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朗读课文
观景:
思人:
(遥想)
抒情:
大江(东去)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
浪(淘尽)
特点:宏大、 壮阔、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句词描绘成一幅画面。要求:
字数不少于40字;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思考: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能体现作者的什么?
①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观景:
思人:
抒情: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东去) 浪(淘尽)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
思考:周瑜的形象在词作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
周瑜
风流倜傥
婚姻美满
才情出众
从容闲雅
指挥若定
战功卓越
大智大勇
观景:
思人:
抒情:
思瑜叹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大江(东去) 浪(淘尽)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
人物比较
周瑜 苏轼
年龄: 生活: 外貌: 职位: 际遇:
47岁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功成名就
34岁
仕途坎坷
思考:“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人生苦短,报国无门的苦闷
仕途不平,壮志难酬的失意
观景:
思人:
抒情:
思瑜叹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 浪(淘尽)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
你认为“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讨论
这首词的结尾还有很多版本都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你认为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 描绘壮丽之景
2 刻画豪迈之人
3 抒发壮志豪情
(1)“人生”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的生存和生活”。 人生是一个为自己而创造的过程;人生是一个让自己发光发热的瞬间。
“人间”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人间是人和人之间,是你和我之间。
(2)作者在这首词中,塑造出周瑜这个雄姿英发,丰采绝伦的英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追慕向往之情,并以周瑜自况,寄托了自己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虽然他要面对的是早年华发而功业无成的冷酷现实,并发出“人生如梦”这样的悲叹,但正因为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始终不能放弃理想,他的精神才那么苦闷。所以诗人以酒酬月,寄托自己的一番豪情壮志。
(3)这首词一开篇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的宏大画面。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是他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来看,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 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深沉思索和感慨。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寄情于月,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
作业:
将本词改写成自己喜爱的一种文体。苏教版必修2第三专题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高手支招之一 ——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读前要热身
乌台诗案与绝命诗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 11—1 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轼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交给狱卒,托其转交给弟弟苏辙。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后来诗篇到了神宗皇帝手中。宋神宗早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他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使神宗把苏轼贬谪到黄州,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七年。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苏轼的这种思想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否有所体现呢?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他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并称“三苏”。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
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11—2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识记字音
1.典型字
故垒(kěi) 公瑾(jǐn) 纶巾(guān) 华发(huā)
酹江月(lèi)
2.多音字
huā华发 jiān谈笑间 guān纶巾
华 huá华美 间 纶
huà华山 jiàn间隔 lún涤纶
●重点字词
1.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义为“酒具”)
2.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古义:杰出,英俊有才华;今义:常指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浪淘尽(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强虏灰飞烟灭(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烟: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
●文题解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歌妓,玄宗每年遊幸各地時,念奴常暗中隨行。黃州城外长江北岸,有一处胜景名为赤鼻矶,当地人以为是三国時代赤壁之战的赤壁。本词属怀古词,苏轼是借怀古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高手支招之二 ——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大江:长江这里指长江流水。淘:冲洗。千古:千百年,指久远年代。11—3 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 (由大江引起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旧日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故垒:旧时营垒。周郎:周瑜,吴中呼为周郎,赤壁以周郎得名,故称周郎赤壁。赤壁: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在现在湖北嘉鱼县。苏轼所说“赤壁”,实为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引出怀古地点和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只见陡峭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江岸,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涛:巨浪。雪:比喻浪花。](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山水画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为她竞相赴死)。一时:当时,指赤壁之战时。](写江山原是为了怀想豪杰)
上阕:写赤壁的壮丽风景。起笔空阔,时空结合,给人以沧桑的历史感。“故垒”照应“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表明作者是“借地抒情”。接着用凌云健笔勾画赤壁壮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末句照应篇首,气势郁勃,道出作者对历史的慨叹。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与他,英姿勃发,勇武刚烈。遥想:远想。小乔:汉末乔玄有两个女儿,称大乔、小乔,都很美丽,小乔嫁给周瑜。初:刚。英发:言谈举止卓越不凡。](交代周郎当年才貌出众)羽扇纶巾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军的战船便被烧得烟焰蔽天,灰飞烟灭。纶巾,青丝带的头巾。谈笑间:谈笑之间,表示轻而易举,不费力。强虏:即“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借代曹操的水军。](传神地写出周瑜的破敌神态)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可笑我多情善感,以至于过早地生出了白发。故国神游:神游于故国(三国)的战场。故国:旧国、旧地。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华(huá):头发花白。](作者怀古神游)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于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祭献一杯酒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酹(lèi):(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作者失意慨叹)
下阕:缅怀古人功业,抒发人生感慨。“遥想”宕开一笔,笔调悠闲舒放,然后以“小乔初嫁”作铺垫,集中刻画周瑜形象,寄托词人的政治理想,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早生华发”与“雄姿英发”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最后借酒浇愁,以实现超越自我,超度人生。这正是作者的悲愤之处,隐藏着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①选自《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游赤壁(赤鼻矶)时所作。②[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形容周瑜从容闲雅。也可理解为古代儒将的装束,可用来描写诸葛亮,也可用以描写周瑜,本处指周瑜。
读后须品味
主旨: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读者应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人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文法:
1.情调豪壮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发的是郁积在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象壮观,气势雄伟,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阕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然后以美女衬英雄,再用“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面对强敌,谈笑自若,指挥若定,此种风度令人钦佩。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的政治抱负。
2.巧用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本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也有甲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像。二者相互托衬,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结构:
大江 虚——三国周郎赤壁 东去 实——惊涛拍岸 赤壁怀古 遥想 虚——周郎少年得志 公瑾 实——自己早生华发
探究后争鸣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周公瑾在赤壁建立的丰功伟业羡慕不已,但理想终究不是现实,素有报国之志却被贬谪黄州的天下第一大学者苏轼面对这一切,怎不百感交集,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人间如梦。对“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这是封建士大夫失意时的感叹,是无可奈何中的故作达观。而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这篇散文中,却又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看这段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是别人的理解,我们也来一个各抒己见,请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吧。
我的观点
高手支招之三 ——多维阅读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阅读提示: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两首词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我的看法
高手支招之四 ——素材积累
《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之一便是抒发了自己对在赤壁建立了丰功伟业的三国时吴国青年将领周瑜的仰慕之情。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敢于以弱对强,能够以少胜多,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和他的自信是分不开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周公瑾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对战胜强敌充满信心。)
★握住自信: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她的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她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她在台上发挥得相当好,完全没有失常。她高兴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实,我给你的,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没有写什么歌词!”她展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什么也没写。她感到惊讶,自己凭着握住一 11—4 张白纸,竟顺利地度过了难关,获得了演出的成功。“你握住的这张白纸,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辈说。歌手拜谢了前辈。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她就是凭着握住自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自信可使自己的实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获得成功。)
★小泽征尔胜于自信: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实力加上自信,便是成功。)
★尼克松败于自信: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搞小动作,这小动作使已摘取胜利果实的他被迫把这果实给了别人。)
高手支招之五 ——习题探讨
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由观赏景色引出对古代英雄的赞叹,抒发自我情怀的?
解析:找出本词中景物描写的词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然后再看它和作者所抒发感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在赤壁,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在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想到在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果真找到了,这就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而是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看到这壮观的古战场景色,词人激动异常,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想到在这里凭劣势兵力战胜强敌的周公瑾,发出对英雄的赞叹,抒写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并进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发出“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综观全词,作者由景到情,虚实结合,采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完成了这豪放词派的佳篇。
高手支招之六 ——精读检测
基础演练
1.了解下列文学常识并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杰出的 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 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
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尽 淘:冲,洗。
B.卷起千堆雪 雪:雪花。
C.早生华发 华:头发花白。
D.一尊还酹江月 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
3. 下列诗句诵读音节正确的一组是( )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精读赏析
(一)阅读下文,回答5~7题。
11—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请你以这首词的上阕为例,谈谈作者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表现豪放特征的。
6.这首词豪气冲天,但最后却陡然一转,发出“人间如梦”的感慨。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7.“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为什么却提到小乔?
(二)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8~9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①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②。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苏轼的友人在黄州的长江边建一亭台,苏轼为这个亭子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名字,叫“快哉亭”。②兰台公子:这里指宋玉。战国时代楚国的宋玉,把自然风分为雌风和雄风,含有对楚王的讽刺和嘲笑。
8.词的上片写景的方式新颖别致,请具体说明。
9.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谈它是如何表现苏轼豪放的风格的。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0~12题。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对这首词的词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作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是那样安详自若。“莫听”“何妨”,表现了他无所畏惧,把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B.上片后几句承上文继续写将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C.下片前两句,表面看来是写天气变化之迅速,实际则是在暗示生活中的人事反复不定。
D.下片后两句是说,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外,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11.“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
12.这首词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语言运用
13.(2007湖北黄石高三联考,22)仿照下面例句写一段话,50字左右。
例句: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
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仿写:
。
14.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是称端 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厦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
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
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111—7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
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
写作训练
15.苏轼的一生,路途坎坷、命运多舛,但他终成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丰厚的礼品。对此,你有何感想?请写一段文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由苏轼经历而引起的人生感悟。
精读检测答案与提示
1.答案:东坡 文学 豪放 欧苏 辛弃疾
2.提示:B项中“雪”在句中比喻浪花。
答案:B
3.提示:要注意修饰语与中心语间的停顿。
答案:C
4.提示:A项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苏轼的作品,B、C、D项从词的风格上看,都是婉约派的词作,它们分别是晏殊、柳永、李清照的作品。
答案:A
5.提示:注意首先看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从这些具体内容来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从滚滚东去的长江起笔,把大江的汹涌奔腾和历史人物的气概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体现了诗人站立江边凭吊古迹时激荡起伏的心情,气魄极大。“乱石”、“惊涛”、“雪”浪等雄奇壮阔的景物,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6.提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因而不能单纯地理解。
参考答案:壮丽的江山,英雄人物,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不过想起自己的人生毫无建树,前途渺茫,作者因而自叹人生如梦。
7.提示:读诗词要结合诗词的背景来理解词句的微言大义。
参考答案:这几句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地以“小乔”来映衬周瑜。让美人衬英雄,英雄更生色。小乔之姐大乔是孙权之嫂,所以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8.提示:“落日”为远景,“亭下”为近景俯视。“知君”“认得”为叙事,其他句子描绘环境。在诗词中,写景与抒情是不可分的。
参考答案:前两句总写,一为远眺,二为俯视。次三句插入叙事。后五句对落日下的快哉亭作具体描绘。同时取景中摄入“孤鸿”,别有用意。总写与分写结合,写景与叙事结合,写景为抒情服务。
9.提示:注意从取景、意境、语言等几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景取其大,动作写其快而刚劲,意境取其旷远,抒情以快语出之,显出其词的清旷与豪放的风格。
10.提示:上片后几句主要表现作者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B
11.提示: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回答。苏轼尽管经历无数挫折和坎坷,但他仍然具有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胸襟广阔、性格倔强的形象。
12.提示:结合词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作者的人生态度来回答。
参考答案: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狂风骤雨般的困难和挫折,当它来临时,我们不能逃避,而要勇敢面对,泰然自若,积极乐观,争取成功。
13.提示:此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形式上采用“没有……是……有了……是…… ”的句式,同时主旨要明确,内容积极健康。
答案示例:(1)没有精英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民族;有了精英而不知培育爱护、重用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落后之邦。
(2)没有良好自然环境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民族,有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而不知如何保护开发利用的国家,是落后不觉悟的愚昧之邦。
(3)没有古老文明的民族,是世界上值得同情的民族,有了古老文明而不
知珍惜、继承、发扬光大的国家,是没有出息的愚昧之邦。
14.提示:所谓“单句”就是要表达出“××是 ××”,此句应当是“端午节是××的节日”,把5个句子中的内容压缩起来,成为“节日”的定语即可。
参考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15.写作提示:短文应由苏轼的人生态度引出自己的人生感悟,然后谈自己应该怎么做,最后揭示生活本质,使自己的感悟得到升华。