得意门生,学生如此,老师更应如此,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老师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在这里写王浩实际是写金先生,写金先生的学识对王浩的影响。这是衬托的手法。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金先生也喜欢文学]从普鲁斯特⑤到福尔摩斯⑥,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萧荻)。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交代金先生所讲话题]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这就显示出了他的真诚,对于学术问题不趋炎附势,只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在学术界是最可贵的精神。]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不拘小节,学问及人格之高迈与超脱,颇具魏晋风度。]
第9段,写金先生的学识渊博,对文学也有涉猎。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⑦》,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交代金先生的生活情况和心态]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天真、可爱、热爱生活之性情跃然纸上,照应他的“怪”。]
第10段,写金先生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9~10段,写金先生的两件趣事。第一件是沈从文请金先生给学生讲《小说和哲学》, 第二件是作为单身汉的西南联大的名教授金先生,居然与小孩子们斗鸡比输赢,足见其天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⑧、林徽因⑨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 17—4
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是一个好交往的人,从有限的几句话中,我们看出他们绝对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志趣相投的君子之友。]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金先生欣赏林徽因的谈吐才华,这是他深爱她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为林徽因女士过生日一事,甚是感人。金岳霖先生曾追求过林徽因女士,林徽因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结婚之后,金先生看到 17—5 梁林二人感情甚笃,就对林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此他们再不提起这件事,三个人仍旧是好朋友,不但在学问上互相讨论,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是金岳霖作仲裁,把他们糊涂不清楚的问题弄明白。但金先生也因此终生未娶。看来金先生是一个多么重情重义的人啊!]
第11段,写金先生的朋友很多,写其热情。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⑩。[金先生晚年情况]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金先生听从毛主席的建议接触生活,他的真诚的性格到老不变。]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本句是对以上趣事的概括]
第12段,写金先生晚年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接触社会的趣事。80多岁,为了能了解社会情况,真诚接受毛泽东的建议,让一个三轮车拉着到王府井一带转大圈。一个“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形象跃然纸上,不由得使我们顿生敬仰之情,这又是一个多敦厚的人啊!
第二部分(2~12段),记叙金先生的生活片断,表达自己对金先生的崇敬之情。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这是对他一肚子的学问的补充说明]其余还有什么,我不清楚,须问王浩。
第13段,写其著作情况。很简略,说其著作不多,有些还不清楚。足见作者写作之意之诚。
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与开头“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遥相呼应,浅白的文字背后隐含了一种淡淡的“苦味”。]
第三部分(13~14段),写金先生的治学成就。写出作者之希望,希望更多的人去写一写金先生,再一次表达对金先生的敬仰之情。
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本文意在刻画金先生,表达自己对金先生的敬意,但结尾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独白段呢?从结构方面考虑,这一段呼应了开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以及第2段中对于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的描写;从思想性格方面考虑,西南联大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是在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精神圣地”,里面聚集了许多名人,他们有学问,有个性,有气节,金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从作者情感考虑,末段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怀念和敬意,希望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
第三部分(15段),回应第一段,交代“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好好地写一写”。
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①选自《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②[西南联大]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大学,被认为是大后方的“精神圣地”。③[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作家。④[一口钟]也叫“一裹圆”、“斗篷”。一种长而无袖、左右不开衩的外衣。⑤[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先驱。⑥[福尔摩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所著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中的主人公。⑦[鳏(guān)]鳏夫,无妻或丧妻的男人。 ⑧[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⑨[林徽因(1904~1955)]中国现代作家、建筑学家。⑩[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
读后需品味
主旨:文章通过清淡自然的笔墨,叙写了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的几件小事,表现了金先生的率真性格,表达了作者对金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文法:
1.善于捕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
在西南联大,沈从文先生有一回拉金先生给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讲课。金先生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汪先生写道:“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不拘小节,学问及人格之高迈与超脱,颇具魏晋风度。捧读至此,不禁哑然失笑——一位多可爱的哲学老头啊!
2.运笔自若,任意挥洒
本文看上去极其随便,哪里像个作文的样子!读来却亲切得很,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这位常年戴着一顶呢帽的老先生。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叙述中运笔自若,气定神闲,任意挥洒,远离世俗之外又在世俗之中。
3.“平淡”的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用“平淡”二字来概括。汪曾祺在他的作品集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象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者,也写不了象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象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然有点不好意思。…… 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人性的光辉是世间最灿烂的风景,汪老是用平淡来描述最具有人性美的人性,他的思想融入他的文章里,与其说他描写了最朴实的人性,最朴实的生活,不如说表达了他最朴实又最美好的灵魂。
结构:
点出有趣 衣着相貌教授逻辑开选修课金岳霖先生 生活片断 捉蚤斗鸡好交朋友接触社会表达敬仰 著作情况
探究后争鸣
问题:文章第二段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 。再往后,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两处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 ,这样的“闲笔”是不是应删去?
观点一:本文的描写重点是金岳霖先生,主旨是为我们展示一位满腹经纶而又有趣,富有真性情的可爱的金岳霖先生。我们知道,文章应依据主旨选材,而以上内容很明显和本文主旨没有关系,所以应该删去。
观点二:这两处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好像与金岳霖不甚相关 ,是“闲笔”,其实不然,这是对金岳霖先生的侧面描写,是用他们来衬托金岳霖先生。比如详写王浩,表面看游离于文章之外,其实,作者正是想通过王浩的“怪”来写他受金先生影响之深,通过王浩的突出成就,来写金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的大哲学家”。这是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这样的描写能把人物写深写透,给读者以立体感,再者,这样还可以增添散文意趣,体现散文自然洒脱之“散”之美。可见,它不是“闲笔”,而是“传神之笔”。
我的观点:
高手支招之三——多维阅读
再说金岳霖先生
黄集伟
五月某日,余与某君相见于不约而同读罢《读书》今年第五期汪曾祺先生所撰短文之后。以是话题自金先生说开,且说且长、且长且细、且细且益发生趣——其中兼感慨并评说,容勘误寓增补……现仅据记忆草此短文,也算应了汪先生“应该有人好好写写”之召唤。
金先生确系一生未娶。除去读写,每日只一人独处,冷清固然,却也落得自在无牵。有段时日,金先生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同住一处,满院熟稔同辈、黄口小儿均以“金老头儿”唤之。其时金先生雇一二级厨师为其制作饭食,而金先生最喜食油炸龙虾片,不知那位二级厨师是否因此顿生明珠弃暗之嗟。
某日,梁先生见其厨师外出采购,手捏一张数码为五千余元的人民币活期存折,惊疑不已。找到金先生问其缘由,金先生答曰:“这样方便。”梁先生曰:“若不慎遗失,岂不枉哉?”金先生依旧说:“这样方 便。”梁先生说:“这样吧,存个死期,存个活期,两全其美——而且‘死期’利率高于‘活期’”……谁知金先生连连 17—6 摆手:“使不得的,本无奉献,那样岂不占了国家的便宜?”梁先生无奈,只得为其细述储蓄规则多项。述毕,金先生满脸欣然,停有片刻,说:“你真聪明。”当然,最终此事亦非就此了结。“改存”之日金先生几欲打退堂鼓,理由是他预备在自己死后留一千元钱酬谢厨师——“如果将剩余的钱都存了死期,万一某日我突然死了,钱不就取不出了?”这回梁先生不能不笑。笑罢,梁先生又将如何将那一千元酬金抽出为厨师另立户头之类细细讲演一番……末了金先生重又孩童般喜作一团——“你真聪明!”据悉,梁先生自金先生口中很赚过不少如是之褒奖呢。
另有某日,伏天,数位友人同往金先生舍下闲坐。一进门,便见金先生愁容满面,拱手称难:“这个忙诸位一定要帮!”友人既不知何事,又不便细问,但念及“金老头儿”独身一人,不便诸多,便作英雄状慷慨允诺。俄顷,厨师为来宾每人盛上一碗滚沸的牛奶……英雄言辞尚余音缭绕,无奈,只得冒溽暑之苦,置大汗淋漓于不顾将碗碗热奶一饮而尽。谁知几位不几日再次光顾,重又承蒙此等礼遇,且金先生口气坚定,有如军令。事隔有旬,好事者向金先生问及此事,方知原来金先生冬日喜饮奶,故定量可观;时至盛夏,饮量大减,却又弃之可惜,故有“暑日令友人饮奶”一举。也许金先生以为订奶有如“订亲”,要“从一而终”,不得变故。殊不知奶之定量增减有尽由主人之便的通例。当友人指点迷津甫毕,金先生照例回赠那四个字的赞许:“你真聪明!”
汪曾祺先生文中提及金先生晚年坐平板车去王府井“接触社会”一事。彼景彼情想来的确有趣味。不过,金先生此举另有一番难言苦衷。金先生患青光眼疾后,尝就医于“协和”。“文革”伊始,“革命派”不许金先生用车。金先生闻讯问曰:“停用专车可以,可我怎么去‘协和’看大夫?”“革命派”答曰:“给你派辆排(pǎi)子车吧!”在“革命派”来说,此为戏言?揶揄?抑或是推托之辞?不得而知。反正金先生欣然从命,乐不可支。每每于就诊之日,准时自携一木制小马扎,端坐于平板三轮车上,任人一路踩过去,且东张西望,不胜惬意……遥想此景,金先生是否在身体力行地诠释“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境界?似难说清。
阅读提示:本文是黄集伟先生回忆金岳霖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回应了汪曾祺在《金岳霖先生》文末写的“应该有人好好写写”的号召。作者在文中刻画了一位不谙世事、天真可爱、善良热情的金岳霖。请把本文和《金岳霖先生》作一下比较,看两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何异同。
我的看法:
高手支招之四——素材积累
《金岳霖先生》通过对金岳霖先生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使金先生的直率、真诚、朴实、天真、有趣、爱学生、有学问、爱生活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文章对于金先生这种形象的塑造本身就是对欺骗和世俗的嘲讽、批评和否定,是对假恶丑的否定,对真善美的发扬。汪曾祺对金先生的赞美也表现出他对这种人生的欣赏,真诚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天性。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尔虞我诈、唯利是图、蝇营狗苟、趋炎附势的现象,金先生这种品格是如此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我们都应该象他那样真诚和坦率,做一个真人,一个透明的人。
★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金岳霖不夺朋友之妻,他暗恋林徽因而终身不娶,自己所爱的人逝世多年他还记得她的生日并为她过生日,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是一个真诚的人。)
★唐太宗时期,有人上书给太宗,请求清除善于谄媚的臣子。太宗问:“可谁是善于谄媚的臣子呢?”上书的人献策回答说:“我住在偏僻的乡野,不能完全清楚谁是这样的人,您可以考验他们,在与大臣们谈话时,假装生气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真理而不屈服于您生气的人,就是正直的大臣;而那些看到您生气,惧怕您的威严,依顺您的旨意的,就是谄媚的大臣。”太宗听完他的话,说:“国君好比水源, 17—7 大臣好比水流,水源要是浑浊,而要水流清澈,那是不可能的。国君自己作假,怎么能要求大臣们正直呢?我相信用至诚之心能治理天下,所以不愿意像以前帝王那样用诡诈的手段对待臣下,您的法子虽然很好,可惜我不能采用。”(国君对待臣子真诚,臣子才会真诚地对待国君。唐太宗以诚治天下,获得了大臣们的真诚拥戴,从而也成就了一代名垂千古的明君。)
★宋朝王谠的《唐语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珍贵的宝珠,价值万贯,得之能蹈火赴水,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怎么能够接受朋友这么贵重的礼物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一年后,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追查宝珠的下落。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朋友之间的馈赠有些尽管是真诚的,没有“钓人”的企图,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么授受双方的友谊就会变色变味了。假若崔枢带走了宝珠,官府追查下来,他和商人的友谊就另当别论了,史书就不会留此一笔。要是商人的妻子不讲道理,告他个“谋财害命”,他恐怕也有口难辩。)
★待人真诚的李嘉诚:1928年7月30日,李嘉诚出生于潮洲一书香门弟。“嘉诚”之名,意即以诚为本,以诚待人,以诚为立身之本,以诚为发达之源。他从17岁当学徒开始至创办长江塑胶厂,及至发达为香港之首富,就是履行了“以诚为本”的诺言。如在轰动香港的“九龙仑”收购案中,李嘉诚却忍痛割爱,将唾手可得的“九龙仑”友善地转给了“船王”包玉刚。使包玉刚十分感激李嘉诚的坦诚胸襟。 17—8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必然会得到人们和社会和信任和尊重,同时,他也因此得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高手支招之五——习题探讨
1.阅读《金岳霖先生》,说说作品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金岳霖的“有趣”。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解析:根据文本中对金先生的细节描写,梳理出关于金先生的“有趣”的几件事,总结出作者的写事角度。第二问可根据金先生和联大许多教授的共同点来考虑。
参考答案: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写了金岳霖的“有趣”:⑴怪异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⑵怪异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集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⑶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⑷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的结论是两者没有关系。⑸对友情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了她,可他还记得她的生日。⑹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平板三轮车逛王俯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通过独特看到的是学术上聪明过人,生活上不拘小节,为人天真,头脑单纯,待人真诚、坦荡,一个真性情的金岳霖。从金先生身上,折射出作为“精神圣地”的西南联大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迷人的精神魅力,因此都应该写一写。与开头遥相呼应。
2.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说说你对细节的认识。从《金岳霖先生》中选几个传神写照的细节赏析,把你的鉴赏心得和同学交流。
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法]巴尔扎克《个人生活场景·后记》)
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的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结点。
([苏联]阿·托尔斯泰《感觉·视点·结构》)
就像从很小的孔穴能窥见阳光一样,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的性格。
([英]塞·斯迈尔斯《自助论》)
细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微知著”,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也就是能看到事物的苗头;……一是“搜间传神”,搜求一般人不注意处,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周振甫《文章例话》)
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美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
解析: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组成单位;人物性格等的具体表现,由许多细节描写所组成;细节用于刻画人物,或点画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运用得当,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细节描写要具有真实性,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的需要;选择何种细节作为表现对象,往往体现了作品的某些风格特征;细节描写的多少,可以调节文学叙事的速度和节奏,并表明描写对象在作品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金岳霖先生》一文以“有趣”二字为文眼,全篇许多鲜活的细节都是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开来的。譬如:上课不脱呢帽,请穿红毛衣女同学回答问题,向林国达提怪问题,演讲时捏跳蚤玩,和斗鸡同桌进食,跟小朋友比水果大小,等等。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金岳霖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高手支招之六——精读检测
基础演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只一个人。
B.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C.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躁。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好玩。”
D.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沿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林徽因是学建筑的, 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 ,所写的诗和小
说《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 ,一时无二。
A.也 鉴赏 独特
B.但是 鉴赏 清新
C.也 欣赏 独特
D.但是 欣赏 新
3.请选出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回答问题。”
B.说起科学,还应当想到它的一门嫡亲——文学。
C.“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
D.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象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
B.他写了一篇较长的金先生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我没有见到。
C.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像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
D.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精读赏析
(一)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5~7题。
(1)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⑤到福尔摩斯⑥,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萧荻)。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2)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17—9
(3)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5.第一段文字中,沈先生邀请金先生讲“小说和哲学”的题目,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从中反映了什么?
6.写金先生回答小说与哲学的关系时为什么要写到他捉跳蚤?
7.林徽因死后,金先生为什么在北京饭店大张旗鼓的招待大家呢?这一举动表现金先生什么样的性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关于汪曾祺的风景
一
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17—10
二
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竟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三
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他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他吃得很耐心,很集中思想。这是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因此,他不打算去那一类庆功宴上勉强自己的胃。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
四
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8.文章开头说“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他的“奇异气质”是什么 仔细阅读一、二部分,选用其中的词语回答。(限用4个字)
9.仔细品味下面两个句子,联系全文,简析它们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
(1)街道上奔跑着喧嚣。
(2)上了岸的水族。
10.阅读全文,体会本文旨在说明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了一些什么样的原则
11.本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汪曾祺,文章写出了他的什么?
语言运用
12.(2007南京高考模拟,19)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使前后文连贯照应,句式一致。
前不久,在中国太极网的论坛上看到一副对联: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这副对联,把练拳的要领与做人的准则结合得天衣无缝。练拳与做人同理,首忌轻浮,立场要稳定; , ;又忌目光短小,眼光应远大; , 。
13.(2007河南漯河四高高考模拟,19)把下面的散句变成整句,不能改变原意。
吴昌硕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既接受传统,又熔铸百家,是一个善于变法,风格独特的艺术大师。
写作训练
14.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之情。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用白描的手法,描写金先生的衣着、行为举止、教学风格和他天真的性情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也接触到许多老师,其中肯定也有许多性格鲜明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请学习本文的写法,选取一位老师,写一篇短文。要求抓住人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
精读检测答案与提示
1.提示:A项中“不只”的“只”应写作“止”;C项中“枯躁 ”的“躁”应写作“燥”;D项中“前沿”的“沿”应写作“檐”。
答案:B
2.提示:“但是”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也”在表转折时要和“虽然”连用。“鉴赏”指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文物);“欣赏”只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
事物的意味。B项与语境相符。
答案:B
3.提示:C项的破折号表话题转换,其余三项均表解释说明。
答案:C
4.提示:B项语序不妥。“较长的”不能修饰“金先生”,应把它移到“文章”的前面;“金先生”前加“关于”或“有关”之类的词语。
答案:B
5.提示:“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的确让人感到意外,然而联想到金先生为人与做学问的态度,就很正常了。从中不难看出他为人的真诚与对学术的尊重。
参考答案:从中显示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诚,对于学术问题不趋炎附势,只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在学术界是最可贵的精神。
6.提示:此文不是为我们介绍金岳霖先生在学术方面的造诣,而是要从生活方面,写出他的“有趣”来,这个趣味就是要表现他质朴的、生活化的、可笑可爱的某些特征来。
参考答案:“捉跳蚤”是金先生在讲“小说与哲学”这个学术命题时的一个细节。作者之所以选取这个细节,就在于从生活方面表现出金先生的“有趣”来,刻画出金先生质朴单纯而率直天真的个性。
7.提示:招待大家的原因可由文段最后一句话知道,而金先生给林徽因过生日的原因可从文段前对两人关系的介绍中得知。金先生的性格可由这件事总结。
参考答案:因为金先生非常欣赏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并且有过爱慕之情,所以在林徽因去世后,在北京饭店招待大家给她过生日。这表现了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的性格特点。
8.提示: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宁静”,第二部分是“清纯”。
参考答案:宁静、清纯
9.提示:这两话带有比喻和象征的意味。(1)句中的“奔跑着喧嚣”象征着社会的追逐名利的浮躁;(2)句中的“上了岸”比喻文学界丧失自我的现象。
参考答案:(1)形象地勾勒了当今世界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与宁静淡泊的心态形成强烈的对比。(2)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那些违背文学道德丧失自我的作家形象。
10.提示:全文语言比较含蓄,需要读懂文章背后的深层含意。比如第三部分说“吃”,但最后一句话说“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可见这里深层的含意是谈汪的写作追求。
参考答案:认真思索,精益求精,力求唯美,坚守自我,不媚时俗,尽抒性情。
11.提示:可根据文章内容给它分类,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汪曾祺的人格,一是汪曾祺的文风。用合适的语言概括汪曾祺的人格和文风便可。
参考答案:本文赞美了汪曾祺清丽纯净的文风和坚守自我、坚持艺术原则的高尚人格。
12.提示:在内容上,应注意前面句子提供的信息,比如“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练拳的要领与做人的准则”等;在结构上,应注意“首忌轻浮,立场要稳定”和“又忌目光短小,眼光应远大”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再忌委琐,脊梁要挺直;还忌心态失衡,心情要平和。
13.提示:可根据句子特点改成对偶句、排比句等整句形式,本题可改成排比句。
参考答案:吴昌硕是一个艺术大师,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接受传统,熔铸百家,他善于变法,风格独特。
14.写作提示:先选择好人物,注意要选择性格鲜明,各方面有特点的老师;再分别从外貌、行为举止和上课特点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事迹不要求惊天动地,只求能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