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一、注音填字并解释加线字词
1.荒芜: 2.缘fèn( ) 3.zuò( )落:
4.宿命: 5.cāng( )桑: 6.剥shí( )
7.浮夸: 8.淡tuì 9.xuàn( )耀:
10.tān pǐ( ):
11.玉qì( )diāo( )栏 12.cāng( )幽
13.gèn( )古不变:
14.juē( )一( )树枝 15.蝉tuì( )
16.cáo( )杂 17.kuī( )看 18.pì( )如
19.灼( )烈: 20.身临其境:
21.意蕴: 22.猝( )然:
23.余xiá( ): 24.截tān( )
25.kè( )守: 26.教诲( ):
27.安xiáng( ): 28.车zhé( )
二、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捋 2.熨 3.强 4.隽
三、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
1.作者称“地坛”有哪些其他名字?
2.分别在哪几节详细描写地坛景色?
3.找出最能概括地坛特点的一句话?
4.作者来地坛干什么?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帝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1476亩,坛内总面积640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
1.作者称“地坛”有哪些其他名字?
2.分别在哪几节详细描写地坛景色?
3.找出最能概括地坛特点的一句话?
4.作者来地坛干什么?
生命感悟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
古园荒,地坛弃,经风沐雨四世纪。
默看春风与秋月,只为铁生著传奇。
关于地坛的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的何种心态?
作者在二十岁时下肢瘫痪,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完全崩溃。在这不寻常的心态下,他来到地坛,地坛由此成为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物我一体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理解和咀嚼,各种不同的理解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
1.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难题
2.第15节最后“我真想告诫所有…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3.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深深自责、后悔莫及等情感的语句。
4.母亲给史铁生留下了什么
①要关心残疾人:一个人一旦得残疾,就丧失了部分生活权利,如果再无出路,让他们陷于绝境,就很可能由绝望至轻生。我们应该让他们也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残疾人也有成就感,只要得到适当的发展空间,他们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要珍爱生命,顽强生活:本文唤起健康人的幸福感,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无论什么人,无论遭遇到什么不幸,都不能放弃生命。只要想到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想到如果轻生将会给母亲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就知道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史铁生以一个截瘫病人登上文学圣坛,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对每一个人都是极大的激励。每个人只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顽强奋斗,都可以碰撞出一条成功之路。
③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
学习这篇散文 ,可值得借鉴的有几个方面?
关于写作
我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史铁生的话
关 于 残 疾
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
史铁生的话
又一位残疾人——谢坤山
谢坤山生于1958年台湾省台东市。家境贫困,小学毕业就辍学打工。16岁那年因一场工伤事故,他失去了双臂、左腿、右眼。面对巨大的不幸,他并没有垮掉。从最简单的独自进食、饮水、入厕、洗澡做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到生活自理。然后,他拿起笔——不,是用嘴咬住笔——学写字,学画画。
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他把嘴巴变成了自己最得力的“手”;而他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口腔从此溃疡不断,没有一天是完好的。铅笔断了怎么办?谢坤山又想到了办法:他找来一把小钢刀,将刀柄含在大臼齿处,用力咬,为了咬稳,他把刀柄都咬得变形了。接着,他把铅笔推到桌边,再用右手残存的一点短臂按住,用嘴里的刀片,一刀一刀地削出了笔尖。
后来,他听说台湾著名画家吴炫三先生在美术学院开课,就千方百计找到他,要求跟老师学画。吴先生被他的诚意感动,同意他来听课。谢坤山欣喜若狂。从此,他每天拖着几公斤的义肢花两个多小时赶到学校,风雨不误。如今,他的画作得到了广泛好评。作画之余他硬是用嘴一口一口地“写”出了一部十余万字的自传。
黄秀华——绝不向命运低头
命途多舛的黄秀华出生在梅州市大埔县一个贫寒之家。5岁时因小儿麻痹致残。16岁背心部受外伤,胸部严重淤血。26岁因大出血,又贫又弱的她又染上颈淋巴结核恶疾,被疾病折磨得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不想就此等死的她只好想办法自救。
梅州民间有一传统食品“五谷粉”,用小米、小麦、黑豆等炒熟磨碎而食。黄秀华试尝后觉得热气太重,便试着添加中草药材进去,不断揣摩其口感与功能。历经千百次实验与食用,效果日益显著,不仅自觉身体渐渐好转,而且一同食用的小女儿也日渐健康活泼。这使她萌发开办加工厂的念头。1993年她申请了第一张个体牌照。与此同时,她加紧了研制“五谷粉”的步伐,日夜自修攻读中医中药书籍,并四处奔波寻访医生专家。
在一次实验中,高压锅爆炸,强烈的气浪挟带飞屑击中已残疾的左腿,腿骨开裂两处共24厘米,表皮严重烫伤,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1998年6月,黄秀华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15年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不简单,一个身体残疾的、文化低下的、离异独身的弱女子能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许多人都投以敬佩的眼光。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并以《读懂母爱》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作业我 与 地 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目标
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
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地坛呢?
★提示:“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
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
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与文中对“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的描写比较语言的异同。
★提示:均比较细腻,本文更深沉绵密。
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7.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 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8.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9.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10.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
11.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四、课堂讨论[自选一个话题]
1.我们的生命完美无缺吗?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2.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 ……
★设计的话题均能和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有话可说;允许自选话题,又能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爱好与偏向,在说话训练中体现教学民主思想;而口语交际训练更是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感悟进行内化与升华,在口语能力训练中体现人文的关怀。
五、课堂总结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结束语
人为什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目标定位就是体悟母爱,感悟生命,课型设计为讲读课。本篇散文是有很厚重沧桑感的散文,节选的两部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母亲的解读上。当时设想就是想通过研读去理解去感悟,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点点滴滴之间,平平凡凡之中”。从而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此时“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 ……”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的感情铺垫和渲染,学生们正沉浸其中,因此,才会那么动情,流着眼泪,发自内心地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感情。能让学生读出眼泪,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